李克强重庆考察企业技术创新 科研人员称备受鼓舞--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高层动态

李克强重庆考察企业技术创新 科研人员称备受鼓舞

2014年04月30日10:41    来源:人民网-重庆视窗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原标题:李克强重庆考察企业技术创新 科研人员称备受鼓舞

人民网重庆4月30日电 27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就西部开发开放进行调研。3天的时间里,李克强走访了重庆的两家公司和两个港口,并实地考察了长江黄金水道建设。29日,人民网记者跟随总理的脚步,对他考察的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川仪”)进行了回访。

重庆川仪是四联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其前身是四川仪表总厂,成立于1965年,是原国家部署的三大仪表制造基地之一。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是其主营业务,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石化、核电、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通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重庆川仪在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领域,连续多年居于国内同行业龙头地位。

科研人员:总理重视创新让自己备受鼓舞

28日上午,李克强来到重庆川仪公司进行考察。走进压力变送器生产车间,现场负责讲解的是重庆川仪首席专家聂绍忠。

“总理微笑着走过来,主动跟我握起了手。”谈起当时的情景,聂绍忠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当听说现场正在生产的智能压力变送器,是重庆川仪历时8年时间自主研发出来的,总理高兴地跟聂绍忠又握起了手。

“该产品的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理听说后,便饶有兴致地问起了产品的传感器、控制单元等每个细节,并对产品的设计技术和零部件制造等进行了询问。

聂绍忠一一作答。他告诉总理:“产品所有零件的技术都已掌握,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除了敏感的硅片为自己设计、委托代工外,其他都是自己加工的。”总理听了很是高兴地点了点头。

“作为一名一线的科研人员,此次能与总理面对面的交流,让自己很受鼓舞。”聂绍忠说,在交谈中,发现总理对很多专业设备都有所了解,显得十分专业。他表示,由于总理的耐心询问,在车间参观的时间也比原计划长了许多,这对于长期在一线做科研工作的他而言,意义非凡,也让自身今后更有动力去开展研发工作。

一线工人:平易近人是对总理的第一印象

当日上午,在车间的装配现场,重庆川仪变速器制造部装配班班长肖涛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小伙子,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一旁经过的总理主动走过来跟肖涛打起了招呼。肖涛停下手中的活,略显紧张地告诉总理,他主要负责产品的组装,并拿起产品进行现场演示。

紧接着,总理又问:“你是几级工?”“高级工。”

“干了多少年?”“有20年了。”

“一年的收入有多少?”“6万多点,逢年过节还有些过节费,福利也不错。”

随后,总理还关切地询问了肖涛生活怎么样、有哪些压力等,并嘱咐他在岗位上好好干。

肖涛告诉记者,此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总理,一开始面对面交谈时还是很紧张。但总理一直面带微笑,并关切地跟他说话,慢慢让他感觉像两个朋友在聊天一般。“平易近人是我对总理的第一印象。”肖涛表示。

离开组装车间,总理来到了产品展台前。当时负责与总理介绍的重庆川仪总工程师王刚回忆道,在几分钟的交谈中,总理多次提到了创新,并指出创新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现场,李克强还对企业研发人员和工人说:你们站在时代潮头,要更高举起创新这面旗帜。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关键所在,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发展,驱动力在创新,脊梁也在创新,要打造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高地,让中国创新走得更快更远。西部地区也要立足创新,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向晓波:自主创新是重庆川仪的精神图腾

29日,记者走进位于重庆北碚区蔡家的四联集团产品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句醒目的“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标语。重庆川仪董事长向晓波告诉记者,这句话已经是企业的精神图腾。

实际上,如今走在自主创新前列的重庆川仪,也曾因创新能力的缺失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向晓波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重庆川仪引进了大量国外技术,可在90年代国外技术实现了数字化的突破,此前所购的技术已远远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而此时国外企业已在国内逐步打开了市场,所以不愿意出售技术,这让川仪在内的许多企业备受苦恼,有些企业甚至因此纷纷倒闭。

困则思变。“进入21世纪后,重庆川仪正式把创新摆在了首要位置。”向晓波说,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束缚,最初,川仪选拔了30多个优秀人才,针对数字化产品进行攻坚。创新由此破局。时至今日,在重庆川仪,专门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就有700多人。按照规划,在创新投入方面,每年都将持续加大整体投入的力度。

一种技术的诞生,可以短暂地改造一个乃至一连串的传统产业,而一种观念的更新,却可以不断重塑产品结构,帮助企业长久不衰。向晓波认为:“创新不是一杯随时解渴的水,它应该内化为整个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每个员工的意识形态,更需要通过科学创新的制度保障其长效实施。”

“我们是有强大潜力可以激发的,把这股宝贵的自主创新劲头传承下去,内化为企业‘气质’,打造全球工业过程自动化仪表领先企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对于自主创新,向晓波信心满怀。(刘政宁 高缘)

(责编:申亚欣、盛卉)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时政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