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们正在紧张作业。李祥凯摄
阅读提示
3月2日,陆军第20集团军舟桥团圆满完成援建任务,胜利班师回营。这意味着,位于山东省东明县黄河滩区的前10井安全、环保隐患彻底根除。
前10井是一口长期停产井,2003年曾做过封井处理。随着时间推移,井口渐渐落入黄河河道主河槽内。中原油田作出永久性封存决定后,请求部队支援。春节前夕,这个团300余名官兵奉命集结,开赴任务区。面对横渡250多米黄河等诸多难题,舟桥团官兵围绕强军练精兵,把援建当成打仗,有效破解了制约战斗力提升的一系列难题。
扎营安寨遇难题
一阵大风掠过,班用帐篷像风筝一样腾空而起
黄河滩区风沙大,地质松软。部队到达任务区,第一道难题是扎营安寨。
“从来没遇见过这么大的风!”常年参加野外作业的军士长申建平说,6根地钉打入地下,6根绳索刚刚牵引完毕,一阵大风掠过,班用帐篷像风筝一样腾空而起。
连长薛刚急中生智,组织6名官兵站在帐篷边角处,20名官兵挖土装填沙袋压住帐篷边角,再用绳索捆绑沙袋固定牵引帐篷。官兵们脚踩肩扛,顶着夹杂沙石的寒风,背运上千只沙袋,硬是把一顶顶帐篷“钉”在了黄河岸边。
除扎营之外,前期任务需要填满的沙袋多达15万个。单是铺垫施工道路,官兵们就要肩扛1.5万个沙袋。出于安全和环保考虑,团里与中原油田协商,决定在距油井600米的黄河南岸取土。
天寒地冻,官兵们肩扛几十公斤重的沙袋来回几趟,沙滩慢慢变软、渗水。休息时寒风吹过,作战靴很快被一层薄冰包裹。教导员刘刚说,许多人身穿单薄上衣还大汗淋漓,有的肩膀磨出了血。夜晚,大风夹裹着沙石拍打在帐篷上,犹如冰雹噼啪作响。帐篷内,班长史以宝逐个为新战士的肩膀涂抹药膏。回忆这一幕,新兵刘坤飞十分感慨:“吃过这份苦,对舟桥兵才有了更深一层理解。”
起步推进不容易
水中轮番探路50多分钟,16名官兵衣服上结满了冰花
油井一侧是千米淤泥浅滩,一侧是300多米浅滩和250多米河道。人员和装备到达作业区谈何容易!稍有不慎,汽艇、冲锋舟就可能搁浅。
团技术保障组提出,用汽艇顶推门桥漕渡人员装备。第一次漕渡,汽艇顶推门桥行至水中100多米处,门桥搁浅。黄河水情复杂,危险随时可能发生。紧急时刻,连长张福才第一个跳入冰冷的深水,上士于洋洋等几名骨干紧跟着跳下去。他们用钩篙探明河水,众人喊着号子配合。人拉、汽艇顶,硬是将几吨重的门桥从浅滩中“拽”了出来。
张福才与一名班长用钩篙探路,不时用浮漂做下路线标记,防止再次搁浅。不到10分钟,两人已冻得站立不稳。100多米长河道,先后有16名官兵在水中轮番探路50多分钟,他们衣服上全结满了冰花。
接连3天漕渡,大型设备仍然无法下水作业,但官兵们毫不气馁,反复尝试,每天靠3艘汽艇加足马力来回冲刷河道,最终解决了河道底部浅滩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