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德国5月23日电 (记者管克江、郑红、黄发红)德国影响力最大的周报之一《时代》周报23日以整版篇幅刊登李克强总理的署名文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德国各界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这篇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生动阐释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中德关系,必将受到德国人民的好评。他们指出,中德相互促进、共同增长,大有可为,也将为中欧关系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教授霍斯特·洛切尔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李克强总理的文章文笔优美,逻辑缜密,一定会受德国人民的好评。文章中强调了中德合作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模式,指出中德经济合作还有广阔的前景。中国将继续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市场经济,改善中国的市场、商业环境,这些措施将继续推动中德合作的深入发展。
他说,李克强总理从一个大洲的角度看待国家和区域发展,提到“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中国”。出于历史原因,德国十分重视自己是欧洲的德国,因此这一观念会得到德国人民欢迎。中德关系是中国与欧盟关系的火车头,这一表述切合实际。德国是欧洲的大国,经济上目前占据主导地位。德国希望其他欧盟国家能够尽早走出危机,实现快速发展。
洛切尔教授说,李总理在文章中谈到的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进程,将为中德之间的进一步合作提供广阔前景。这一系列的转型,德国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优势。德国的农业生产很发达,普遍使用农机,农业生产率很高,农村人口比例低,农民属于中等收入阶层。中国农业现代化,也需要集中农村土地,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德国在机械化生产、农机机械、农场经营领域的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合作和借鉴。他指出,中国城镇化是正确的道路,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城镇化会进一步推动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还应结合当前工业向银行、咨询、旅游等服务业转型,能带来更高收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最后,还应兼顾环境保护这一重要转型。环境保护也会带来服务业的繁荣。
德国联邦议院联盟党党团主席福尔克尔·考德尔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李克强总理将德国作为他出访的第一个欧盟国家,这说明德中关系的意义非比寻常。我们对此深感荣幸。德方非常欣赏李克强总理。我两年前就见过他。他知识十分丰富,对中国的发展有清晰的设想。默克尔总理和李克强已经熟识并相互欣赏。我相信,两人的个人关系也会非常好。考德尔说,我每年都去中国,中国领导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规划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们非常清楚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对世界发展的责任。考德尔表示,德中两国在经济领域的交流十分密切。这种交流符合两国利益。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世界,多年来德国企业也在中国投资。我们应继续加强两国的经济交流,并保证公平的贸易关系。德国希望欧盟同中国通过对话解决贸易争端。
德国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德两国关系目前的发展呈现一如既往的良好趋势。李克强总理的来访是近年来中德两国高层领导人积极互访的一部分。通过访问,德中两国的经贸关系会进一步加强,德国企业对中国的市场感兴趣,中国企业希望与德国企业进行技术上的合作,并对投资欧洲感兴趣。政治上双方也将进一步深化关系,很多全球问题都关乎中德双方的利益,双方可以对其进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德两国的紧密关系对于中欧关系来说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德国波恩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教授辜学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中国经济是亚太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两个牵引力极大的经济体的成功合作,已经超出了双边范畴。德国对华经贸合作的成果越大,欧洲总体得益越多。而且德中经济合作的成功有利于按德中合作模式规范和影响未来欧中合作模式。
德国宝马集团董事长诺伯特·雷瑟夫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李克强阁下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就曾访问过宝马集团,并对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战略给予了鼓励。德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创新、设计和品牌管理等方面具有传统优势,而中国汽车工业也在这方面大踏步地前进,我们相信双方汽车行业的合作一定前景广阔。宝马集团将与中方合作伙伴立足长远,共同努力寻求双赢的合作模式,致力于中国汽车业的不断发展。不仅如此,我们将切实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强与本地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将宝马融入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中。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第一总经理贝诺·彭泽博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是德国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期待李总理的访问继续增进并加深两国的经贸关系,带来更多的中国企业来德国投资,并将德国对中国投资者热烈欢迎的信息带到中国。
胜蓝国际律师事务所柏林代表处律师、亚洲问题专家皮尔宁博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李克强是一位有活力、亲民、注重实干的总理。他关注实在问题的解决,同时又有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他对城镇化、社会福利方面问题的关注,对中国未来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德中关系正处在良好的发展道路上,德中关系将对欧中关系具有示范作用。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