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话对你讲”:简约还得有情
网络时代,人与人交流沟通变得多样化、简捷化,但有人开始怀念20年前鸿雁传书的年代。因为,与当初相比,他们觉得现在的交流多了程序味,少了人情味。
即使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写信仍然是最主要的异地沟通模式。“家书抵万金”,很多时候一点也不夸张。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们就会教学生如何书写信头和信尾,如何遣词造句。发展到最后,连邮票的贴法都成了一种文化。邮票倒贴,表示“我很爱你,但不敢向你倾吐衷情”;邮票向右倾斜,表示“我决不再生你的气”等等,如何贴邮票往往成了情侣之间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我会熟练运用QQ、微信、手机短信,但我现在更希望能读到朋友写给我的一封信。我已经10多年没收到信了,很怀念那种盼望来信的急切,读信过程的喜悦,回信时的斟酌。更重要的是,信件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一位“70后”对记者说。
电子时代沟通工具的全面挺进,产生了“触屏一代”。他们在智能电子产品与虚拟世界的陪伴中成长,用电子产品进行“拇指交流”。一些孩子越来越善于隔着屏幕沟通,在实际中却变得孤僻。很多家长担心,“触屏化生存”最终会影响下一代在现实中人际与情感的交流。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这是冯小刚电影《手机》片头中,主人公严守一小时候去镇里打电话给表哥。严守一骑车带着嫂子早晨从村里赶到镇里,直到下午才轮到他打电话,通过接线员转到牛三斤所在煤矿,煤矿接线员又通过大喇叭把这个消息传递给牛三斤。
很多人对这个电影情节至今记忆犹新,不仅仅是出于一种怀旧感情。对他们来说,即使这个故事情节很好笑,那也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笑话。
(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