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制度被诟病由来已久,评审黑幕、论文垃圾、学术泡沫,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和职称评审制度有关系。书教得再好,只要没有论文,大学老师也难评副教授、教授;手术做得好的医生不一定职称高,职称高的医生手术未必做得好。这些怪现象的背后,也是职称评定规则的不合理(据2月9日《中国青年报》)。
长期以来,“唯论文论”一直都是职称评审的重要法则。在这种模式下,职称评审过程中常常充斥黑幕,甚至衍生权钱交易丑态,而一些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却只能面临被边缘化的窘境。由此而言,不再以论文论英雄,而是采取分类的模式予以评审,无疑是一种良性的制度创新。
但是,弱化论文的重要性,并不是解决评审沉疴的治本方法。就根本上而言,当前职称评审的病灶还是在于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并因此而产生“劣币驱除良币”效应,让某些深谙此规则的人走上上升捷径,而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只能被打入“冷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其主要内容就是去行政化,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由此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并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构建起现代大学制度,从源头上进行优化设计。比如,大学内部应该成立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同时赋予其充分的自由空间和权力。再比如,还应该在分类评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教师自主研究空间,真正做到学术自治等等。
总之,职称评审改革不只是淡化论文崇拜观念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在根源上下功夫,真正摒弃行政化色彩。
(来源:检察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