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翻白浪花千片 雁点青天字一行  习近平科技人才强国战略续航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征程

2017年07月14日09:52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青岛7月14日电(记者 吴楚 李正穹 陈琛 李拓)雁栖湖,这是一个有历史积淀的地方,是一个启迪思想的地方,也是一个开启合作征程的地方。

  7月10日至14日,一场汇聚“全球最强大脑”的科技之旅,从北京出发,直通青岛,燃遍中国,辐射世界。

  7月11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共享”雁栖湖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5天8场重要活动,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8位院士参与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共享”雁栖湖论坛上激荡脑力,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园区参观考察,在网络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四个平行论坛中碰撞火花,更有31位院士签约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肥沃的土壤正埋下一颗又一颗科技创新的种子,来日生根发芽,终成苍天大树!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触手可及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7月11日,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一层鸿雁厅。

  87岁的袁隆平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用全程20分钟流利的英语演讲,博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这掌声是对袁老几十年如一日躬身科研的致敬,也是对“一个人养活几亿人”的伟大贡献致敬,更是对他以耄耋之年壮心不已地研发“海水稻”向科技巅峰发起挑战的致敬。

  “据估计,2030年全球水稻产量应比1995年增加60%以上才能基本满足人类需求。目前每公顷所产稻谷能养活27人,但到2050年,每公顷所产稻谷必须要养活43人才行。”袁隆平介绍。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规水稻面积改种杂交水稻,按每公顷增产2吨稻谷估算,则全球可增产1.5亿吨粮食,这相当于每年可多养活4亿人。”对此,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试验田中生长的海水稻。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有人说,如果没有袁隆平、没有像袁隆平一样的顶尖级人才焚膏继晷地奋斗,中国的发展至少迟缓五十年。

  确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这样说。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广大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党的十八大发出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号召,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主旨就在于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在座各位院士及专家学者,既是世界科技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领军人物,也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雁栖湖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说。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党组书记、秘书长王丕君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欧美同学会在人才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是联系对象覆盖全球,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基本上有我们的留学人员;二是联系对象知识含量高,广大留学人员在各国各个领域学习,有的留在当地工作,成为学术科研和企业经营方面的领军人物。在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实施中欧美同学会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才规模优势和智力科技优势。这次院士行是一次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受到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双方探讨了今后继续深化这类人才引进工作的机制。”

  从轻纺业重镇到国际院士港:桃李成蹊的沧桑正道

  对“青岛国际院士港”来说,7月13日这天,在青岛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的共同见证下与31位海外院士完成入驻签约,是谋求地区升级发展,进而服务中国创新、推动世界发展的又一个阶段性开始。

  7月13日,院士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签约仪式现场。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回溯这个“大事件”的发展脉络,要从2016年5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科技三会”说起。

  在这场汇聚全中国4000余名科技界代表、科学界精英的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一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再次强调了他一直提倡的人才观——“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正是在这次重要讲话之后,李沧的青岛国际院士港,正式启动建设。

  院士港的建成启动,给李沧、给青岛带来的最大变化,便是人才集聚的“核聚变”式加速。

  7月1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青岛国际院士港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国宁感叹道:“曾经是老工业区的李沧,2014年时想要对接一个人才都很困难,能有一个高层次人才平台带动李沧的转型,是李沧每个人才工作者的愿望。2016年院士港这个平台的成立,圆了我们的梦。”

  而在青岛李沧区区委书记王希静的回忆中,从“科技三会”召开后的第二天就开会研究院士港项目,到6月3日院士港项目正式启动,再到2017年2月28日,李沧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关于加快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的报告》的决议,以人大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院士港的建设,截至今天,13个月里,与院士港签约的海内外院士总数已达到67位,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索罗宁·尤里等海内外顶尖科学家。

  据了解,青岛国际院士港的目标,便是通过院士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出一批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转化出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出千亿级产业链,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产业优化”的连锁效应,进而将李沧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院士聚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成为全国知名的研发之城、创新之城、设计之城和智慧之城。

  德国科学院院士、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朱晓香,在本次活动中与院士港正式签订了入驻协议。在接受采访时,她说:“青岛政府的诚意,院士港的创新环境,以及院士港与高校紧密结合的氛围,尤其是学科交叉,可以带来更多创新的可能性,这使得院士港很有吸引力。”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程一兵表示,虽然自己首次来到青岛国际院士港,可这里的气氛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以这样的形式把优秀科学家们集中在一起,通过交流互动,势必会对研究有所帮助。如今中国的科研水平在国际范围内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中国也越来越重视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因此只要政府能够持续支持院士港这样的模式发展,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成果。”

  “政府卖个地,挣个钱,是很容易的。但我们的梦想是要让更多的院士造福李沧,从发展基因上改善李沧,这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正让李沧百姓幸福的事业。”在王希静看来,青岛国际院士港承载着这样的期待。相较于传统意义中利润更丰、见效更快的房地产等热门产业,将目光转向人才、转向智慧,这无疑将成为李沧区,这个轻纺业重镇,腾笼换鸟,向创新要发展动力的最大契机。

  海外院士参观青岛国际院士港。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联动:人类命运共同体风正一帆悬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前途休戚与共,梦想相联想通,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习近平曾这样说。

  也正因如此,作为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既是整体意识、全球思维、人类观念的集中诠释,更是有利于各方长远利益、有利于国际格局稳定的长期规划和理性选择。

  7月13日,“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开幕式在青岛举行。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科技创新提供了新动力。“人们常说,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科技创新本身同样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动力支撑。”

  “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以来,沿线各国之间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科技探索不断深入,科技成果逐步丰富,创新范围从“集中一点”到“带动一片”,创新领域从“一枝独秀”到“全面开花”。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各国提供了互学互鉴的重要平台,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心系人类命运,中国方案勾画发展蓝图;

  回应时代课题,中国行动彰显大国担当。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介绍,中科院作为科技创新引擎,人才集聚高地,充分发挥在科教资源上的显著优势,立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实施了国际人才计划,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技人才的交往和交流,累计资助3000余人次科研人员和600余位研究生到中科院工作、学习和培训,科研人员互派互访每年已超过2万人次。

  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举行“大数据·大变革”主题分论坛。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德国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苏黎世大学教授、苏黎世大学病理科主席Adriano Aguzzi说:“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尊重知识的世界,创新对于未来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这将引领我们走向富裕、健康。中国有着充满活力的环境,与我多年前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对比,水平更高,而且更开放包容,积极向上。”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远东科学院副院长、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自动化与过程控制研究所所长Iurii Kulchin说:“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关注中国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创新,这将推动各国学者与中国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习近平主席曾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开幕式上这样寄语众国。从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到青岛国际院士港,合作共赢永远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共识。愿“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科技人才流通与联动,筑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圆全球繁荣发展梦!

(责编:袁勃)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