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日8时43分(北京时间4日7时43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载着3名潜航人员在风雨中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进入太平洋洋面。11分钟后,在科考队员注视的目光下,“蛟龙”号向着雅浦海沟深处潜去。
这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雅浦海沟的第一潜,也是本航次‘蛟龙’出海时第一次遇到下雨天。3天前,“蛟龙”号完成了本航段马里亚纳海沟的最后一潜。在10天的时间里,“蛟龙”号5潜马里亚纳海沟。在雅浦海沟作业区,“蛟龙”号同样将完成5次下潜。
“‘蛟龙’无惧雨中下潜,但风雨中的下潜,确实增添了很多困难。”正在指挥水声吊阵布放的工作人员王向鑫说。
潜水器下潜后,紧接着就是布放水声吊阵设备,以保持潜水器与水面的通话和联系。王向鑫说,负责水声吊阵的五六个人,每个岗位的工作都要按时准确到位。“开绞车、挂钩、排缆等,雨中说话不容易听清楚,穿着雨衣干活也不利索,这需要我们工作起来格外小心”。
从凌晨开始的雨一直没有停歇,这为布放潜水器的准备工作增添了难度。当工作人员张奕进入载人舱内进行通电检查时,记者看到,载人舱口上方加了3层防雨设备,工作人员进舱、出舱和作业,每一个动作都要细心再细心。
原计划7时布放潜水器,推迟至8时30分进行。当“蛟龙”沿着轨道车被缓缓推出,挂上主吊缆,A型架摆动,起吊,“蛟龙”入海。水面支持系统指挥人员李德威说,布放过程本身可以说行云流水,没有比平时多花时间,但在回收时如果还在下雨,就会困难一些,因为一则下雨海面视线不好,发现“蛟龙”要困难些,二则下雨天黑得早,回收比布放更复杂一些。
对此,现场指挥部精心部署,与水下潜水器密切联系。11时14分,“蛟龙”号到达预定深度4177米,抛载作业。作为工程下潜,“蛟龙”号在完成主要任务后将即刻返回。
从数年前海试开始,“蛟龙”号先后在南海、东北太平洋、西太平洋海山区和深渊区、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等海域深潜,4日的下潜已经是“蛟龙”号第148次探海,经历过风雨,见到了彩虹。
13时15分,“蛟龙”号从海底传来声音,告知已经抛载上浮,预计15时30分左右抵达水面。目前,雨已停止,天空的能见度越来越好。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