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质量、能源、水资源等指标落实国家要求。
2023年北京将重点做好以下十二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持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 深入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着力提升核心区服务功能。
· 完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体系。
(二)深化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
· 坚定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
· 全面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 着力提升重点区域发展水平。
· 深化重点领域协同联动。
(三)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 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 全面增强首都人才凝聚力。
(四)着力扩大内需,积极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和高质量发展
·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 发展巩固高精尖产业。
· 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 高标准建设“两区”“三平台”。
· 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
· 着力增强各类企业活力。
(六)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强大国首都文化软实力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 繁荣发展首都文化。
(七)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坚持以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八)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不断提升首都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 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
· 强化交通综合治理。
·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九)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 狠抓污染防治不放松。
·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 着力建设公园城市。
(十)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 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
· 发挥“双奥之城”独特优势。
(十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维护首都和谐稳定
· 深入开展韧性城市建设。
· 强化安全生产风险整治。
·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
(十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加强政治建设。
· 坚持依法行政。
· 提高政府效能。
· 强化作风建设。
一、优化基本公共服务
1.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扩大教师交流轮岗比例,持续开展小学暑期托管服务。
2.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新增托位6000个;规范提升托育机构55家。
3.建设安宁疗护中心4家、增加床位200张,老年护理中心8家、增加床位160张;新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000张、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00个;新增养老助餐点150个。
4.实现22家市属三级医院通过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向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放转诊号源;在全市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发热等11类症状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指导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做好健康管理;在30家以上二三级医院增加重症和可转换重症床位及诊疗设备,提升重症医疗水平;建成肿瘤、重症、康复专科医联体共6家。
二、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5.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9万套(间)。
6.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新开工300个小区、完工100个小区。
7.进一步规范物业服务,每季度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中物业管理问题诉求量前100名的小区开展专项治理。
8.持续推进老楼加装电梯工作,力争新开工1000部、完工600部。
9.解决6.1万套历史遗留住宅项目“办证难”。
10.通过供水设施改造、扩大供水管网覆盖范围、水源置换等方式完成30个城乡供水提升工程,惠及5万人以上。
11.完成1.5万户农村住户清洁取暖改造,做好清洁取暖设备运行管护,未改造的实现优质燃煤全覆盖。
三、提高生活便利性
12.在全市试点建设80个布局合理、业态丰富、智慧便捷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满足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
13.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领域推出60个“一证(照)通办”事项;推出不动产权证、机动车行驶证等20类电子证照在线查询调用;实现高校毕业生落户、住房公积金贷款、异地就医备案等5个场景“一件事一次办”;新增社保缴费、公积金补缴等22项“跨省通办”事项。
四、方便市民出行
14.促进轨道、公交运行线网融合、时间衔接,优化调整公交线路65条。
15.进一步盘活居住区周边公共建筑停车资源,新增有偿错时共享停车场150处、停车位10000个;利用人防工程新增停车位5000个。
16.持续开展拥堵点段综合治理及慢行系统整治,完成20项市级疏堵工程;调整优化90条信号灯绿波带。
17.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完成10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修;持续开展道路积水点排查治理,完成“清管”10000公里以上。
18.持续开展72所学校、69所医院、16个景区、84个商场周边交通秩序监测和交通环境提升。
五、营造宜居环境
19.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农村街坊路100万平方米,实现150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改造提升农村户厕1000座。
20.新建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50处,改善优化城乡结合部公园10处,新增村头片林100处。
21.完善150个社区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回收体系,开展15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推进800个居住小区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规范治理,提高垃圾转运效率。
六、丰富文体生活
22.创建10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改扩建10个体育公园,新建70处足球、篮球等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新建或更新3000件室外健身器材。
23.建设100公里森林步道;在具备条件的20处公园实施“减围栏、促联通”;打通二环水系4处滨水步道断点,实现右安门至通惠河12公里滨水步道贯通。
24.新增10家以上备案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推进京报馆(邵飘萍故居)、北京崇德堂匾额艺术馆等26家“类博物馆”登记开放;推动首都博物馆等10家有条件的博物馆延长向社会开放时间。
25.组织市民群众参与“歌唱北京”“舞动北京”“艺韵北京”“阅读北京”等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
七、保障公共安全
26.持续为全市燃气用户更换、加装安全型配件,年内完成100万户。
27.推进80个小区水、电、气、热等管线改造。
28.为500个火灾风险较高的住宅小区配备联网式感烟火灾报警器、电动自行车智能阻车(池)器,提升火灾隐患实时监测预警能力。
29.组织开展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物流寄递等领域从业人员消防基本技能实操实训30万人;为全市10000个社区、单位的义务消防队配备应急、通讯设备。
30.对米面油、肉蛋奶、进口食品、冷链食品等33大类食品抽检监测全覆盖;全年抽检监测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不少于1.3万批次。
八、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31.继续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标准。
32.促进“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10万人就业;为长期失业青年提供就业服务8万人次;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线上线下招聘会300场、就业创业指导活动100场;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一人一策”就业帮扶。
33.依托企业园区、大型商圈、银行网点、餐饮门店、连锁超市、加油站点等,推动新建公共区域职工之家60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暖心驿站1000个。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外贸进出口持平略增;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2023年天津将扎实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同城化发展趋势,着力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拓展
· 更加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 更加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合作。
(二)聚焦建设创新策源地,着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 高标准启动天开高教科技园建设。
· 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优化创新要素供给。
(三)聚焦深入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着力提高现代工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做大做强制造业重点产业链。
· 加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四)聚焦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着力发展壮大港口经济
· 加力推进港产城融合。
· 着力发展港口经济。
(五)聚焦发挥经济大区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梯次、紧凑、精致发展格局
· 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等经济大区“引擎”作用。
· 建立健全市、区两级聚焦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
(六)聚焦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着力推动集聚高端资源要素
· 高标准筹划建设金融街和中央商务区(CBD)。
· 大力推动商贸消费提质升级。
· 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七)聚焦培育新动能、增创新优势,着力建设高水平改革开放新高地
·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 着力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八)聚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宜乐城市发展
· 持续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 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 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九)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做优现代都市型农业。
· 加快农村改革步伐。
· 深入推进乡村建设。
(十)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促进文体事业加快发展。
·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 切实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一、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缓解群众就业压力
1.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推荐1.2万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到就业见习基地开展见习实践,增强就业能力;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10万人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万人以上。
2.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自2023年7月1日起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标准。
二、优化调整教育资源,满足群众教育需求
3.新增义务教育学位。新建、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加快义务教育学位资源建设,全市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2万个,进一步补齐区域性学位紧张短板,满足群众教育需求。
4.建设“五爱”教育阵地。在新建、村改居社区建设200个未成年人“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阵地,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三、强化医疗资源配置,解决群众就医难题
5.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23年底,全市至少达到100家标准胸痛救治单元,提升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心血管疾病急救能力,提高对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效率。
6.强化优质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一期)建成,打造全球最大血液病诊疗中心,缓解群众就医难题。
7.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将居民医保住院最高支付限额从18万元提高到25万元;大病保险各费用段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将本市基本医保门(急)诊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纳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及时兑现待遇,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8.实施积极生育保险政策,统筹提高生育保障待遇,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生育保险并享受待遇。
9.深入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减轻重度失能人员及其家庭长期照护负担。
10.做好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工作,降低群众医疗费用支出。包括:做好7批次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和3批次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落地、执行和到期批次接续工作;推进京津冀“3+N”医药采购联盟药品和耗材集采工作;按要求落实种植牙耗材集采工作。
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
11.建设30个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含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建设养老床位3000张;实施“寸草心,手足情”公益创投项目,培训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1000人;打造津(金)牌智慧养老平台,实现政策、资源、服务、监督“一网通办”,做到数字时代福利“不掉线”,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
五、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生活难题
12.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推动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工作。开展居住地申办低保业务,方便群众办理,聚焦“更精准、更暖心”服务目标,保障困难群众生活。
13.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对有需求且具备改造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适配无障碍设施,全年不少于3000户残疾人家庭受益。
14.将本市0至7岁听力、肢体、智力、多重残疾儿童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训练费用补助标准上限由每人每年2万元提高至2.4万元。
六、不断丰富住房供给,满足群众住房需求
15.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500套(间),逐步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
16.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房补贴4亿元,保障困难群众住房需求,预计将惠及7万个家庭。
七、实施老旧小区和农村户厕改造,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17.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竣工161个小区,改造面积41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18.持续开展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做到应改尽改、不落一户,保障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
19.改造提升8985座农村户厕,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八、建设完善路桥设施,保障道路顺畅通行
20.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完成苑中北路等8条道路主体工程建设,填补部分区域路网空白,保障群众出行更加顺畅。
21.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提升改造蛮邵路、大刘堡北路等农村公路共计240公里,维修改造六大庄桥、前苏庄桥等5座桥梁,改善农村地区群众出行环境。
九、打造便捷的公共交通,提升群众出行体验
22.地铁11号线一期东段工程建成通车,进一步织密全市轨道交通网,方便群众绿色出行。
23.强化公交与地铁接驳,新增优化公交线路40条,进一步完善郊区公交线网,方便郊区居民出行。
十、增建城市停车泊位,解决群众“停车难”问题
24.增建城市停车泊位5000个。利用闲置空地等资源增建城市停车泊位4000个,方便群众停车。利用轨道交通边角地块建设完善智慧停车场10处,提供车位1000个,方便市民自驾与轨道交通接驳。
25.新增公共充电桩2000个,筛选需求强烈并具备安装条件的小区,组织专业企业建设公共充电设施,解决28000辆新能源车的充电需求。
十一、改造燃气供热旧管网,确保群众安全用气、温暖过冬
26.实施燃气庭院管道改造224公里,提升居民社区的燃气管网安全性。
27.实施供热管网改造134公里,提升供热服务质量和居民用热稳定性。
28.开展城市供热“冬病夏治”,对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5000个点位实施户内改造和提升,解决群众在采暖期内无法根除的用热问题,提升供暖服务质量。
十二、加强供排水设施建设,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29.实施供水旧管网改造30公里,对市政道路、小区庭院及居民户内劣质供水管道和运行年限满30年、存在安全隐患的其他管道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周边居民用水质量。
30.对体院北道、西园道等4条道路的9700米排水管道进行改建修复,提升过水能力,有效改善周边区域排水条件,解决雨后群众出行难题。
31.实施杨柳青水厂改扩建工程,新建10万吨/日常规水厂一座,解决相关区域居民用水及经济发展用水需求,增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十三、完善便民商业设施,方便群众就近采购生活必需品
32.新建60个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空白区域补建,提升群众购物便利度。
33.新建和改造提升标准化菜市场8个,方便周边20万城镇居民买菜购物。
34.在地铁站内商业空间增加大众连锁品牌店、特色小店及自助售卖柜机等便民服务点位100个,完善便民设施,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十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35.加大销售环节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店建设力度,新建市级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店30家,新建区级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店1100家。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为群众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十五、提升农业服务水平,帮助农民丰产增收
36.组织开展40万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有效提高农业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丰产增收。
37.实施增殖放流,投放鱼、虾、蟹、贝等各类苗种10亿单位以上,进一步恢复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增加渔民收入。
十六、治理异味、噪声污染,为群众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38.治理异味、噪声污染。对30家橡胶、制药、工业涂装等涉恶臭(异味)排放工业企业进行提升改造,对3家大型化工园区内企业开展异味排查治理。创建安静居住小区不少于16个。
十七、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打造更多休闲“好去处”
39.开展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水务部分),对永定河武清区段27公里河道进行整体治理,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打造绿色生态河流廊道。
40.实施中新天津生态城北堤生态廊道工程,建设17.5万平方米沿海步道公园,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美化提升群众生活环境。
十八、建设完善公园设施,方便群众推窗见绿、就近入园
41.打造“植物园链”,建成开放新梅江公园(南段)、柳林公园(一期),为市民提供日常散步、花木观赏的休闲场所。
42.开通动物园与水上公园西侧生态公共廊道,方便群众就近入园。
43.建设提升50处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十九、丰富健身场地类型,满足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
44.利用城市闲置空间资源新建10条健身步道共20公里、100处社区户外微场地、50处乡村健身广场,更新200处社区健身园,增加群众身边健身设施有效供给,提升健身场所可达性、便利度。
45.增建球类运动场地。新建50处足、篮、排多功能运动场,扩大运动场地设施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的运动需求。
46.建设15公里“海河蓝丝带”自行车骑行道,为广大市民打造新的全民健身目的地,引领大家跑起来、动起来。
二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7.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2023年天津市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演出场次200余场,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剧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48.举办第八届市民文化艺术节,推出40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进一步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果。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进出口总值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PM2.5平均浓度持续改善,单位GDP能耗下降2%。
2023年河北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坚持服从服务大局,全域对接、全面承接,打造“两翼”发展新格局。
· 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广度。
·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 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旅产业。
(二)千方百计扩大国内需求。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充分挖掘内需潜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 着力提振居民消费。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引领,促进科技与产业精准对接,提升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水平。
· 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 实施主导产业壮大行动。
· 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
· 实施数字赋能行动。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开放添活力,加快打造更有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 在改革攻坚上有新突破。
· 在扩大开放上有新作为。
· 在营商环境上有新提升。
(五)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城乡融合、优势互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增强发展均衡性。
·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 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六)持之以恒推动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制定美丽河北建设规划纲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 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强化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实施民生工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 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
(八)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 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
·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一)棚户区改造工程。开工不低于12万套,建成不低于8万套。
(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16个。
(三)口袋公园建设工程。各县(市、区)分别新建成1个高品质口袋公园,全省共新建成166个口袋公园。
(四)“四好农村路”提升工程。建设改造农村公路7000公里,其中“对接路”330公里。
(五)农村厕所提升工程。新建粪污处理站695座,新建维修站点595个,配备抽粪车1878辆,新建厕所运营监管中心59个,改造提升户厕30.79万座。
(六)就业促进工程。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6万人,创建省级劳务品牌30个。
(七)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工程。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00所,校舍面积30万平方米。
(八)校园食品安全提升工程。学校(含幼儿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提质增效,视频监控覆盖全流程全点位。新增“省级食品安全标准化学校食堂”500家以上,总量达到1000家。
(九)孕妇产前基因免费筛查工程。为全省孕妇(含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免费提供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服务,在孕期开展唐氏综合征和听力障碍筛查、诊断和干预,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十)青少年儿童脊柱侧弯防控工程。组织完成全省1160万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专项筛查,建立学生电子健康档案,提高科学防控水平,保障青少年儿童脊柱健康。
(十一)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支持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改善居家生活照料条件,提升居家养老生活品质。
(十二)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新增养老护理员持证人员3000人以上,不断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十三)托育机构示范创建工程。创建标准化示范性托育机构300家,增加受益托位1万个左右。
(十四)文化体育惠民工程。面向全省城乡居民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卡(券)200万张以上。建设更新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万处,其中建设体育主题公园200个、健身步道200条和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球类场地600个,更新社区(行政村)健身设施9000处。
(十五)精准助残服务工程。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就业、托养、教育、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评定补贴等服务24万人次。
(十六)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程。对符合条件的低保边缘家庭,开展认定和常态化救助帮扶。
(十七)低保特困“两癌”患病妇女救助工程。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和城镇低保、特困等“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患病妇女实施救助。
(十八)法律援助扩面提质工程。对重点人群提供无偿法律援助服务5万人次以上,让重点人群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十九)“河北福嫂·燕赵家政”提质扩容工程。培育星级巾帼家政基地200个、星级河北福嫂200名,开展巾帼家政服务进社区活动3000场。
(二十)政务服务“掌上办”提升工程。在“冀时办”新开通地方频道14个,新增“打包办”民生服务套餐20种,“掌上办”民生服务达到500种,“冀时办”装机量达到3000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约束性指标不折不扣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2023年山西在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制造业振兴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从“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
· 加快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 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二)扎实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制定我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1+ N”政策文件,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
·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 完善市场基础设施。
· 打造特色优势产品交易平台。
·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 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
(三)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不断加大政策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净增规上工业企业800户。
· 加快打造高水平集聚平台。
· 全力以赴惠企助企。
·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四)全力推动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 加快中部城市群建设。
· 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 增强转型综改示范区发展动能。
·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五)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扩量提质。树牢“项目是第一支撑”鲜明导向,做实做细“五张清单”,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支撑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 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 实施一批重点产业转型项目。
· 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 促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 强化要素服务保障。
(六)促进文旅、服务业和消费回暖升级。
· 多措并举提振消费。
· 分类指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精准施策促进文旅康养产业健康发展。
(七)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振兴。
·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加快引育高素质人才队伍。
(八)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 深化财税改革。
· 做好金融改革化险。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九)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 推动农业特优发展。
·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深入实施减污降碳扩绿增长行动。
· 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有序开展碳达峰山西行动。
·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十一)扎实推进民生改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民生实事只多不少,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质量。
· 积极促进就业增收。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 提升人民健康保障水平。
·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十二)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和安全发展底线。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 科学精准优化防控措施。
· 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实施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提质工程,在原有补贴基础上,对电商平台销往县域外的农副产品给予每件1元的物流费用补贴,让农产品有个好销路、农民有个好收成;
· 实施城镇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家门口的幸福养老”;
· 城区小学生“放心午餐”实现全覆盖,让学生开心家长安心;
· 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范围由0—6岁扩面到0—15岁,为残疾儿童照亮康复之路;
· 免费送戏下乡演出1万场以上,将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 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100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为紧急医疗救护争取“黄金时间”;
· 实施既有住宅自愿加装电梯提速工程,让更多居民享受出行便利;
· 每个县建设1所80—150个托位的示范性公办综合托育机构,着力破解“养”的难题、提升“育”的质量;
· 推动人口20万以上的县特殊教育全覆盖,让特殊学子得到更多关爱与滋养;
· 实施扶残助学圆梦工程,帮助更多残疾或残疾家庭大学生圆上大学梦;
· 提高城乡低保家庭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让高龄老人安享晚年,享受美好生活;
· 推动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让零工等活不再“站马路”,让就业服务更加有温度。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成绩;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能耗强度和减排指标按照国家要求安排。
2023年内蒙古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实现“开门稳、开门红”,保持住稳中有进、整体好转的发展势头。去年一季度全区经济增长5.8%,今年在高基数上开好局不容易。必须从一开始就咬定6%左右的增长目标,努力实现高开高走。
· 不遗余力抓项目。
· 全力以赴抓招商。
· 精准发力抓消费。
(二)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在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上取得新突破。紧扣高质量建设“两个基地”,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支柱产业“聚链成群”。
· 加快推进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
· 加快推进能源经济多元化、低碳化、高端化。
· 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 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扩规模、提质量。
(三)以新发展理念塑造发展新优势,在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节约上取得新突破。我区地域辽阔、地广人稀、布局分散,必须提高产业集聚度、人口集中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
· 坚持以链式思维抓产业。
· 坚持集中集聚发展。
·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四)以攻坚举措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是我区的短板,也是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必须坚持科教人才一起抓,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科技投入要再加大。
· 创新平台要再加码。
· 创新链布局要再加力。
· 人才引育要再加强。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增添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无论是解近忧还是谋长远,都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
· 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
· 以更大气魄扩大开放。
(六)办好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努力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今年自治区将紧盯群众所需所盼、围绕群众“关键小事”推出民生实事清单,实行项目化管理,切实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 着力促就业保收入。
· 着力加强社会保障。
· 着力办好群众身边事。
· 着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七)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切实筑牢安全防线、守住安全底线。统筹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着力补齐安全治理、社会治理、应急管理能力短板,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
·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着力推动经济金融领域风险“软着陆”。
· 提高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水平。
一、促进群众就业增收7件
1.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帮扶行动,确保年末就业率达到90%以上。
2.实施“三支一扶”和社区民生基层服务计划,招募7500名项目人员。
3.促进19.62万名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实现务工就业。
4.每个旗县(市、区)至少建设1处零工市场,促进灵活人员就业。
5.实施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新增就业8000人。
6.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组织职业院校对农牧民工、就业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人员、退役军人、乡村振兴人才等开展技术技能培训10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牧民1.5万人以上,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头雁”780名。
7.开展欠薪预防整治专项行动,确保农牧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
二、加强社会保障10件
8.新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0万人,总数达到1733万人。
9.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增幅不低于5%。
10.提高孤儿保障标准,增幅不低于8.3%。
11.巩固提升城市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功能,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6万户;实现城镇新建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12.新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350个、村级养老服务站2000个,对200所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服务功能进行拓展提升。
13.为符合条件的经认定生活不能自理的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
14.新增婴幼儿托位2万个,规范提升托育机构服务质量。
15.改造提升旗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7个,新建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50个。
16.为65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650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为41.3万0-59周岁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17.开展低保家庭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对确诊患者当年给予每人1万元救助。
三、优化基本公共服务15件
18.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4所、中小学676所,新增学位6.6万个,持续开展暑期托管服务;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3所,新增学位3400个,满足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需求;选派1000名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
19.加快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内蒙古试点建设,升级改造2万个国家教育考试数字化标准考场。
20.建设京蒙合作医院43家,打造紧密型医共体20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群众就医购药的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
21.旗县二级综合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77个,三级综合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33个,三级中(蒙)医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30个,实现呼包鄂乌四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22.开展基层中(蒙)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培养中(蒙)医药全科人才120名、中(蒙)医馆骨干人才320名,推广中(蒙)医药防病治病适宜技术60项。
23.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重点人群覆盖率提高到78%以上。
24.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防控近视筛查全覆盖,对困难家庭孩子免费配镜、免费做斜视弱视矫正或手术治疗。
25.开展“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为低收入困难家庭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1000例以上。
26.开展过敏性鼻炎综合防治。
27.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惠民演出活动,组织乌兰牧骑和各级国有文艺院团下基层演出1万场次以上。
28.实现35类高频电子证照全国互认、350项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115项“一件事一次办”,深入实施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帮代办”。
29.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提供延时服务,实现临时身份证、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区通办”。
30.全面推行公办幼儿园“一键入园”和义务教育“一键入学”服务。
31.建立1025个苏木乡镇(街道)医保服务站、3900个嘎查村(社区)医保服务点,打造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
32.新增13个旗县级殡仪馆。
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11件
33.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02个、棚户区1.5万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1万套,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2.6万户,持续推动解决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
34.改造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老旧管道1500公里。
35.新建城市“口袋公园”150个、城市绿道120公里,新增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12个。
36.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36个、全民健身中心32个、滑冰场33个、多功能运动场103个、健身步道335公里。
37.完成清洁取暖改造21.2万户。
38.改造农村牧区危房3000套以上。
39.新建改建农村牧区公路5000公里。
40.新建改造农村牧区户厕6万个。
41.新建扩建农村牧区集中供水工程500处、边境牧区分散式水源点工程820处,完成4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实现乡镇(苏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全覆盖。
42.新增嘎查村寄递物流点3500个,基本实现农村牧区寄递物流综合服务全覆盖。
43.改造提升11个边境旗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覆盖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管理和专用文化信息服务水平。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480亿斤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左右。
2023年辽宁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把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 确保稳经济政策落实落地。
·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二)全力夯实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 高质量做好人才工作。
(三)全力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四)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五)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 培育壮大民营经济。
(六)全力扩大高水平开放。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平台,加快建设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 提升通道平台能级。
· 推进外贸优化升级。
·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七)全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强化沈阳、大连“双核”辐射作用,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中立潮头、当先锋、打头阵,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 加快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 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
· 加快推进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建设。
· 加快推进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
·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八)全力建设美丽辽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
· 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九)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措施,让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十)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 切实维护公共安全。
· 创新完善社会治理。
根据辽宁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辽宁将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措施,让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落实落细援企稳岗拓岗政策,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行动,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实施技能辽宁行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能力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严防规模性失业风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速扩面。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加强婴幼儿照护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机构建设,维修改造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100所。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改造老旧小区1200个,改造老旧管网6600公里。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医大一院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盛京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省级各类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建设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加强中医院智慧化建设,打造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用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书香辽宁”。持续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推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文艺作品和出版物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和智慧广电建设。办好省第十二届艺术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擦亮旅游品牌,打造东北亚休闲旅游目的地。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办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和省残运会,积极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运会。持续改善群众身边健身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三大球”振兴计划,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打造冰雪运动中心,壮大冰雪产业,创建“一市一品”体育名城。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
2023年吉林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促消费扩投资。消费旺,则经济活;投资强,则后劲足。扩内需是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根本支撑。我们要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落实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更大力度激发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提振市场信心,推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大力促进消费复苏。
·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二)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吉林强。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百千万”产业培育工程和“十百千万”企业培育工程,加快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 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
· 加快石化和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
· 提升医药健康产业竞争力。
· 巩固扩大装备制造业优势。
· 大力推进能源产业“源网荷储”协调发展。
·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
(三)着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吉林“三农”工作基础厚实、特色鲜明、地位重要。我们要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充分发挥吉林农业特色和优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多样化食物供应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扎实成效。
· 大力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
· 推动“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上规模上水平。
· 促进“十大产业集群”提质提效。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四)着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破解吉林振兴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我们要立足吉林人文科教优势,强化振兴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增强内生动力,加快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 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
· 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 大力激发人才活力。
(五)着力推动生态强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优良生态是吉林的突出优势。我们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起抓,筑牢生态屏障,守好绿水青山黑土地,护好蓝天白云好空气,让生态强省建设成色更足、成效更突出、底蕴更深厚。
·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 强化生态治理修复。
·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
·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六)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的制胜法宝。我们要从解放思想抓起,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从优化营商环境破局,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为吉林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 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持续加力助企纾困发展。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 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 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经济金融风险事关发展全局。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和全局意识,标本兼治、远近结合,高度警惕各类风险的关联性、传染性,增强风险处置的精准性、有效性,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感和“与风险赛跑”的紧迫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 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 严肃财经纪律。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制定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充盈、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以实际行动坚守为民初心。
·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 强化社会保障。
·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 加强改进社会治理。
一、促进就业方面(2项)
1.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2.根治欠薪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社会保障方面(3项)
3.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当地上年度城乡低保标准的1.3倍;城乡低保标准达到省定最低指导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
4.建设100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00个社区老年食堂。
5.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三、困难群体救助方面(10项)
6.扩大采暖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受益特殊困难家庭达到10万户,补助标准达到户均800元。
7.为10万名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
8.为1.6万人(次)有需求的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9.为800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和1000个村级残疾人服务场所实施无障碍改造。
10.为2200名残疾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子女发放扶残助学金。
11.独居、失能、重残、空巢、留守、高龄、特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8类重点居家老年人信息采集率100%,普遍开展巡访关爱服务;为7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安装扶手和智能监测设备等。
12.救助白内障、血友病、肿瘤、股骨头坏死等疾病困难患者1200名以上。
13.按每名3000元标准,对本科院校录取的城乡低保对象家庭、脱贫家庭困难考生救助全覆盖。
14.建妇女法律援助工作站70个,实现妇女刑事法律援助全覆盖。
15.帮扶困难退役军人和军属烈属2000人;新建和改扩建光荣院,新增床位300张。
四、教育惠民方面(5项)
16.支持180所“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校完善信息化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建设。
17.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支持100所普通高中心理辅导室建设。
18.推进“光明行动”,实施1000间中小学教室照明改造。
19.支持60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室;为1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补充配备冰雪运动及替代项目设备器材。
20.实施乡村幼儿园质量提升行动。依托“大园区”创建60个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中心,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通。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乡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1000名。
五、卫生健康护理服务方面(6项)
21.为7000名适龄儿童开展免费牙齿窝沟封闭服务。
22.全面完善65岁以上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23.为重点地区6000名新生儿提供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服务。
24.免费为1万名城镇低保、特困供养家庭适龄妇女提供宫颈癌、乳腺癌检查服务。
25.实现省内门诊异地就医免备案直接结算。
26.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护理服务能力建设。
六、环境保护方面(2项)
27.实现农村黑臭水体核查全覆盖,完成9处重点黑臭水体整治任务。
28.对13家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开展专项整治,确保医疗废物及时安全有效处置。
七、交通出行方面(2项)
29.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50座,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800公里、养护工程5000公里。
30.改造客运班线公交化线路100条。
八、文体服务方面(3项)
31.免费向困难群体发放电子阅读卡,提供线上查阅图书资料、听书等服务;为高校困难学生、困难群众及有需求的残疾人群提供惠民购书卡6万张。
32.送演出下基层2000场。
33.配建100套健身路径,建设20个笼式足球场、12个多功能运动场。
九、城乡建设方面(10项)
34.在全省乡村建设行动“千村示范”创建村中开展“百村提升”行动,打造200个左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
35.全面推广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
36.改造各类棚户区1.9万套;为6.7万户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37.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00个,惠及居民14万户。
38.新建“口袋公园”“小微绿地”150处。
39.改造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4.7万户。
40.新增24小时供水工程1200处,惠及70万农村居民,全省24小时供水工程占比达到35%。
41.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巩固提升工程。
42.建设5G基站5000个,实现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60%。
43.实现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100%。
十、公共安全服务方面(7项)
44.支持107家省级“菜篮子”应急保障基地建设。
45.持续推进“畜牧养殖大村大学生兽医培训计划”,完成500个畜牧养殖大村兽医配备;对200名村兽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46.新增放心消费示范单位1200家;打造乡村农家乐、土特产专卖店等涉农领域放心消费示范典型60家。
47.持续开展电梯质量安全监督,对人群密集场所和大型公共场所的3500台在用电梯进行检查。
48.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实现“跨省通办”;优化升级96110反诈预警平台,降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
49.推进林区视频监控建设,建成抓拍卡口监控点位76个、安防监控点位218个。
50.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实现个人二手房转移登记(继承、受遗赠等除外)3个工作日内办结、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500亿斤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3年黑龙江重点工作安排:
(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加强189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以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带动经济增长。
·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二)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实现高水平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 积极推动消费恢复扩容提质升级。
·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加快现代化农业强省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农业强省建设规划,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 培育现代农业竞争新优势。
· 加力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
·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
·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持续强化招商引资。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不动摇,更好发挥我省资源、生态、科研、产业等优势,以务实高效举措,推动招商引资规模再突破、结构再优化、质量再提升。我们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把龙江打造成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洼地、兴业沃土。
· 提高招商引资质效。
· 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 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
(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坚持“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强化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融合,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 围绕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
· 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
· 提升创新平台支撑能力。
(六)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关键一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通过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 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巩固对俄合作优势,大力推动开放龙江建设,加力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
· 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 建设互联互通开放大通道。
· 打造对外开放平台。
· 发展跨境产业合作。
(八)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振兴计划,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
·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 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九)用心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进一步采取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增福祉。
·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
· 扎牢社会保障网。
·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 推进“健康龙江行动”提档升级。
· 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 促进文体事业蓬勃发展。
· 深入推进“平安龙江”建设。
·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要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各级政府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项工作全过程,牢记“三个务必”,坚持执政为民、夙夜在公、担当尽责,全力建设勤廉政府。
· 全面加强政治建设。
·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 深化能力作风建设。
· 永葆清正廉洁本色。
根据黑龙江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黑龙江将用心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进一步采取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增福祉。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大项目拉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公共服务促进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稳定就业和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等计划,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帮扶,帮助5万名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深入实施技能龙江行动,面向城乡劳动者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以上。
扎牢社会保障网。稳妥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平稳衔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水平,惠及130万城乡低保对象。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将专项救助延伸至低保边缘等低收入群体。开展“守护夕阳”龙江基本养老服务,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扩大慢特病门诊异地直接结算病种范围,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数量翻一番。扩大“龙江惠民保”覆盖面,优化保障功能。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示范县。落实好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补充农村“特岗教师”。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开展县域普通高中托管帮扶,完成全省高考标准化考点升级建设。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建设近视防控工作试点县17个。推进新一轮省“双一流”10所高水平大学、141个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优化调整省“双特”建设高校和专业集群,“双高”“双优”项目重点建设35所职业学校、100个专业(群),加快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集聚融合示范区。
推进“健康龙江行动”提档升级。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推动省疾控中心异地新建项目二期工程。推进全民健康大数据信息化基础、卫生健康政务服务等项目建设及应用。招聘医学专业大学生补充乡镇卫生院,确保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不少于3名医学毕业生在岗服务。健全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推动托育服务健康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总数达6.43万个。
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快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0万户,继续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更新改造城镇燃气老化管网900公里,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500公里。
促进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加快推进省博物馆新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省级“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展演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传历史记忆·展黑土风采”主题展。新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300处以上,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费向社会开放。
深入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开展“法律援助惠民生”系列专项行动。对黑恶犯罪打早打小、露头就打,快侦快破“八类案件”,强力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全面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城镇燃气、矿山、危化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弘扬新时代“东莱精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努力将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持续开展金融风险隐患排查。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构建高质量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军地战略规划统筹、政策制度衔接、资源要素共享,强化后备力量建设运用,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持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2023年上海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坚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深化建设“五个中心”,着力强化“四大功能”,持续做强“五型经济”,更好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 全力推进浦东引领区建设。
· 深入实施“三大任务”。
· 持续推动“五个中心”功能升级。
· 聚力建设双向开放“三大平台”。
(二)着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融合集成,进一步厚植创新驱动根基。
·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三)着力扩内需稳外需,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 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 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 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四)着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步伐,持续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 深化经济数字化转型。
· 深化生活数字化转型。
· 深化治理数字化转型。
(五)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高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建设绿色生态空间。
(六)着力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打造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围绕增强城市核心功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需要,促进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发展态势。
· 强化主城区中心辐射功能。
· 全面推进五个新城建设。
· 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
(七)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更多政策、资源和力量向乡村倾斜,持续实施“三园”工程,充分彰显乡村经济、生态、美学价值,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发展都市绿色现代农业。
·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八)着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软实力。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
·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九)着力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断提升对各类风险预警防范化解的能力,筑牢城市安全屏障。
· 持续优化疫情防控工作。
·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 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
· 守牢城市安全底线。
(十)着力实施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市民持续增收。
· 强化养老托幼服务和社会保障。
· 深入推进健康上海建设。
· 进一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一、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改建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30家智慧养老院;新增40个社区长者食堂;新增500张困难重残养护床位;完成5000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为5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二、开设500个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新增2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和3200个社区托育托额。
三、新增1万个公共(含专用)充电桩、10个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完成800个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移动通信网络覆盖。
四、为老旧小区内1000个既有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加装消防设施;为100栋高层公房或售后公房实施建筑消防设施改造提升;为10万户高龄独居老人加装燃气报警器;为50万户既有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更换燃具连接软管。
五、新建20家示范性智慧菜场;新增1000家餐饮食品“互联网+明厨亮灶”示范店;新增1200个平安屋。
六、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支持培养1万名企业新型学徒。
七、新建30家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新建2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
八、完成中心城区11条道路积水改善工程;更新投运500辆无障碍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车;完成200座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
九、新建改建60座口袋公园(街心公园);建成200公里绿道;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
十、新建30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新建改建80条市民健身步道;新建改建150片市民运动球场;新建改建6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80个健身驿站,新建改建20个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升级优化50个健康服务点功能。
经济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
2023年江苏将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经济持续回稳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发展和安全并举,以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为主要抓手,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三)高质量推进科教人才强省建设。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区域创新新高地。
(四)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优先位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
(五)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发展中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六)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标志性引领性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七)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
(八)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为引领,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全省人民享有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九)持续做好民生保障改善工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统筹好财力,坚持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倾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十)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聚焦风险易发高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高重大风险应对处置能力,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一、幼有所育
1.新增110家普惠托育机构;
2.改造提升120个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
3.建设2000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梦想小屋”;
4.开设2000个“爱心暑托班”。
二、学有所教
5.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40所,其中新建19所、改扩建21所;
6.改造提升600所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
7.省属高校建设学生宿舍6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竣工10万平方米以上、新开工50万平方米以上。
三、劳有所得
8.优化提升30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3万名困难群体就业;
9.新开发10万个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
10.全省净增残疾人就业2万人。
四、病有所医
11.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
12.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水痘疫苗;
13.改造提升80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级中医馆;
14.新设置30个院前急救站(点);
15.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建设;
16.建设190个“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点;
17.持续推进江苏省脑科医院建设;
18.持续推进江苏省强制医疗所项目建设。
五、老有所养
19.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50万人次;
20.优化提升30家护理院;
21.新增24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
22.实施3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23.设置家庭养老照护床位1000张,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5000人次;
24.改造提升100个标准化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
25.改造提升500个社区助餐点;
26.改造提升1000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
六、逝有所安
27.新建改扩建100个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
七、住有所居
28.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12.67万套、基本建成12.63万套,新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基本建成8.96万套(间);
29.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04个,持续推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
八、弱有所扶
30.创建100个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
31.新增16-59周岁无业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10000人。
九、行有所畅
32.新改建1800公里农村公路、400座桥梁;
33.新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000公里;
34.实现在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531个;
35.新增8.5万个公共停车泊位;
36.建设各类公共充电终端20000个。
十、环境有改善
37.建设100处“乐享园林”活力空间;
38.新治理400公里农村骨干河道,新打造500条农村生态河道;
39.创建13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40.完成1000个以上行政村整村推进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提升行动;
41.新建绿美村庄200个、改造提升原绿美村庄100个、打造(新建、改造提升)绿美古树村庄10个。
十一、文体服务保障
42.扶持经济薄弱地区“送戏下乡”2508场,培育优秀群众文化团队200支,辅导培训群众文艺骨干5000人;
43.向23万户经济薄弱地区农村低保户收看有线电视给予收视维护费补贴;
44.新增建设240个智慧广电乡镇(街道);
45.建设50个体育公园(广场),新建500公里健身步道,推动100个公共体育场馆实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
46.新增建设20条森林步道。
十二、公共安全保障
47.开展老旧住宅5000部电梯安全评估,推动建立属地政府统筹协调的电梯更新改造机制;
48.新增建设50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
十三、管理质效保障
49.新增3000个公共地下空间4G/5G信号覆盖;
50.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5G信号覆盖;
51.在400个乡镇街道推行远程公证服务;
52.改造提升和新建3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53.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家门口办”,完成1000个乡镇政银合作“苏服办”便民服务点布点;
54.江苏政务热线百科建设;
55.个体工商户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24个。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2023年浙江将重点抓好12方面工作:
(一)精准高效实施“8+4”经济政策体系,推动经济稳进提质。
(二)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高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三)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促进制造业稳健运行、结构优化。
(四)拓市场抢订单引外资,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
(五)把激活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
(六)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七)以“山海协作”工程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20周年为新起点,持续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八)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切入点,进一步彰显文化浙江魅力。
(九)深化美丽浙江建设,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十一)贯彻“简约、安全、精彩”理念,举全省之力办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十二)聚焦办好民生实事,让政府做的事成为百姓满意的事。
1、教育助学方面。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100所,新增学位8万个;完成“县中崛起”一对一结对帮扶学校58所;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在家长常住地100%保障入学,就读公办学校达85%;为300万名义务教育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完成成人初高中学历提升10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30万人;开展职业教育培训150万人次;9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大学,培育老年教育示范校60所。
2、医疗卫生方面。开工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建ICU床位3000张;新改扩建规范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500个;长期护理保险、惠民保参保人数分别达1750万人、2500万人,惠民保赔付率达75%;为130万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为110万高危人群筛查大肠癌。
3、养老帮困方面。为1000个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置智能服务终端;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8000张、持证养老护理员6000人;完成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1000个;建成养老机构“阳光厨房”800家;康复救助孤独症儿童4500人;新增残疾人稳定就业4000人。
4、婴幼儿托育方面。新增100个托育机构;新增托位2万个,其中普惠托位1.2万个。
5、就业创业方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0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4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0万人;建成零工市场200个。
6、城乡宜居方面。新建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5万套(间);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00个、7500栋;打造城乡风貌样板区80个,新改建城市公园200个;新改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000个;建成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000个。
7、交通出行方面。开工建设杭州地铁四期等轨道交通150公里以上,完成温州市域铁路等轨道交通80公里以上;开工建设义龙庆高速、青文高速;农村公路新改建1000公里,完成养护5000公里;公交化改造农村班线60条;开通城乡客货邮融合线路50条,新增综合性服务站点220个;提升陆岛码头泊位、候船设施和公交化运营渡口110座。
8、文体旅游方面。建成省之江文化中心;加快建设省全民健身中心;新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3000个、城市书房200家、乡村博物馆200家、文化驿站100家;新建五星级文化礼堂500家;新建省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000个、“环浙步道”2500公里。
9、便民服务方面。50%县(市、区)推广出入境证、身份证、驾驶证照片“一窗通拍、全域应用”;跨省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医院达500家、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达60%;创建城乡放心农贸市场300家;新增民生药事服务站150家;新增山区26县及农村阳光食品作坊1000家;公证“最多跑一次”率达60%,全省通办公证事项达80%,法律援助市域内100%通办。
10、除险保安方面。建设杭州西险大塘、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开工建设海塘110公里;更新改造灌溉设施1500座;整治病险山塘450座、病险水库200座;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点400处。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7%;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全员劳动生产率15.2万元/人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6%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左右;粮食产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2023年安徽将重点做好十一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扩大内需,进一步强化有效投资关键支撑作用
· 紧紧抓住制造业投资不松手。
· 适度超前推动基础设施投资。
· 推动招大引强提速提质提效。
· 不失时机恢复和扩大消费。
(二)全面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效能
· 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 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 加强和完善科技力量布局。
·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
(三)深化一产“两强一增”,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 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取得更大进展。
· 突出产业支撑、改革赋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四)深化二产“提质扩量增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 推动优势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 加快提升企业效益和品牌质量。
· 大力发展建筑业。
(五)深化三产“锻长补短”,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
· 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 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六)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坚持不懈优化营商环境。
· 全面增强要素市场活力。
· 全面展开创业安徽建设。
(七)强化国内国际市场联动,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 提升外贸规模质量。
· 加快构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市场枢纽。
(八)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
·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 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
(九)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十)多措并举惠民生暖民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 多举措稳定扩大就业。
·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 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 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
· 动态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健全项目建设跟踪调度机制,持续提升工程质效,持续提升群众有感度、满意度。
(十一)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军地资源要素共享,加强国防动员、全民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兵役征集、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让军政军民团结之树根深叶茂。
根据安徽省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安徽将多措并举惠民生暖民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多举措稳定扩大就业。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稳增长与稳就业良性互动。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增加优质岗位供给更好结合。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构建“三公里”就业圈。支持灵活就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启动失能老年人帮扶行动,新增托位7.5万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1.3万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7.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000个以上。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适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深入实施“善行安徽”行动,做好红十字等工作,保障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持续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强化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加大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力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办医,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规范发展民营医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疾控体系改革。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精心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加强药物和疫苗研发应用,扩容升级医疗资源,提升救治能力,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实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推进中医药跨学科科技攻关取得突破,推动“北华佗、南新安”传承创新,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成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足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重点文艺项目、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加快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建设。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做好参事文史、档案方志等工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众多“小且美”、业态多元新型文化空间。启动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安徽省域中心,发展壮大数字音乐、数字出版、视频直播产业基地。实施竞技体育突破行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基本实现居住小区和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动态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健全项目建设跟踪调度机制,持续提升工程质效,持续提升群众有感度、满意度。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出口增长7%,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7.5%,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7万吨以上。
2023年福建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提升“四大经济”质量。
·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 提升服务业规模质效。
· 提升内需驱动力。
· 提升市场主体活力。
(二)着力增强创新竞争力
·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三)大力促进城乡区域共建共享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着力提高区域联动发展水平。
· 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四)扎实推动改革攻坚新突破
·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 强化数字化改革引领。
·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五)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出口。
·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 更大力度释放多区叠加效应。
(六)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 打造往来便捷、合作紧密的第一家园。
· 打造政策开放、服务贴心的第一家园。
· 打造心灵契合、情感融洽的第一家园。
(七)全面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
·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 建强社会保障体系。
· 加快健康福建建设。
·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八)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
·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 统筹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九)全力维护安全稳定新局面
· 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
· 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位5万个,改造近视防控教室照明2万间。
二、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0所。
三、新增300所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新增41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错时延时开放。
四、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补助标准提高5.95%。
五、实施适龄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免费接种。
六、建设2个全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改造建设市级三级医院、县级定点医院综合ICU床位。
七、抽调1000名中高级职称医师下基层服务,在公共场所配置200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培训救护员20万人次。
八、新增1万个普惠性托位。
九、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4万人,新增培训高素质农民10万人次,对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创业项目择优给予3万元~10万元资助等。
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提高7.1%。
十一、建设300个示范性长者食堂和50个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孤寡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和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独症儿童探访关爱服务。
十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提高8%,生活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一级护理补贴标准提高7.6%、二级护理补贴标准提高8%,打造10个无障碍样板街道。
十三、新建300个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
十四、实施42万户低收入群体居住场所消防安全改造。
十五、新建20个智慧体育公园、30个游泳池和23个多功能运动场,在全省各地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十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十七、新扩改建生活垃圾分类屋(亭)1000座。
十八、加强海上环卫队伍建设,完善常态化海漂垃圾综合治理。
十九、新建改造市县生活污水管网700公里,启动实施500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
二十、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6万套,改造棚户区4万套、城镇老旧小区20万户,改造更新燃气管道300公里。
二十一、新建和改造提升福道500公里。
二十二、整治和改善提升5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
二十三、建设和改造农村公路1500公里,集中整治重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404处。
二十四、推进乡镇便捷通高速工程,加快3个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入口(含连接线)和7个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实施5条服务乡村振兴典型示范路提升改造工程。
二十五、开工建设水厂80个,铺设供水管网1000公里。
二十六、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万亩,治理河长200公里。
二十七、建设100个应急保障、100个救援力量、100个安全技能提升、100个安全宣教联播等站(点、所)和100个安全文化示范园(馆)。
二十八、改造105个及以上老旧小区供配电设施、更换300万只及以上智能电表、建成40个“零计划停电示范区”,新建、改造2700个农村配电网台区,新建2000个充电桩、83座充换电站。
二十九、新建5G基站1万个。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2023年江西将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字当头,力促经济回归潜在增长水平。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统筹优化供给和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回稳向好。
· 促进经济循环畅通。
· 促进投资扩围增效。
·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二)强化创新第一动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 提速建设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 系统增强“一号发展工程”牵引效应。
· 构建“2+6+N”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大释放发展活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攻坚行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资源要素“强磁场”。
· 对标一流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质效。
·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 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
(四)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强化多极支撑格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全省发展整体性协调性。
· 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区域发展格局。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五)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办好10件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扎实深入做好就业工作。
·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全面繁荣发展社会事业。
(六)加快建设美丽江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美丽江西”建设规划纲要,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可持续性。
·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西。坚定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确保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 全面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八)提高新形势下“五型”政府建设质量,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牢记“三个务必”,紧扣“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目标,推动全省政府系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 坚守忠诚为政。
· 坚持科学施政。
· 坚定依法行政。
· 坚决从严治政。
一、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增加安排担保基金6000万元,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0亿元,其中扶持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占贷款总数50%以上,到期贷款回收率在95%以上。对2023年新签订借款合同(含续贷新发放)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脱贫人口、退捕渔民、复员转业退役军人6类群体的,其原需个人承担利息部分全部予以免除,其他群体原需个人承担利息部分的50%予以免除,政策执行期延长至2023年底。
二、提高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将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60元,达到885元;财政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40元,达到570元。将农村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60元,达到660元;财政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40元,达到440元。同步提高城乡特困人员等各类困难群体财政补助标准。
三、改善残疾人生活和照顾服务。将城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城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提高20元,均达到每人每月100元。为16周岁以上有长期照料护理需求的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提供照护和托养服务。对10000户以上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四、关心关爱城乡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留守儿童。将机构养育孤儿、城乡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220元、160元、160元,达到每人每月1820元、1360元、1360元。按照每人每月1380元标准发放残疾孤儿(残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照料护理补贴。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留守儿童情感关怀和心理健康服务。
五、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增50家社区嵌入式养老院,支持30家市县福利院实施失能护理改造和失智照护楼、照护单元建设,支持30家市县福利院配建医务室、护理站等,支持200家乡镇敬老院新建、改扩建、改造提升和消防设施设备改造,打造升级版乡镇敬老院。
六、加大婴幼儿入托补贴补助力度。继续鼓励托育机构降低收费,对按当地政府普惠指导价招收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机构,按照实际收托数、月数给予补助,补助标准提高100元,达到每人每月300元。
七、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对全省进入初中一年级、未满14周岁、未接种过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女学生,按照知情、自愿原则为其免费接种国产二价HPV疫苗。
八、免费提供出生缺陷防控服务。全省孕产妇均可享受免费产前筛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项目扩大到胎儿颈部透明带检查(NT检查)、胎儿六大畸形超声常规检查、产前血清学筛查、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听力筛查、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8项服务。
九、开展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建设。加强县乡两级卫生健康远程医疗和信息化设备配备,推进基层医学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应用,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智能诊断、检查检验建议、处置建议以及合理用药建议,促进数字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发展。
十、加大自动体外除颤器投放力度。在全省学校、企事业单位、市民服务中心、客运车站、火车站、地铁站、大型体育运动场(馆)、大型商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600台,并对设备投放点的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能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外贸外资促稳提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23年山东将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扎实扛牢责任推进经济量质齐升。着力释放有效需求潜力,在扩大内需上加力提效。
· 一是大力推动恢复和扩大消费。
· 二是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 三是大力深化基础设施“七网”行动。
· 四是大力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二)扎实落实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着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强化创新引领上加力提效。
· 一是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
· 二是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 三是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 四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三)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着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加力提效。
· 一是推动高端化提升。
· 二是推动智能化发展。
· 三是推动绿色化转型。
(四)扎实提高陆海区域统筹发展水平。着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上加力提效。
· 一是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 二是积极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亮点。
· 三是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扎实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加力提效。
· 一是坚决维护粮食安全。
·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 三是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六)扎实打造深化改革开放新高地。着力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加力提效。
· 一是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 二是建强用好高能级开放发展平台。
· 三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七)扎实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着力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在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上加力提效。
· 一是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 二是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三是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八)扎实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上加力提效。
· 一是稳步推进碳排放“双控”。
· 二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 三是强化生态建设和修复。
(九)扎实办好重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加力提效。
· 一是开展稳就业促创业行动。
· 二是启动教育提质行动。
· 三是推进社保扩面提标行动。
· 四是创新文化惠民行动。
· 五是深化养老托育行动。
· 六是实施健康促进行动。
(十)扎实守好安全发展“一排底线”。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筑牢发展安全屏障上加力提效。
· 一是抓好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
· 二是抓好安全生产。
· 三是抓好能源保供。
· 四是抓好经济金融安全。
· 五是抓好社会治理创新。
根据山东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山东将扎实办好重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加力提效。
一是开展稳就业促创业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启航扬帆计划,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以工代赈”,新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60万个。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创新创业和灵活就业,保障公平就业权益。
二是启动教育提质行动。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各200所以上,中小学强校扩优行动覆盖率达到40%以上,巩固“双减”成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启动新一轮部省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促进特殊教育适宜融合发展。
三是推进社保扩面提标行动。探索建立企业年金人才专属政策。开展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报销比例提高到70%左右,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医保服务网络全覆盖。落实9类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多措并举激活房地产市场,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着力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3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
四是创新文化惠民行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工程。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好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智慧图书馆,打造文化驿站、文化广场等新型文化空间。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山东。抓好杭州亚运会备战工作,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
五是深化养老托育行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新增护理型床位2.5万张、家庭养老床位1万张。加强特殊困难老人探访关爱服务,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3万户。积极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新增托位3万个。办好社区食堂,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实惠、便利的餐饮服务。
六是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创建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深化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建好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扩大疾控中心改革试点,优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推动线上复诊、医保支付、药品配送一体化发展。完成残疾托养服务2.4万人以上,建设“如康家园”300处。
经济增长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1300亿斤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目标统筹衔接。
2023年河南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提振市场信心
· 全面促进消费增长。
· 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 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 全力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
(二)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 强化人才引育力度。
(三)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
· 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
· 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 着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四)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 扎实推进科技强农。
· 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 强化中心城市。
· 建设韧性城市。
· 建设宜居城市。
· 建设绿色家园。
(六)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
· 更大力度发展口岸经济。
·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 更大力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七)加快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 促进健康河南建设。
·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
持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00万人、高技能人才80万人。
(二)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全年新开工150所乡镇寄宿制小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解决“城镇挤、乡村弱”的教育难题。
(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全年共培训1250个家庭医生团队和15万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
(2)加强行政村卫生室基本运行经费补助,加大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年底前实现所有行政村卫生室经费补助全覆盖,着力保证村卫生室正常运转。
(四)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全年完成改造6万户。
(五)提高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水平。
对农村适龄妇女、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适龄妇女免费开展一次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各完成筛查80万人。免费开展预防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对筛查出的高风险孕妇免费进行产前诊断,年底前实现全省孕早中期产前筛查覆盖率达到65%,新生儿“两病”筛查率达到95%、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5%。
(六)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村(社区)行动。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全年组织不少于3000场次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村(社区)活动,实现超15000人次青少年个案咨询,其中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重点青少年群体个案咨询占比不少于40%,新建200个“青翼家园”工作阵地,切实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七)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
对具有我省户籍或居住证且符合条件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救助,全年救助不少于2.9万人。
(八)深入推进城市更新。
(1)实施居民用户燃气安全装置加装,全年完成燃气用户安全装置加装1000万户;
(2)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全年新开工改造不少于38万户;
(3)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窨井设施进行更换改造,加大窨井设施日常养护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脚底下的安全”。
(九)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以上;
(2)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年底前实现75%的行政村设立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
(3)提高城乡配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完成5000个配电台区升级改造,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5000千米。
(十)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
推动所有直接兑付到人到户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系统集中发放至群众社保卡银行账户,全年通过“一卡通”发放补贴项目超230项,惠及群众2800万人以上。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500亿斤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2023年湖北将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这个工作总基调,奋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坚定不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开展“稳预期、扩内需、促消费”十大行动,推动供需协同发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提振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长。
(二)牢牢把握动能转换这个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持续加力打造“51020”现代产业集群。
(三)牢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这个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努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全方位赋能高质量发展。
(四)牢牢把握深化改革这个根本动力,深度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坚定不移推进深层次改革,着力破除机制性梗阻和体制性障碍,激励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五)牢牢把握对外开放这个重要法宝,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沿海”。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在服务和融入双循环中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六)牢牢把握多极支撑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构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区域发展格局。
(七)牢牢把握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重心,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八)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内在要求,加快推动绿色崛起。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抓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
(九)牢牢把握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民生实事,补齐民生短板,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十)牢牢把握安全稳定这个基础前提,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湖北。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一、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改造和适老化改造,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改造棚户区住房4.8万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00个以上,完成适老化改造2.5万户。
二、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200个,新增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70条,建改农村户厕15万户,实施垃圾分类的自然村占比达到30%。城镇垃圾处理能力达到4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80万吨/日。
三、实施“才聚荆楚”“技兴荆楚”工程,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600个以上,新增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40万人以上,新增返乡创业5万人以上。补贴职业技能培训40万人次以上,培训“楚大厨”2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20万名,新增高技能人才6万名。
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街道(乡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00个,改造提升农村互助照料中心200个以上。推进老年大学建设向下延伸,建成乡镇(社区)老年人学习活动场所100个。
五、优化生育激励政策,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万个,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5万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为全省新生儿免费提供先天性甲状腺减低症、G6PD缺乏症、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地中海贫血等5种遗传代谢病和听力筛查。
六、加强困难群众托底保障,工伤职工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标准提高10%。全面推行失能特困人员县级集中照护模式。加大困难残疾人康复帮扶,为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服务8万名,为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8000户。
七、提升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加快建设中南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能力提升等项目,建成十堰、荆州、恩施、黄冈、荆门等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达到7000家、定点零售药店达到13000家以上。
八、免费开展重大疾病筛查,完成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筛查2000万人次,开展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500万人次。
九、疏通交通出行堵点,加快建设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等5个项目,新开工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等项目,已建及在建高铁里程达到3000公里以上。打通三大都市圈断头路、瓶颈路30条,新增城市停车位12万个,建设改造充电桩6万个,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
十、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农村安全饮水提标升级工程,抽检食品12万批次以上,不合格食品处置率达到100%,实现省内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在产品种抽检全覆盖。完成食用农产品快检30万批次。累计提升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927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600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3年湖南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力争经济增速继续走在全国十强省前列。
· 强化消费基础作用。
· 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
· 有效畅通内外循环。
·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二)持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 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 推进“五好”园区建设。
(三)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着眼全球汇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
·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强力推进湘商回归。
· 打造“三化”一流营商环境。
(四)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打造区域功能凸显、城市面貌更新、县域活力迸发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积极探索具有湖湘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
·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六)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牢牢抓住科技、人才、创新这个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 推进人才强省建设。
(七)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湖南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八)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人民至上,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器作用。
· 加快健康湖南建设。
· 用心用情办好“十大重点民生实事”。
(九)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守护好一江碧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彰显绿色生态之美、绿色产业之美、绿色文化之美、绿色制度之美。
·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 统筹生态系统治理。
(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湖南
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 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
·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根据湖南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湖南将用心用情办好“十大重点民生实事”。
①启动建设100所县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
②“湘易办”超级服务端用户突破3000万户;
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④开展妇幼健康守护行动;
⑤推行异地就医结算与基层医保代办服务;
⑥提升基本养老服务水平;
⑦提高困难群体救助标准;
⑧开展残疾人关爱服务;
⑨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⑩加强农村“三路”“两网”及灌溉、饮水建设。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粮食产量1268万吨以上;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2023年广东将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一)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
· 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以改革创新推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
· 大力推进横琴、前海、南沙建设。
· 支持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二)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
· 树立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导向。
·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 推进质量强省建设。
·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
·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四)着力扩内需稳外需,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 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更大力度壮大县域经济。
·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
·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 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 深入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
·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七)突出绿美广东引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 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
·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
· 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
·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加快建设体育强省。
(九)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 加快健康广东建设。
· 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 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十)加固底板防范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 扎实抓好公共安全治理。
· 深入推进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
一、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开展“粤菜师傅”培训4万人次以上。实现技工院校招生规模19万人以上;支持劳动者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劳动者50万人次以上。开展“南粤家政”培训16万人次以上。
二、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免费为超过50万名适龄妇女提供一次乳腺癌、宫颈癌筛查,提高妇女“两癌”早诊早治率。免费为64万名孕妇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万个,落实全省学前教育生均拨款不低于每生每年500元,巩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3%。建设21个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带动镇域内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规范园所管理、提高办园质量。
三、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动重点城市加快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增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22万套(间),有效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不少于3万户。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不少于1100个。
四、大力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增加医养结合机构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率超30%。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超60%。新增64个社区(村居)心理关爱项目点,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为2.2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
五、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超3868公里,对248座农村危旧桥梁(含渡改桥3座)进行全面改造,完成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00公里。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完成100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
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力度。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抽检不少于9000批次,实现现场检查评价及供餐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不少于800万批次,食品抽检达到每千人5.5批次。完成药品监督抽检不少于1.5万批次,省内生产的国家集中招标采购中标品种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七、开展“放心消费粤行动”。引导知名街区(商圈)、餐饮店、电商平台和品质化农贸市场开展放心消费承诺活动。新增放心消费承诺单位8000家,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3000家。提高消费者举报投诉处理效率,12315平台上的投诉按时办结率和举报按时核查率均超过95%。
八、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全面完成12座大中型、826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前两年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对20处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工程治理,完成30个重点镇、3000平方公里的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九、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653元、300元提高到676元、311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集中供养孤儿从每人每月1949元提高到2017元,散居孤儿(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从每人每月1313元提高到1359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88元、252元提高到195元、261元。
十、提高惠企利民服务便捷度。整合设立市场主体诉求响应平台,全面纳入“粤省心”全流程接办体系,实现7×24小时响应接办、全流程督办、限时办结,打造不少于50类诉求智能化分办场景,实现诉求分办提速20%。深化“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在基层应用,推动户政、交管、社保、医保、公积金、就医挂号和适老助残等高频服务上线不少于200项。打造全省统一接听的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为全省青少年提供无差别、同标准、高品质的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综合服务。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以上,减排降碳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力争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确保粮食产量只增不减。
2023年广西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工业振兴。咬住工业补短板、锻长板不放松,坚持“培新、育强、扶创、保畅”,抓项目扩增量、增投资强后劲。
· 促进工业投资提质扩量。
· 锻造工业竞争新优势。
· 培育壮大工业企业。
· 保障工业稳畅运行。
(二)强化发展创新支撑,着力推进科教振兴。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深化产教科融合发展。
· 增强人才引领力和驱动力。
(三)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继续聚焦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点领域,合理增加投资规模,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 抓好重大项目统筹。
· 抢抓机遇加快基础设施投资。
· 加快新基建投资。
(四)大力提振服务业发展,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引导企业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激活居民消费。
· 促进服务业整体好转。
· 千方百计推动文旅产业回暖复苏。
· 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
· 促进消费恢复和稳定增长。
(五)努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和致富渠道,加快建设农业强区。
·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六)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自由便利地。
· 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 深化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
· 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 推动外贸扩规模优结构。
·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七)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找准发展定位和工作切入点,着力构建“两轴一区一带”空间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 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
· 加强沿海沿江沿边协同发展。
·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八)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九)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采取更多暖心举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兜牢民生底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
· 扎实做好市场保供稳价。
·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 推进健康广西建设。
· 强化住房保障。
·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西、平安广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社会稳定基础。
· 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坚持不懈抓好安全防范工作。
· 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 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广西将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采取更多暖心举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兜牢民生底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打好“双减”攻坚落实战。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扩大对口帮扶,整体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实施中高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边境地区教育示范带建设。加大教师补充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巩固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提升校园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保障水平。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不能再让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力争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强化对农民工、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稳定1400多万农民工务工规模。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展退役军人教培先行、岗位跟进的行业合作就业模式。做好城镇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就业保障。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推行柔性监管服务,支持小摊、小店活起来、火起来。
扎实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完善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预案,健全自治区、市、县三级联保联供保障机制。加强重点民生商品常态化监测,做好价格调控。实行优粮优价和优粮优补收购政策,强化猪肉储备,优化粮油应急供应网点布局。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开展个人养老金试点,保障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加强卡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等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实施统收统支模式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自治区级统筹。扩大门诊特殊慢性病跨省直接结算病种。拓展“村医通+服务”。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推进健康广西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更大程度扩容和下沉,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和引进,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保障机制。深化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加大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力度。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建设3个国家级和4个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国家(广西)公共卫生中心等项目,支持上思县建设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展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发展适合老年人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实施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增加普惠托育供给。重视职业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探索构建主动健康服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强化住房保障。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07万套、棚户区2230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万套以上。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实施差异化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创建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支持打造文艺新品牌。办好第五届中国—东盟视听周。加快建设体育强区,加强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办好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筹措资金760亿元以上,实施社保、就业、健康、科教、安居、农补、生态、文体、巩固脱贫、交通等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认真落实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工作,完成全区单位清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继续做好社会福利、慈善、社工、志愿服务等工作,依法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和残疾人合法权益,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开展工作。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9.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减排和碳排放强度下降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2023年海南将集中精力抓好九个方面37项具体任务:
(一)确保经济提质加速
· 1.加力政策落实和运行调度。
· 2.扩大有效投资。
· 3.拼抢招商引资。
· 4.提振消费需求。
· 5.优化营商环境。
(二)促进自贸港“大开放、大改革”
· 6.加快封关运作软硬件建设。
· 7.充分实施压力测试。
· 8.深化制度集成创新。
· 9.融入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三)打赢科技创新三年翻身仗
· 10.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
· 11.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 1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
· 13.实现人才引育大突破。
(四)实现产业发展上台阶
· 14.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 15.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
· 16.培育海洋特色产业。
· 17.扩展数字经济规模。
· 18.提升园区平台质量。
(五)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 19.加快建设“三极一带一区”。
· 20.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六)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21.加快产业兴农。
· 22.推进乡村建设。
· 23.促进农民增收。
(七)生态文明建设继续领跑全国
· 24.接续推进标志性工程。
· 25.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 26.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 27.探索推进“双碳”工作。
(八)守牢风险防控底线
· 28.守护好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 29.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水平。
· 30.实现安全生产“减量控大”。
· 31.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九)打造更多贴心可感的民生成果
· 32.深入推进就业质量提升行动。
· 33.着力稳物价。
· 34.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 35.深化健康海南建设。
· 36.大力发展文体事业。
· 37.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 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
· 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
· 老年人认知康复数字疗法试点
· 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 适龄女性HPV疫苗接种
· 未成年人法律援助
·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治疗免费服用基本药物
· 农民小额贷款贴息
· 普通高中教室照明改造
· 全省公办中小学校空调配置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10%、6%、3%,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高质量发展态势加快恢复呈现,经济活力创造力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粮食生产、节能减排降碳等指标完成国家任务。
2023年重庆将奋力抓好十一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奋力抓好扩内需稳增长,推动经济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带动全社会投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 促进投资放量。
· 扩大消费需求。
· 强化招商引资。
· 壮大市场主体。
· 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
(二)奋力抓好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谋划实施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深化制造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数字重庆建设,推进产业体系全面升级发展。
·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三)奋力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起来,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推进数字化变革。
· 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 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四)奋力抓好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行动,全面提升体系化创新力和整体效能。
·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 打造高效能科创体系。
·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五)奋力抓好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聚焦重点、聚焦共性、聚焦共赢,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带动作用,引领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 推进重庆都市圈建设。
· 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 推进川渝全域联动发展。
(六)奋力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和制度型开放,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
· 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
· 完善开放平台功能。
·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七)奋力抓好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把更多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转到乡村振兴上来,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严守“三条底线”。
·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八)奋力抓好城市更新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 深化城市规划设计。
· 优化城市功能品质。
· 推动城市治理改革创新。
(九)奋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
·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
(十)奋力抓好文化强市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编制实施文化强市规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
· 开展文明新风满巴渝行动。
· 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
· 全面启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建设。
(十一)奋力抓好社会民生事业,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施惠民暖心优服行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 让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 让就业社保更加健全有力。
· 让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
· 让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1.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069个、4507万平方米。
2.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4000公里。
3. 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启动2个区县(自治县)火化殡仪馆、5个城市公益性安葬(放)设施、50个农村公益性示范安葬(放)设施建设。
4.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巩固在9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53%以上。
5. 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新增托位1.6万个,全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2.5个。
6.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依法依规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
7.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中心)覆盖率达到90%以上,市级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指导教师不少于100名。常态化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
8.开展“百千万惠残助残行动”:创建100家“渝馨家园(残疾人之家)”;为全市就业年龄段内有就业需求和就业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精准化服务,实现年度新增残疾人就业2000人以上;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万户。
9.中心城区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对具备实施条件的15个轨道站点进行步行便捷性提升改造。
10.“劳动者港湾”示范点建设:建成“劳动者港湾”示范点150个。
11.小微停车场建设:在全市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区域建设小微停车场,新增泊位20000个。
12.实施城市绿荫工程:实施街头绿地提质项目100个,面积100万平方米。建设山城绿道41条、长度100公里。
13.建设城市公园:建设10座城市体育公园,建设100个口袋公园。
14.适龄女性免费接种HPV疫苗:为近18万名适龄在校女学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实现愿接尽接。
15.地下“有限空间”安全监测整治:在中心城区完成873台化粪池安全监测系统安装,在全市各区县完成2万个窨井盖专项整治。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确保总量突破6万亿元;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稳定在715亿斤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2023年四川将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乘势跃升。
(二)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
(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五)强化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
(六)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七)促进外贸外资稳定发展。
(八)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九)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一、新建、改扩建1万个普惠性托位,持续扩大全省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计划安排资金1亿元,其中省级安排0.5亿元,市、县两级安排0.5亿元。
二、支持建设200所公办幼儿园通过统筹专项资金、债券资金等支持市、县建设。
三、减免非民族自治地区40万名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孤儿、残疾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学前教育保教费
计划安排资金3.5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1.1亿元,省级安排1.1亿元,市、县两级安排1.3亿元。
四、支持建设20个基层未成年人保护阵地,提高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计划安排资金0.6亿元,其中省级安排0.6亿元。
五、提升2000张现有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护理能力,增强县级失能失智老年养护院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功能
计划安排资金0.32亿元,其中省级安排0.32亿元。
六、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落实好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确保全省1020万名退休人员养老金、1100万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基础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计划安排资金1152.44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880亿元,省级安排263.2亿元,市、县两级安排9.24亿元。
七、为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和营养膳食补助
计划安排资金41.5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30.7亿元,省级安排5.6亿元,市、县两级安排5.2亿元。
八、向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中生按平均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金
计划安排资金8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6.4亿元,省级安排0.65亿元,市、县两级安排0.95亿元。
九、为7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就读学校提供经费保障
计划安排资金5.7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4.3亿元,省级安排0.6亿元,市、县两级安排0.8亿元。
十、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为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按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
计划安排资金6.3亿元,其中省级安排3.5亿元,市、县两级安排2.8亿元。
十一、加强民族地区“一村一幼”队伍建设,为辅导员按每人每月2500元的标准发放劳务报酬补助
计划安排资金4.9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0.4亿元,省级安排4.4亿元,市、县两级安排0.1亿元。
十二、促进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脱贫人口就业220.6万人;开展劳务品牌培训10万人次,培育做强“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20个
计划安排资金39.3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32亿元,省级安排5.33亿元,市、县两级安排2亿元。
十三、提高6300余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40元
计划安排资金403.2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322.56亿元,省级安排44.48亿元,市、县两级安排36.16亿元。
十四、为8300余万常住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免疫规划、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20万名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免费上门提供康复护理指导、健康风险指导、心理支持和就诊转诊建议等服务
计划安排资金70.29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56.23亿元,省级安排7.03亿元,市、县两级安排7.03亿元。
十五、为100万名农村适龄妇女免费提供“两癌”筛查服务
计划安排资金1.28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0.5亿元,省级安排0.62亿元,市、县两级安排0.16亿元。
十六、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等困难群体,按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
计划安排资金2.1亿元,其中省级安排1.46亿元,市、县两级安排0.64亿元。
十七、适度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救助保障标准低限,兜紧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计划安排资金138.4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94.6亿元,省级安排13.8亿元,市、县两级安排30亿元。
十八、为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的75万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为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的91万名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
计划安排资金17亿元,其中省级安排7.7亿元,市、县两级安排9.3亿元。
十九、为困难群众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咨询50万人次、法律援助案件服务5万件
计划安排资金0.36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0.18亿元,省级安排0.1亿元,市、县两级安排0.08亿元。
二十、建设3000个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解决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实际问题
计划安排资金0.15亿元,其中省级安排0.15亿元。
二十一、建成40个省级安全社区,提高基层风险防范能力
计划安排资金0.1亿元,其中省级安排0.1亿元。
二十二、支持既有住宅增设电梯4500部,每部电梯平均补助10万元
计划安排资金2.25亿元,其中省级安排2.25亿元。
二十三、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00个,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计划安排资金9亿元,其中省级安排9亿元。
二十四、实现206个公共图书馆、205个文化馆、57个美术馆、4089个综合文化站、158个博物馆和纪念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计划安排资金5.19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4.68亿元,省级安排0.51亿元。
二十五、向社会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100余个公共体育场馆
计划安排资金0.84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0.84亿元。
二十六、对22万个自然村开展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运行维护,为广大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提供保障
计划安排资金1.42亿元,其中省级安排1.42亿元。
二十七、新(改)建5000公里农村公路计划安排资金17.5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15亿元,市、县两级安排2.5亿元。
二十八、建成70座农村铁索桥改公路桥计划安排资金2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0.19亿元,省级安排0.38亿元,市、县两级安排1.43亿元。
二十九、实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工程,新建4G基站1200个,扩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范围
计划安排资金0.65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0.65亿元。
三十、加快建设国道351线夹金山隧道工程,完成投资3亿元
计划安排资金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1亿元,省级安排2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达到2.2万亿元,农业、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左右、7%左右、6.5%左右;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22%、40%、46%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左右和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森林覆盖率达63%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
2023年贵州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扩大内需,提振市场信心。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 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
· 促进旅游业全面复苏。
· 释放新型城镇化内需潜力。
(二)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效益为本,着力打造“六大基地”,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大力发展基础产业。
·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着力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作样板,在拓展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上作样板,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上作样板,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 坚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
· 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 稳步推进乡村建设。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加快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
·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开展新一轮产业大招商。
·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五)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动发展动能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 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 实施产业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服务力度。
(六)下大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 积极探索推进制度创新。
·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
(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防控能力,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 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 守牢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底线。
· 守牢社会稳定底线。
(八)高质量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
· 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 今年要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1)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开展农业技能技术培训2万人次,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万人,高职院校“订单班”毕业生就业1.5万人。
(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改扩建70所公办幼儿园,遴选培育公办义务教育强校计划项目学校500所,实现1万名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接受本科教育。
(3)加强医疗健康服务,为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结核和白内障筛查,为初中及以上学龄学生进行一次结核筛查;为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一次;为全省重点人群免费发放“防疫健康包”133万份。
(4)做好社会兜底服务工作,全省机构集中养育、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每人每月提高100元,分别达到1800元、1300元。
(5)完善城市停车位,建成城市(县城)公共停车位3万个,改造人防工程向社会提供停车位2.8万个。
(6)推动全民健身,建成社区健身路径或3人制篮球场250个,农体工程器材补充维护更新400个。
(7)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新建、改建15万座农村户用卫生厕所。
(8)强化科技人才支撑,选派2000名科技特派员、200名各类产业导师赴基层开展服务。
(9)实现基层消防力量全覆盖,建成150个乡镇标准化消防救援站和1509个乡镇(街道)消防工作站。
(10)改善提升普通公路本质安全水平,建成普通公路安防工程5000公里、危桥改造200座。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2023年云南将重点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
·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 加快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 全面振兴园区经济。
·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二)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在扩大内需上取得新突破
·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 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在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上取得新突破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 全力做好人才引育用。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上取得新突破
·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 推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五)加快做大贸易总量,在推进高水平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 持续扩大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
·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
· 加快发展口岸经济。
· 加强国际国内经贸合作。
(六)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全面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上取得新突破
· 全力促进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 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全链条升级。
·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取得新突破
·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 构建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
· 推动城市更新。
(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取得新突破
·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 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九)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新突破
·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
· 加快健康云南建设。
· 织密兜牢社会保障网。
· 深入推进文化润滇。
·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十)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 持续推进强边固防。
· 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 强化财政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 维护能源资源安全。
·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1.稳定和扩大就业
年度目标: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以上,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不低于2022年水平,新增退役军人就业1万人,残疾人就业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其中,转移省外就业380万人以上,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20万人以上。
2.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能力提升
年度目标:统筹盘活基础教育资源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加大县城、城乡接合部、城区幼儿园的建设力度,新建、改扩建200所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3.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年度目标:建设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O个,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15个,联合省内外优势科技资源,攻克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共性关键技术,推动科技与农业产业、科技人员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有效解决农村科技服务、技术推广、科学素质不足等问题。新选派科技特派团和科技特派队20个以上、科技特派员2000人以上,发挥科技和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将创新的动能延伸到田间地头、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效。
4.住房保障和居住品质提升行动
年度目标: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以上;全省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00个以上,惠及群众12万户以上。
5.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
年度目标:建设1100件集中式供水工程,改变15万依靠水窖供水人口和17.5万水窖辅助供水人口供水方式。
6.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专科能力提升工程(薄弱专科)
年度目标:129家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中,设立精神科从66.67%提升至85%,设立眼科从64.34%提升至85%,设立老年病科从55.8%提升至70%,设立临床营养科从17.1%提升至40%。
7.农村公路安全“消危”行动
年度目标:完成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70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四、五类危桥改造200座,确保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安全可靠,保证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8.“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
年度目标:国有文艺院团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送戏下乡1万场以上。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150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20项。建设330个民族村寨特色旅游提升示范村。
9.云南惠老阳光和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年度目标:聚焦高龄失能老人照护刚需,改造建设 100个街道(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新增护理型床位5000张,全省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3%。加快构建“十五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重点发展老年人急需的助餐服务,建设“老年幸福食堂”。开展10000户失能、残疾、高龄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打造5个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50个社区(乡镇)医养结合示范机构,30家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
10.“村村寨寨广播响”工程(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年度目标:建设应急广播县级平台32个,应急广播乡镇级前端300个,应急广播行政村级前端3330个,应急广播终端16290个,实现党的方针政策、社会治理等日常信息宣传和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信息快速播发,形成全省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左右和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
2023年西藏将重点抓好九方面工作:
(一)狠抓安定团结,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 持续加强民族团结。
·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深化平安西藏建设。
(二)狠抓“三稳”工作,加快经济整体好转
· 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
· 千方百计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三)狠抓投资消费,切实增强发展动能
·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 加快促进消费回补。
(四)狠抓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 持续优化一产。
· 持续壮大二产。
· 持续提升三产。
(五)狠抓城乡联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区域发展。
(六)狠抓改革开放,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 加快优化营商环境。
· 加快推进改革创新。
· 加快做强开放平台。
(七)狠抓民生工程,不断改善群众生活
· 全力促进就业增收。
· 全力发展社会事业。
·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
(八)狠抓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高地
· 加强修复治理。
· 严格约束管理。
· 统筹保护发展。
(九)狠抓边境建设,夯实固边兴边富民基础
· 进一步完善边境基础设施,加快抵边安置点水源工程建设,实施边境城镇市政设施更新工程,加强边境村镇和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根据西藏自治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西藏狠抓民生工程,不断改善群众生活。
全力促进就业增收。完善稳岗就业、自主创业等支持政策,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扶持,继续支持农牧民施工企业吸纳就业,明确政府投资项目所在地农牧民用工比例,一定要让广大农牧民有更多务工增收的渠道。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实施万名种养殖能手、技工、建工、手艺人、乡村导游、民宿老板等培养工程。力争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农牧民转移就业60万人以上。
全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加大边境地区教育支持力度。完善西藏班(校)支持政策。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推进西藏农牧学院更名和拉萨师专升本工作。稳妥推进西藏高考综合改革。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大边境县医院建设力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全人群健康保障。开展文化惠民行动,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繁荣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群众体育,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组团参加全国民运会。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计划安排137亿元资金,实施21项民生实事。进一步提高教育“三包”经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其他待遇、城乡居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补助、高龄老人健康补贴、“三老”人员生活补助、社会福利集中机构运行及人员经费、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村干部基本报酬和业绩考核补助等13项标准。进一步完善边民补助、护边员补助2项政策。全力筹措资金,对海拔3500米以上边境县城和乡镇供氧设施建设、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向重点县拓展、基层供暖运行、县区公立医院供暖建设、高海拔农牧区热炕推广、高原地区多功能烹饪炊具推广等6项实事给予大力支持。加快成都西藏老干部休养基地建设。
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2023年陕西将重点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稳住经济发展大盘
· 力推有效投资扩大。
· 力促居民消费回升。
· 力助市场主体纾困。
(二)巩固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提升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驱动力。
· 强化能源工业支撑力。
· 加大数字经济牵引力。
· 增强民营经济竞争力。
(三)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 加快科技强省建设。
· 加快人才强省建设。
(四)扭住改革开放关键环节,补齐短板破解制约
·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五)统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
(六)加强优势互补政策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推动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 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
·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七)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决当好生态卫士
· 提升秦岭黄河生态保护水平。
·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八)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扎实推进文化建设
·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九)持续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推进健康陕西建设。
(十)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屏障
· 维护经济金融安全。
· 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根据陕西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陕西将持续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用好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和“秦云就业”平台,深入实施就业服务提升工程。紧盯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增强就业帮扶和职业技能培训成效,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零工市场建设,深入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整治。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落实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若干措施和接续措施,持续提高群众经营性、工资性收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开展个人养老金试点,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健全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推进异地就医结算,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适时提高低保标准,提高残疾人康复托养和综合服务水平,做好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
推进健康陕西建设。围绕“保健康、防重症”优化新冠病毒感染防治举措,认真落实“乙类乙管”实施方案,扩容提升、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分级接诊救治能力和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水平,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重点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省市优抚医院改革,积极推动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秦药”品牌。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好乡镇(街道)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细化完善生育配套支持政策,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5%。粮食产量保持在240亿斤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2023年甘肃将突出做好“9个聚力”:
聚力实体经济振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放大优势、拓存创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放大能源资源优势。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 增强园区发展能级。
·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聚力恢复扩大消费,加速推动市场回暖。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 强化消费政策支持。
· 推动旅游业加快复苏。
· 大力培育新型消费。
聚力科教人才支撑,塑造发展动能优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深化科技创新驱动。
聚力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抢抓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强化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着力补短板、打基础,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条件。
·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
· 强化城镇建设补短板。
聚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 守牢巩固成果和粮食安全底线。
· 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
·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聚力美丽甘肃建设,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坚决扛牢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 深入落实“双碳”战略。
聚力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宽领域开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断拓展外向发展空间。
· 统筹推进综合改革。
· 倾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 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 提升开放能级水平。
· 全面加强招商引资。
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努力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 大力推进创业就业。
· 优化提升医疗服务。
· 扎实做好社会保障。
·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
· 办好10件民生实事
聚力统筹发展安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夯实安全发展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牢牢守好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 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
· 全面强化社会治理。
· 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2023年,甘肃省将继续集中财力,办好10件民生实事:
一是实施义务教育中小学“建宿舍增学位扩食堂改厕所”项目,新建、改扩建教师周转宿舍900套,增补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区义务教育中小学学位2万个,改扩建农村中小学食堂400个,改造中小学厕所250个;
二是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三是建设100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四是建设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
五是继续对困难家庭子女普通高校入学给予资助,录取到本科院校的一次性补助1万元、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的一次性补助8000元;
六是实施86个县市区医院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新增重症床位860张;
七是对20万城乡妇女进行“两癌”免费检查;
八是完成4万户15.23万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九是实施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建设125个调蓄设施、灌区改造和农村供水项目;
十是新建4000个自然村(组)硬化路1万公里,力争全省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达到86%。
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力争更好结果;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和5.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7万吨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能耗强度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完成国家规定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内。
2023年青海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扩大投资提升消费做强实体,促进经济全面恢复提质增效。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确保经济稳中求进,运行在合理区间。
· 坚持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二)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接,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着力补强薄弱环节,促进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 加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 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三)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全力保护好“中华水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巩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 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
· 高质量治理生态环境。
· 高标准推进制度创新。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一批关键领域改革举措,促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不断增强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能。
·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 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五)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坚持全省一盘棋,健全统筹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共进。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 积极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
(六)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采取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保持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 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增收。
·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全方位推进健康青海建设。
· 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七)突出社会治理现代化,聚力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立足“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 确保粮食和资源能源安全。
· 精准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
· 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
·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
2023年,青海省将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采取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保持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增收。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扎实推进就业创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统筹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和公益性岗位招聘,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补贴性培训10万人次。持续打造拉面、青绣、家政、枸杞采摘等特色劳务品牌,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加大根治欠薪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城乡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建设。稳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大教育数字化建设力度。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巩固提升“双减”成效,开展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组建职业技术本科大学,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青海大学、青海师大、青海民大增列一批急需学科、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学位点,确保西宁大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竣工,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全方位推进健康青海建设。平稳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和防疫用品需求,健全基层疫情防控体系,加强对老幼病残孕和有基础病人群的防护救治,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健全公共卫生、传染病监测防控、应急响应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深化“五医”联动改革,加快推进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持续实施青南和环湖支医行动,促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增加农村和边远地区医疗资源,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让群众看病再多一些便利、再少一些负担。
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开展普惠养老专项行动、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完成2000户“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继续为35.5万名7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为12.2万名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全力守护“一老一小”的幸福。精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巩固拓展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持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4万套、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4万户。统筹推进玛多、门源地震和大通山洪、互助地质灾害等灾后恢复重建。完善城乡低保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精品创作支持力度,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进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持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实施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青海卷》,完成《现代汉语词典》汉藏对照全文版编译。深化创建“十进”活动,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支持西宁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推广典型经验,培育特色品牌,再创建命名一批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加快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深化拓展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赋予所有发展凝聚人心、改善民生的意义,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青海高原永远绽放。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5%、6.5%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指标等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2023年宁夏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第一要务,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双向发力,优化战略布局,强化系统推进,全面实施经济发展“六大提质升级行动”,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新的增长极、形成新的动力源。
· 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提质升级行动。
· 大力实施产业体系提质升级行动。
· 大力实施市场主体提质升级行动。
· 大力实施能源保障提质升级行动。
· 大力实施数字宁夏提质升级行动。
· 大力实施营商环境提质升级行动。
(二)坚持改革先导,着力推动高水平开放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改革开放是实现宁夏经济崛起的开山斧、金钥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维,全面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现代化建设不断注入新动能。
· 深化市场化改革,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 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三)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动教育科技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教育、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宁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塑造宁夏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 坚持科技支撑发展。
·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
(四)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推进降碳、节水、减污、扩绿、增长,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真抓生态、大抓生态、抓好生态,守好宁夏生态环境生命线。
· 坚决打好全域“四水四定”主动战。
·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 坚决打好绿色低碳发展整体战。
(五)坚持区域协同,着力推动城乡山川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 全面优化区域布局。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六)坚持人民至上,着力推动民生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坚持把人民利益、人民需要、人民满意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系统化规划、工程化实施,投入68亿元全力办好10个方面30项民生实事,不断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实施就业创业优先工程。
· 实施居民增收致富工程。
· 实施医疗健康保障工程。
· 实施住房安居宜居工程。
· 实施社保扩面提标工程。
· 实施养老育幼服务工程。
· 实施文体惠民提升工程。
(七)坚持安全发展,着力推动高水平安全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推进安全体系和应急体系现代化,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 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 切实保障生产安全。
· 切实保障金融安全。
· 切实保障社会安全。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宁夏坚持人民至上,着力推动民生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坚持把人民利益、人民需要、人民满意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系统化规划、工程化实施,投入68亿元全力办好10个方面30项民生实事,不断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施就业创业优先工程。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开展“就业创业促进年”活动,加大稳就业力度。创建政府与企业联动、就业与创业互补、数量与质量并重等“七项机制”,把困难群体、脱贫人口、退役军人、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落实率90%以上的重要任务。开展“技能宁夏”行动,组织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缓解“就业难”“用工难”结构性矛盾。开展“创业宁夏”行动,对毕业两年内初次创业学生给予创业补助,支持城市灵活就业人员从事电商、快递、送餐、家政等行业,新增创业担保贷款10亿元以上,培育创业实体9000个。深化就业兜底援助行动,打好援企稳岗、助企扩岗等“组合拳”,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规模,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9000个,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实施居民增收致富工程。坚持把提高全体居民收入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力保脱贫群众、移民群众、农村居民等收入实现“五个高于”目标。健全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着力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津补贴政策,完善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坚持面向基层倾斜,提高医务人员、义务教育教师、社区工作者等群体待遇,加大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工作力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科学构建“三次分配”制度体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科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增长制度,为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统筹抓好内部生产和外部供应,全面做好“稳物价”工作,提升粮油肉蛋奶果蔬生产能力,提高储备、物流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价格监测预警,严厉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让全区人民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实施医疗健康保障工程。坚持把保障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健康宁夏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平急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全民全程的健康保障体系,推动医疗服务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启动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银川市人民医院扩建、中卫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推动8家城市医疗集团和14家县域医共体一体化运行,县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年内实现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县域全覆盖,两年内实现三甲医院市级全覆盖。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提高到60%,将贫困患者大病保险起付线由平均9000元降低到3000元、年度最高救助金额统一提高到16万元,将低保边缘人口和因病致贫重病患者救助起付标准分别由2万元、3万元降低到3000元、7000元,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全民健康水平。
实施住房安居宜居工程。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持因城施策,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面抓好回迁难、办证难、烂尾楼、自建房、保交楼等专项工作。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重点群体住房困难问题。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万户、棚户区住房3000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000套,推动抗震宜居农房愿改尽改,实现农村危窑危房动态清零。深入开展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加快推进全区居民供热室温达到20℃以上,让老百姓住得更安心、更舒心、更暖心。
实施社保扩面提标工程。坚持把社会保障作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织密基本民生保障网。巩固拓展全民参保计划成果,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08万、655万、117万、146万。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收统支和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年度提高120元,稳妥开展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等事业。做好优抚优待工作,加强妇女、未成年人关心关爱和权益保障。完善残疾人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000户以上。加大低保扩围提质力度,新增纳入低保对象6.8万人,逐步推进城乡低保标准“两线合一”,加强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实施养老育幼服务工程。坚持把完善“一老一幼”服务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积极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推进养老托育服务提质扩容,切实解决“养”的难题和“育”的困扰。积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完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支持政策。将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由原来低收入群体扩增到全区所有高龄老人。新改建5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施困难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6000户,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1%。按国家规定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建立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完善三孩生育配套措施,试行宁夏户籍生育二孩及以上家庭发放育儿补贴金制度。新建一批公办托育和社会托育服务机构,健全园区、企业、社区婴幼儿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每千人托位数达到2.4个。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青年发展友好型和儿童友好型社区(城市),启动完整社区、未来社区试点,努力让老年人安享幸福生活、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实施文体惠民提升工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支持创建文明城市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乡文化惠民示范项目实现县级全覆盖。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支持民营文艺团体发展,支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成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推进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培育5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让宁夏的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用起来”。举办自治区第十六届运动会、首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特奥会,新建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25个,实现体育公园县级全覆盖,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在3%左右;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2023年新疆要重点做好以下十二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二)加快建设“八大产业集群”
(三)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和消费复苏
· 加快推动旅游业提振复苏。
· 推进现代物流业体系建设。
· 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
· 推动消费加快复苏。
(四)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 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五)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 推动“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
·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六)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 办好高质量教育。
·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 落实人才强区战略。
(七)大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
·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八)持续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 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建设。
· 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大力促进稳定就业。
· 扎实推进健康新疆建设。
· 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生活条件。
(十)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稳步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
(十一)统筹抓好安全稳定各项工作
· 持续维护新疆社会大局稳定。
·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严密防范安全生产风险。
(十二)全面推进兵地融合发展
2023年,新疆将实施以下十件民生实事:
一、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4.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3万套公租房,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4.9万套,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152个小区、覆盖21.91万户居民。
二、推进“煤改电”(二期)工程建设。巩固提升“煤改电”(一期)工程,完成“煤改电”(二期)工程27.95万户改造任务,配套建设110千伏及以上电网项目32项。
三、增加养老托育服务、城市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实施城市社区养老“金色晚霞”工程,新建、改建10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加快构建城市地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重点为失能、高龄、残疾等老年人提供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为主的医养结合服务。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实现65%的县(市、区)至少建成一所示范性托育机构,推进幼儿园开设2-3岁婴幼儿托班工作。在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低于50%的城市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增不少于4000个公办学位,逐步缓解城市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不足和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
四、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实现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不低于108.7万人。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6万人,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9万人,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启动“新疆建筑工匠”培训就业行动,完成12.5万人次培训和10万人就业任务。
五、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事联办”。优化异地就医备案流程,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不断提高线上结算率,有效解决跨省异地就医人员“垫资”和“跑腿”问题。依托“新疆公安微警务”小程序,推动更多公安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掌上好办”,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公安业务。在疆内推广使用身份证等6类公安电子证照,实现群众在政务服务、执法检查等场景出示电子证照代替实体证件。继续推动异地新生儿入户、异地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等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优化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网上办事大厅”服务效能,完善推广不动产转移登记与水电气联动过户及涉企不动产登记一件事联办。
六、开展文化体育惠民活动。组织开展“群星耀天山”“双百”、大家唱、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石榴籽”文化文艺小分队、专业院团惠民演出等区、地、县三级文艺下基层演出。重点推进“戏曲进乡村”项目,为全疆39个县市458个乡镇戏曲进乡村,每个乡镇每年配送6场演出。开展新疆曲子剧、锡伯族“汗都春”濒危剧种惠民演出。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和“流动博物馆”巡展。推动地州市建设体育公园10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社会足球场36个,推动全疆77个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开展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工作,开展系列冰雪冬令营活动,布局50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七、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新改建农村公路6000公里,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000公里,危桥改造100座,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完成30个县(市)539处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任务,巩固提升203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八、实施农民工安“薪”无忧工程。以工程建设领域等欠薪易发多发行业企业为重点,突出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国企建设项目和社会投资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确保农民工按时足额拿上工资,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全面建成并运行新疆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对工程建设领域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进行全流程监管,从源头上预防欠薪问题。向社会公布重大欠薪违法行为,加强失信联合惩戒。
九、推进“乌一昌一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坚持兵地一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领域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着力解决“乌一昌一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促进大气质量明显改善。实施绿色出行“续航工程”,在重点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建设充电桩、充电站,为人民群众绿色出行提供便利。
十、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为6300余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按需求安装低位灶台、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对家庭厨卫等生活设施进行改造,方便残疾人起居和独立生活。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