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ading...

关闭视频
下一步

机制创新:全国已有1536个县(市、旗)建设融媒体中心

2018年1月3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召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面启动。

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发展方向。

2018年9月20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会在长兴召开。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布局轮廓初现。

2019年1月15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发布,明确了建设标准、技术规格、参数。

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

2019年2月25日,媒体深度融合座谈会召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全国一盘棋。

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1536个县(市、旗)建设融媒体中心,覆盖率近82%,努力向基层拓展、向群众靠近,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媒体融合:共融互通 催化质变

人民日报媒体方阵涵盖10多种载体

人民日报融阵地不断刷新“成绩单”。截止2019年底,已从一张报纸,发展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综合覆盖用户超9亿的人民媒体矩阵。

《“萌”婶代表记》以"最平凡" 阐述大主题

2019年两会期间,新华社推出全媒体报道《“萌”婶代表记——全国人大代表赵会杰和小庙子村的新故事》,讲述了一位“最平凡”人大代表的基层履职故事。该组报道集文字、图片、虚拟现实动画短片于一体,报道风格清新、质朴感人,成为去年两会期间践行“四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成果的佳作。

《70年70问》真诚回答时代命题

2019年9月-11月,人民网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70年70问”,围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主题,选取70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答,成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报道中一个货真价实的“爆款”,也在各大主流媒体的70周年系列报道中成功突围。

人工智能:全面提升舆论引导力

新华社首个智能化编辑部建成

2019年12月12日,新华社首个智能化编辑部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它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对新闻生产进行全环节、全流程、全系统再造,旨在大幅提高新媒体产品创意创新能力和生产传播效率。

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成立

2019年9月19日,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宣告成立。体现主流算法的人民日报客户端7.0版、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全媒体智慧云和融媒体创新产品研发与孵化项目也正式亮相。

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运行

2019年12月7日,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京举行学术委员会首次会议,这标志着实验室正式启动运行。

该实验室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依托人民网建设,将以人工智能研究为核心,围绕主流价值观精准传播理论科学与计算、内容智能审核和风控评级、基于内容传播领域的国家网络空间治理等3个重点方向,开展传播内容认知的应用基础研究,旨在推动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和应用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理论依据、发展指引和决策参考。

人工智能技术首次大规模应用于重大主题主线报道

2019年9月1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网共建的“人工智能编辑部”首批重点产品《课本里的新中国》和 “AI帮你找”率先亮相。12月25日,启动“决胜——脱贫攻坚智惠媒体平台”,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应用于重大主题主线报道。

遥感影像技术立体展现中国奇迹

2019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国星宇航、电子科技大学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制作出品《绿色改变中国!50万米高空看32年变迁》植树节专题视频。该作品借助遥感影像技术,从50万米高空俯瞰地球,通过对比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陕西毛乌素沙地、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等地区32年前后的影像,立体地展现了“绿色改变中国,卫星见证奇迹”这一主题。

VR技术融入三维动画创新沉浸式用户体验

2019年国庆期间,央视频和腾讯新闻联手使用“VR技术+三维动画”制作了《和平的力量 | VR带你看人民军队强盛阵容》,该产品通过计算机三维模拟,生动展现了地面突击、海上护卫、空中作战和战略打击等多种类装备,视觉效果逼真且富有冲击力。

移动优先:占据传播制高点

中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上线

中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正式上线。“央视频”是基于“5G+4K/8K+AI”等新技术全新打造的综合性视听新媒体旗舰。

全国首个政务公开视听工作室“阳光房”顺应5G时代发展大势

2019年12月27日,人民视频与青岛市城阳区共建的融媒体视听工作室“阳光房”举行启动仪式,创新媒体融合助力社会治理的新模式,首次启用“AI公务员”机器人,向群众解答政务办事流程,顺应了5G时代移动化、可视化的发展大势,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办事流程、反映问题诉求、监督权力运行,架起了党委政府和群众双向互动的“网上连心桥”。

主流媒体: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

《2019年政府KPI账单》提前“预览”妙接地气

2019年两会期间,为了帮助公众更好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H5作品《2019年政府KPI账单》,该作品以账单的形式将《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目标展现出来,并配以动图和音乐,带用户提前“预览”2019年。

“祖国在我心中”界碑描红活动凝聚爱国情

界碑,庄严而神圣,是祖国领土和主权的象征,也是边防军人心中的精神图腾。2019年5月至7月,人民网、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联合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界碑描红主题活动。该活动分别组织5路采访小分队,深入陆军边防部队所属70个界碑,进行界碑描红并体验采访,实地感悟、深情讲好边防官兵心系祖国、情注边防的强军故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大国大桥》呈现中国成就绘就同心圆

2019年国庆期间,澎湃新闻推出《大国大桥》系列短视频,全网播放量累计超1亿次。该系列作品不仅讲述了大国工程的高精尖,更将镜头对准大桥背后的建设者,记录下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呈现出奇迹背后的艰辛和付出,追寻了大桥建成后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重大工程报道的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传播手段:创新交互 主旋律更响亮

截至2019年12月,人民日报微博粉丝数总量超1.02亿,微信关注人数超2885万,抖音粉丝数超 5300万,位居中国媒体榜首;央视新闻在快手、西瓜、好看视频平台居媒体首位;人民网在微视排名媒体第一。主流媒体纷纷入驻微博、微信等商业平台,让网络空间主旋律更加响亮。

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多元转型 聚合受众

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数字屏首次摆进人民大会堂,实现代表委员驻地全覆盖,集成了浏览新闻、政治学习、图书期刊借阅等多种功能,吸引了1亿人次点击观看。

《人民代表习近平履职记》创新使用“微缩纸模”

2019年两会期间,央视网推出创意微视频《人民代表习近平履职记》,大胆使用了“微缩纸模”作为故事的载体,通过精致逼真的三维技术,使常见的实景幻化为新奇的画面。它将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和关心民生的情怀,完美地融入到构筑起的“微缩世界”中,让观看者从细节处看出大气象,感受到人民领袖爱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

《中国24小时》全景展示精彩中国 好评如潮

2019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微视频《中国24小时》,该作品以1天为维度、1小时为刻度,通过24个小时的时间演进,全景展示一个精彩纷呈、奋进向上的中国。微视频分上下两集,上集《锦绣河山》以山河为主线,下集《天道酬勤》以奋斗为主线。该产品上线之后好评如潮,全网累计播放量超1.5亿。

《“筑”福》VR航拍全景呈现中国巨变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视网推出《“筑”福》系列报道,运用VR全景、VR航拍等方式,进行特效渲染、后期包装制作,打造成60秒一期的短片。内容以每10年为一个节点,寻找当期中国的特色工程,串联起70年来中国在惠民措施、生态治理、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成果。

国际传播:增强底气 鼓起士气

《看见中国》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看见中国”短视频栏目由人民网外文全媒体团队独立策划、拍摄、制作,通过“不无聊、不说教、有故事、有温度”的视频叙事,突出国际视角、国际表达,旨在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两年多来,栏目共出品短视频及融媒体报道200多条,各平台总阅读量超过1.5亿,海外媒体落地300多条次。

《全球关注·中国解答》矩阵合力 全媒覆盖

2019年两会期间,中国日报网联合全球25个国家的主流媒体策划推出6期《全球关注·中国解答》系列融媒体产品,包括视频、H5、图文稿件、海外社交媒体话题互动等。报纸中国版、国际版围绕话题同时推出系列深度报道,与网络、新媒体产品优势互补,形成全媒体报道矩阵,覆盖1.1亿多的海外受众。

《国潮大拜年》中国元素引爆海外社交平台

2019年春节期间,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出品的H5作品《国潮大拜年》,采用GIF动图+抽祝福+视频的形式,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用国潮元素送新春祝福的风潮。在除夕当天,该H5作品传播量在新华社Twitter平台排名第一,在Facebook平台排名第二。

你是第1234567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