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政務服務

杭州的美,藏在這些細節裡(民生一線觀察)

本報記者 李君強 劉軍國
2025年11月21日09: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西湖邊的北山街上,人們在欣賞湖光山色。
  本報記者 李君強攝

  今年5月,2025年的第一頂遮陽棚在拱墅區體育場路和中河路交叉口西北角開始安裝。
  柏小鋼攝(人民視覺)

  杭州東站東廣場上,由4節車廂組成的“星辰守護”旅客夜間休息區。
  安 然攝(人民視覺)

  西湖上的游船。
  本報記者 李君強攝

  城市的溫度,往往藏在細節裡。

  清晨的杭州,湖光微漾,風拂柳影。城市的一天,從一盞盞路燈漸暗、一陣陣車流漸響開始,人們在不經意的細節裡,感受這座城市的溫暖與體貼。

  西湖之美在景更在人

  景區志願者隊伍持續壯大,設施更具人文關懷

  西子驛·曲院風荷的“微笑亭”內,給路過的群眾准備免費茶水,送上清涼﹔重點路口處,為過往人群指路,勸導不文明行為……西子湖畔隨處可見身穿紅馬甲、頭戴小紅帽的志願者,他們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為市民和游客提供熱情服務。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杭州西湖景區累計接待游客511.64萬人次,日均客流較2024年增長5.94%,湖邊的志願者成為很多游客溫暖的回憶。

  “來到陌生的城市,有時會擔心找不到路或者遇到突發情況,但在西湖邊時不時能看到志願者,有什麼需要或者疑問都可以直接問他們,我一點也不擔心了。”來自重慶的王濛感嘆,看到志願者就有種親切感,“從曲院風荷出來,在門口‘微笑亭’拿到免費茶飲的那一刻,真的很驚喜。”

  劉雨桐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這已經是她第二年在國慶假期來到西湖邊當志願者。“當初只是覺得西湖很美,作為杭州人,能在這裡出一份力很開心。”談到做志願服務的初衷時,她笑著說。

  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黨委書記、館長潘滄桑表示,社會力量加入志願服務,是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以前退休的老同志多一些,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志願者。”說起志願者隊伍的變遷,她頗有感觸,“來我們博物館做志願講解的有不少年輕人,有些甚至是高校在職老師,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儲備,講解起來更得心應手。”

  西湖的親切,還藏在湖邊的細節處。

  “我們常來西湖邊,沒有圍欄、景點打通,給我一種人和湖之間理應如此的感覺,讓人很放鬆。”李忠偉從貴州遵義來到浙江工業大學讀書,至今已快4年,他和女朋友從北山街沿湖的椅子上站起來,有說有笑,邊拍照邊往前走。“西湖邊椅子的間距很寬,我倆坐在那兒談天說地,非常自在。”李忠偉對這一細節有著切身感受。

  沿湖公園景點全部打通,免費向市民和游客開放﹔為給人們保留一定的私密空間,拉開西湖邊長椅的間距﹔為方便市民游客基本生理需求,西湖邊公共廁所24小時免費開放……多年來,西湖的保護和建設深得民心。

  “接下來,我們還要更加注重對特殊困難群體的關照,增設更多殘疾人通道、母嬰獨立空間等。”潘滄桑說。

  聽民意更能暖民心

  非機動車道遮陽棚設置點位充分聽取市民意見

  進入11月,韓師傅變得忙碌了起來,他對每條道路上設置的遮陽棚按路名、按序做好記號,避免來年設置時因每個路口尺寸不一造成混亂。

  編碼完成后,韓師傅所在的杭州市市容景觀中心和交警部門溝通,確定拆除的時間段。管理人員還會對前期市民意見建議較為集中的點位進行現場再核實,確需安裝的納入明年計劃,樹木已成蔭的路口來年進行點位調整。

  在杭州,每年立夏一過,烈日當空,氣溫飆升,酷暑難耐。“有了遮陽棚,路口等紅燈就不怕被晒著了!”家住拱墅區朝暉街道的倪建峰說,每年夏天騎電動車上下班,特別盼著路過紅綠燈時,能夠在遮陽棚裡涼快一下。

  杭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容景觀中心戶外廣告科科長柏小鋼介紹,設置遮陽棚是杭州市委市政府響應市民訴求,開展“文明出行、添一片陰涼”活動推出的具體舉措,引導騎行人員不闖紅燈,為騎行市民遮陽擋雨。“為了確保視覺更美觀、品質有保証、應急響應及時,全市統一了遮陽棚的樣式。”柏小鋼說,杭州2025年設置遮陽棚共計826頂,所需經費全部由財政資金保障。

  遮陽棚安裝點位的選取,按照“無樹木遮陰、非機動車通行量較大、通行寬度大於3米、無地下管線或空中智能設施影響”等原則確定,同時遮陽棚的設置還會根據市民群眾意見進行調整。“在2025年新增的60頂遮陽棚中,28頂是根據市民意見設置的。”柏小鋼說。

  臨平區體育館附近的遮陽棚,就是市民參與共治的鮮活案例。今年4月,臨平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通過網絡、電話等渠道征詢市民對遮陽棚安裝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市民反饋,現場勘探摸排后確定在該點位新增安裝遮陽棚。“有了這個遮陽棚,天熱遮陽,雨天躲雨,真是方便了不少!”家住附近小區的陳女士表示。

  服務旅客做加法

  火車站近年新設快遞櫃、網約車上客區、旅客夜間休息區

  清晨6點,杭州東站東進站口,乘坐G7302次列車前往上海的孫阿姨攥緊裝有帶給孫子糕點的帆布包,正擔心行李在安檢傳送帶上被擠壞。她一抬頭,已看到工作人員輕柔地替她取下包裹。

  “需要走綠色通道的旅客,我們一眼就能發現。”安檢員姜瑩瑩一邊指著綠色通道,一邊說,15分鐘臨近發車的旅客和老幼病殘孕群體,在這裡享有優先服務。孫阿姨緊繃的肩膀鬆了下來,點頭道謝時,眼角的皺紋裡漾開笑意。

  “服務旅客,我們永遠在做加法。”姜瑩瑩的回憶裡藏著近幾年車站的變遷:智能判圖系統讓安檢“火眼金睛”,新增的快遞櫃讓旅客隨身攜帶的限帶品可以不被丟棄而是寄到指定地點,“之江心驛”雷鋒服務站、“鐵爸鐵媽”兒童看護、“幫幫盲”視障出行等解決不同旅客的燃眉之急。

  在杭州工作的王先生到火車站接老家來的父母,打開網約車應用程序,選擇目的地后,就帶著父母步行前往網約車上客區。他們剛到兩分鐘,司機打來電話:“請到6—7車位”。與此同時,大屏幕顯示:“浙AA68539,已停入6—7車位”。王先生的父親感嘆:“找車像查快遞,真方便!”

  今年國慶前夕,杭州東站東廣場又開始試運行旅客夜間休息區。

  一個可以容納126人過夜的綠皮“小火車”,每晚10點開門迎客,直到第二天早上8點。浙江中醫藥大學的大一學生金璐羽是最早一批體驗者之一,她買了早上6點半的車票,但學校到東站距離較遠,最早的地鐵也趕不上這班早車。“原本都打算和同學在候車室裡坐到天亮了,沒想到東站推出了這個‘寶藏’休息區。”金璐羽點贊道。

  城市之美,不隻在山水之間,更在生活之中。那些藏於細節裡的用心,體現著城市治理的巧思,也蘊含為民著想的人文關懷。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1日 18 版)

(責編:劉佳欣、張文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