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政務服務

乘勢而上 迎難而上(思想縱橫)

楊建強
2025年11月21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因時乘勢、順勢而為,方能舉重若輕、事半功倍。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建議》稿“是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乘勢而上,既是在承前啟后的歷史關鍵期對世界大潮、時代大勢的高瞻遠矚,又是披堅執銳、攻堅克難,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主動。

  “勢”既是形勢,也是趨勢。從“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來看,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在世紀疫情嚴重沖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內發展承受壓力的情況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更大成就。從趨勢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完整產業體系的供給優勢,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引領的高質量發展優勢,全球規模最大的人才資源優勢,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的動力優勢,億萬奮斗者挺膺擔當與勇於創造的精神優勢,等等,都使我國發展具有無比廣闊的前景。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繼續經歷大調整、大分化、大重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我國具備主動運籌國際空間、營造有利外部環境、塑造國際關系新格局的諸多有利條件。“勢者,因利而制權也。”乘勢而上意味著順應世界發展的大方向、大時機、大趨勢,把握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戰略窗口期和歷史機遇期,運籌好諸多有利因素,不斷鞏固並擴大中國式現代化的諸多優勢,把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勢能和治理效能。

  認清形勢必然要正視困難,這是實事求是的基本態度﹔順應趨勢必然要迎難而上,這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但民族復興的腳步越向前進,內外部的風險和挑戰也會日益增多。當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如公共服務存在短板、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存在卡點堵點等﹔國際環境中大國博弈復雜激烈,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上升,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這些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因素,勢必會深刻影響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穩步推進。

  歷史的辯証法總是在順境與逆境、機遇與挑戰中走向“合題”。困難既帶來壓力和挑戰,也可以激發斗志、轉化為機遇。比如,一些西方國家在科技、貿易等領域對我國進行限制和打壓,我們沒有被嚇倒,而是鉚足一股勁,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力度、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了諸多突破、掌握了發展主動。乘勢而上,並不意味著順風順水、一路坦途,而是在迎難而上中闖關奪隘、開辟道路,不避難、敢擔當、能攻堅,把“絆腳石”變為“墊腳石”、“阻斷器”變為“加速器”,這是我們在“十五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處理危與機、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關系時,該有的能力准備和精神力量。

  沒有乘勢而上,就會喪失優勢、錯失先機,使本能辦成的事情也辦不成,造成更多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和險阻﹔不能迎難而上,忽略短板,就會裹足不前,無法實現突破。前行之路上,我們要把乘勢而上和迎難而上統一起來。優勢領域要乘勢而上以壯實力,短板領域需迎難而上以求突破。在乘勢而上中識變應變求變,協同發力,夯實基礎,贏得戰略主動﹔在迎難而上中克難為易,轉危為機,抵御沖擊,實現系統性突破和整體性提升。

  歷史的江河,從不是一瀉千裡。它既有乘勢喧騰的奔涌,也有迎難而上的勇進。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積澱的生存智慧、譜寫的奮斗史詩,早已將“乘勢”與“迎難”熔鑄為不可分割的實踐辯証法。既乘勢而上,也迎難而上,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創造精神,鞏固拓展優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使根基更穩、韌性更強,我們定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不斷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1日 09 版)

(責編:劉佳欣、張文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