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多部報告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審議金融工作情況報告
金融機構經營和監管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
本報記者 張 璁
10月26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受國務院委托,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作了國務院關於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顯示,在存量貨幣政策效果持續釋放的基礎上,2025年以來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5月份推出新的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進一步降准、降息,加大結構性貨幣政策支持科技創新、提振消費、小微企業、穩定外貿力度,優化支持資本市場兩項貨幣政策工具。9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廣義貨幣供應量余額同比分別增長8.7%、8.4%。9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14%。貨幣政策的執行和傳導進一步強化,流動性保持充裕,金融總量合理增長,社會融資成本處於歷史低位,為提振金融市場信心、改善社會預期、應對外部沖擊、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發揮了積極作用。
報告指出,金融機構經營和監管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2025年9月末,金融業機構總資產超520萬億元。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15.36%、不良貸款率1.52%,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86%,証券公司、期貨公司平均風險覆蓋率分別為295%、226%,均顯著高於監管標准,損失抵御能力總體充足。
潘功勝介紹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情況。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共98家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融資918億元,其中86%為民營企業,92%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上市公司再融資9968億元,相當於前兩年總和。2025年9月末,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經濟產業貸款同比分別增長11.8%、22.9%、11.2%、58.2%、12.9%,均明顯高於全部貸款增速。超600家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約1.4萬億元。
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隱患方面,報告表示,建立完善金融支持融資平台化債政策框架、跨部門工作機制、債務統計監測及查詢機制,及時提供應急流動性借款,嚴防集中“爆雷”。經過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努力,2025年9月末,全國融資平台數量、存量經營性金融債務規模較2023年3月末分別下降71%、62%,風險明顯緩釋。同時,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落實降低首付比、下調房貸利率等政策。發揮好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作用,指導商業銀行通過“白名單”機制新增貸款2.2萬億元。
潘功勝表示,下一步要穩步推進金融服務業和金融市場制度型開放,促進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穩慎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全面提升人民幣計價、支付、投融資、儲備等國際貨幣功能。推進上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做好金融支持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和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工作。積極踐行全球治理倡議,推動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持續推進自主可控跨境支付體系建設和發展。跟蹤研判海外經濟形勢及政策對我影響,堅決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審議二〇二四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
國有資產公布最新賬本
本報記者 彭 波
10月2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2024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國有企業(不含金融企業)國有資本權益總額109.4萬億元,全國國有金融資本權益總額33.9萬億元,全國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總額68.2萬億元。截至2024年末,全國國有土地總面積52413萬公頃,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2024年,全國水資源總量31123億立方米﹔全國國有建設用地出讓價款4.1萬億元﹔全國礦業權出讓收益1383.9億元。
報告顯示,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開展國有資產報告工作,持續提升國有資產管理水平,堅決管好、用好全體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
在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方面,健全國資國企管理監督體制機制。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不斷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持續加強重點領域監管,提升國資監管工作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高效化水平。推進布局結構持續優化,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央財政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在金融國有資產管理方面,支持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著力加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支持力度,2024年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547億元。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對普惠金融發展的支持作用,2024年撥付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107.3億元,著力改善小微企業、“三農”融資發展環境。
在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方面,大力推動資產盤活利用,依托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立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調劑共享平台,推動跨部門、跨級次、跨地區調劑共享。規范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切實提高公共基礎設施等國有資產管理水平。健全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出台市政基礎設施等專項資產管理辦法,進一步夯實管理基礎。
在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方面,大力建設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形成自然資源“一套數”。研究制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管理辦法、城鎮開發邊界管理辦法,組織清理整治河湖庫亂佔、亂採、亂堆、亂建問題4.2萬個。
報告指出,接下來將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不斷提高國有金融資本服務保障能力。提升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水平,加強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調劑共享平台推廣應用,鞏固深化盤活成果。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完善耕地保護考核規則,推動重要能源和礦產資源增儲上產,筑牢自然資源資產安全基礎。
審議2024年度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專項報告
國資國企實現發展質效有效提升
本報記者 張天培
10月2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2024年度企業國有資產(不含金融企業)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
據介紹,截至2024年末,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401.7萬億元,負債總額260.5萬億元,國有資本權益總額109.4萬億元,資產負債率64.8%。5年來,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國有資本權益總額年均分別增長11.4%、11.7%、11.0%,資產負債率保持在65%以內。
報告顯示,各地區、各部門高質量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接力落實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持續提升監督管理水平,推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主要包括:健全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體制機制、推動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好發揮考核評價“指揮棒”作用、持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切實筑牢國有資產安全防線。
在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國有企業共同努力下,國資國企實現發展質效的有效提升和體量的合理增長,高質量履行了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其中,經營效益穩中向好,5年來,全國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年均增長6.0%,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7.7%,充分發揮國民經濟“頂梁”“壓艙”作用。使命擔當不斷增強,積極參與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更好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落實國家重大戰略成果豐富。科技創新持續加速,5年來,國有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增加,研發經費年均增長8.6%,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截至2024年末,建設運營的基礎電信網絡覆蓋全國,高鐵營業總裡程達4.8萬公裡,服務保障功能不斷彰顯。
報告提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具體包括: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監管,充分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壓實責任強化監督,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審議刑罰執行工作情況報告
刑罰執行工作制度不斷完善
本報記者 張 璁
10月26日,受國務院委托,司法部部長賀榮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作了國務院關於刑罰執行工作情況的報告。
在持續健全刑罰執行制度機制方面,報告顯示,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刑罰執行重要基礎性法律立法修法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監獄法修訂中旗幟鮮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獄制度,把黨的十八大以來監獄工作的成功實踐和經驗明確為法律制度並予以鞏固。全面實施社區矯正法,健全監禁刑和非監禁刑相銜接的刑罰執行體系。公安部、司法部會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關於交付執行、刑罰執行變更、監獄民警現場執法、看守所執法等一系列細則、規范,刑罰執行工作制度不斷完善。此外,刑罰執行機關自覺接受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對檢察機關的檢察建議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開展跨省交叉巡回檢察發現的問題,專門派出工作組督促有關單位切實整改。
報告指出,監獄工作堅持懲罰和改造相結合,以改造人為宗旨,既對罪犯執行刑罰,又對其改造重塑,是真正尊重和保障人權。堅持把教育改造、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糾紛化解、法治宣傳作為整體來抓,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突出思想教育攻心治本作用,根據罪犯不同特點精准矯治。優化教育改造模式,統籌用好課堂教學、勞動生產、心理矯治、社會適應、親情感化等多種手段改造罪犯。加強出監教育,將非遺技藝、養老護理、中式烹飪等適應社會需求的項目納入職業技能培訓,幫助罪犯掌握重新融入社會的謀生技能。引入社會力量建立常態化幫教機制,司法部和民盟中央開展“黃絲帶幫教”活動,組織幫教活動3800多次。司法行政部門會同民政部門對罪犯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開展幫扶。
報告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區矯正工作全面推開,特別是2020年社區矯正法施行以來,社區矯正工作水平全面提升。依法設立縣級以上地方社區矯正機構2888個,基本實現縣區全覆蓋。深入推進社區矯正調查評估、再犯罪風險評估規范化建設,防止高風險罪犯適用非監禁刑。健全社區矯正執法工作指引,堅持科技賦能,推進全國社區矯正一體化平台建設,運用信息化手段嚴防脫管失控。對違反監管規定的社區矯正對象依法嚴格處理,2021年以來對4萬多名社區矯正對象提請撤銷緩刑、撤銷假釋、對暫予監外執行的收監執行。根據社區矯正對象個性特點和犯罪類型,制定針對性矯正方案,加強法治、道德教育,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努力幫助社區矯正對象成為守法公民。
審議檢察院刑罰執行監督工作情況報告
以高質效檢察履職促進高質量刑罰執行
本報記者 張天培
10月2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聽取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作的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人民檢察院刑罰執行監督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刑罰執行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刑罰執行監督工作持續加強。2021年1月至今年9月,檢察機關依法提出刑罰執行監督糾正意見等97.1萬件,以高質效檢察履職促進高質量刑罰執行,保障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維護監管場所安全穩定。檢察機關常態化開展監獄、看守所等監管場所安全防范法律監督,協同排查化解風險隱患,監督糾治“牢頭獄霸”、違禁品“捎買帶”等突出問題。
防范監外執行風險隱患。深入開展化解矛盾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專項治理,促進加強監外執行人員管理,監督糾正社區矯正對象脫管漏管問題,督促收監嚴重違反管理規定、監外執行條件消失的社區矯正對象1.7萬人,防范發生新的違法犯罪。
依法開展刑罰交付執行監督。針對怠於交付執行、違法拒絕收監等收押難、送監難問題,2021年以來,會同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開展專項清理活動並常態化推進,糾正判處監禁刑罰罪犯未交付執行9.6萬人。
依法開展刑罰變更執行監督。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是刑罰變更執行的重要制度,檢察機關把刑罰變更執行監督作為重中之重,既糾正不該變更而變更的“亂作為”,又防止該變更而不變更的“不作為”。依法監督糾正“紙面服刑”“提錢出獄”問題。
依法開展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監督。檢察機關對消極執行、違規終結執行等違法情形提出糾正意見28.4萬件,聯合最高人民法院開展職務犯罪案件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和執行檢察專項活動。積極參與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部署開展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司法專項監督,依法推動糾正刑罰執行領域違法查封扣押凍結企業財產、違法執行等問題1328件。
完善刑罰執行監督機制。檢察機關建立完善“派駐+巡回+科技”監督機制,一體加強派駐檢察、巡回檢察、數字檢察,有力推動刑罰執行監督提質增效。在公安部、司法部等大力支持下,最高檢先后組織對20省20個監獄、18省21個看守所開展跨省交叉巡回檢察。全國檢察機關開展監獄巡回檢察3723次、看守所巡回檢察5122次。
報告顯示,近年來,刑罰執行領域執法司法日趨規范,刑罰執行監督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刑罰執行監督總體力度不夠、剛性不足,存在監督理念還需優化、工作質效有待提升、制度機制還不健全等問題。
對此,報告提出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議:堅持黨的絕對領導,確保刑罰執行監督工作正確方向﹔加大監督力度,著力糾正刑罰執行中的突出問題﹔完善工作機制,不斷提升刑罰執行監督質效﹔加強協作配合,共同維護刑罰執行公平正義﹔強化素能建設,持續鍛造高素質專業化的過硬刑罰執行監督隊伍。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7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