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歷史的道與義(文思)

高世名
2025年09月06日06: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9月3日,身在閱兵活動現場,我感受到巨大的震撼力和強烈的感染力。

  天安門是整個活動的中心,它的背后是代表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故宮,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文化遺產﹔面前是廣場以及廣場上的人民。中軸線上高高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擲地有聲:“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毛主席撰文、周總理題字的這段碑文,將中華民族的血淚史和斗爭史以及英勇犧牲的歷史凝聚起來,成為全體中國人民集體的記憶和精神的豐碑。

  閱兵現場有一種勇毅昂揚的烈性,讓所有人心潮澎湃。這不單是對抗戰先烈最好的紀念,更以最強勁的形式彰顯出中國人心中最為珍視的歷史之正義。中華民族最重視歷史,從上古時期就形成了“史官文化”。伴隨歷史記述的,是代代相傳的關於歷史正義的超拔觀念。文天祥流傳千古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作為“歷史正義”的宣示,這一宣示背后有一份慷慨義烈的名單,在其《正氣歌》中感人至深地列舉出來。正所謂“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這場閱兵的磅礡氣勢震撼了所有人,也感動了所有人。全場起立,齊唱《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的時候,無數人熱淚盈眶。沉浸在現場的震撼和感動中,我思緒萬千:隻有在苦難困厄、血與火的考驗中,一個偉大民族才能淬火重生,才能熔煉為新的材質。幸運的是,我們扛過來了,中國人最悲哀慘烈也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未來的競爭,是真正的大道之爭。

  我們有責任捍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文明果實,捍衛人類共同的價值和理想,捍衛歷史的道與義。

  當年,隨著中國、蘇聯和廣大殖民地人民的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從一場慘烈的帝國主義戰爭轉化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它的偉大勝利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產。一方面,二戰結束后的10余年間,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大量飽受欺凌的弱小民族擺脫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這批新生國家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礎。另一方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一個相對公平正義的世界秩序,這80年的確造就了長久的和平和快速的發展,二戰后所確立的世界秩序,迄今依然是全球社會和平與發展的基石。這一次,許多國家的政要齊聚北京,不只是觀看閱兵,更重要的還是因為歷史的正義,以及對一個安全穩定、和平發展的國際秩序的期盼。

  在閱兵現場,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干部群眾代表,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記者和國際友人,更有當年參與中國革命、支持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的后代。所有人聚在一起,形成一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記憶共同體。此刻的天安門廣場,成為一個拒絕遺忘、捍衛歷史正義的記憶之場。

  新時代以來,中國的軍事硬實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成就在這次閱兵中得到了檢閱。同時,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也至關重要。歷史記憶之爭既是歷史論述之爭,又是文化價值之爭。

  就文化藝術界而言,新時代的文藝要更加主動地參與全球文化競爭、世界文化新格局的塑造。中國學者正在積極參與世界文化史、藝術史的寫作,彰顯中國敘事的主體性視野和文化論述。

  當然,中國自身的文化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建成文化強國,在大眾文化領域,需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能夠享受豐富的高品質文化生活,精神狀態剛健清新,社會意識向上向前。在文藝創作領域,需要名家杰作高峰林立,一批高質量文化成果深入人心,一批卓越的文藝大家影響世界。在人文社科領域,需要建構起更加令人信服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既保持中國的精神內核,又對世界文化發展有所貢獻。在文化傳播領域,需要建立起更加強大的跨文化對話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讓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在世界語境中有力展開,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領導力充分彰顯。

  身處這個偉大的歷史時刻,我們需要從新時代中國的歷史現實出發,在新興科技與媒體的演化中,發展出一種充分介入日常生活的新藝術,從中國人復雜的歷史感和現實感中,提煉出一種深度參與社會進程的新藝術。憑借這種感受力與創造力,憑借這種新藝術,我們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藝術的力量,為21世紀的人類文明創造開辟出一段新的旅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6日 08 版)

(責編:白宇、衛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