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致敬我們共同的歷史

——我和飛虎隊的故事

李岩竹
2025年09月05日06: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圖為嘉蘭惠與李岩竹的合影。
  本報記者 楊俊峰攝

  2015年1月24日,美國南方路易斯安那州門羅市陽光燦爛,空氣中彌漫著沃希托河的味道,古老沉靜又不失活力。那是我第一次走進陳納德將軍的故鄉門羅市,參觀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拜訪該館館長——陳納德將軍的外孫女內爾·嘉蘭惠。

  當時還是大四學生的我正在准備畢業作品,在博物館的會議室裡,我以聊天的形式採訪了嘉蘭惠。她講述了陳納德將軍的故事。

  1937年,陳納德將軍第一次到中國時,因聽力不好,又不會說中文,本來隻打算短暫停留,卻因一次4500英裡的調研之旅改變了他人生的方向。當時的陳納德將軍目睹了中國戰機嚴重不足的窘迫——在中國准備應戰侵華日軍的幾百架戰機中,實際上隻有不到100架能起飛。他還親眼看到侵華日軍的暴行。因此,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后,陳納德主動寫信表示願意為中國提供軍事服務。

  在博物館的櫥窗裡,我看到了陳納德將軍第一次來中國調研時用的護照,上面寫的職業是“Farmer”——農民。也讀到了他在1937年3月來中國之前給弟弟寫的一封家書。家書裡他已經預料到自己之后在中國的工作會影響歷史。正如之后陳納德將軍那句流傳甚廣的話所言:“等到最后一個日本人離開中國時,我會高高興興地離開中國。”這不僅是他的承諾,更是他生命的注腳。

  嘉蘭惠還告訴我,陳納德將軍非常喜歡孩子,曾自掏腰包資助48名中國孤兒,每4個月匯款600美元,這在戰時是一筆巨款。

  那天正好也是議員們到博物館參觀和開會的日子。嘉蘭惠邀請我一起參加了研討會,在會議中我被嘉蘭惠請上台發言,第一次面對台下那麼多美國議員,這對當時初出茅廬的我來講是一個挑戰。

  在發言中,我講到當自己還是位初中生時就在雜志上看到過關於陳納德將軍來華抗戰的歷史故事,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我們應該銘記這段歷史,作為在美留學生,應傳承這段中美歷史友誼,為搭建中美交流的橋梁貢獻自己的力量。發言完畢后,現場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在這之后的時光裡,我時常會回憶起這一幕,這就是我和陳納德家族的“人生初見”。

  之后我和嘉蘭惠女士一直通過郵件保持著愉快的溝通交流,當我們談到如何在中國傳播飛虎隊精神,傳承這段中美歷史友誼時,她表示非常歡迎我與她一起工作。從那以后我成了她的中國助理,協助她處理與中國的民間外交事宜。

  從2015年到2025年,十年間我總共陪她和她家族三代人訪華6次,我們一起走遍了陳納德將軍曾經戰斗過的地方。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嘉蘭惠再一次受邀前來北京觀禮。我在這一年也順利成了母親。我的孕晚期和月子期正值閱兵前夕,記不清多少個夜晚,我頂著時差給嘉蘭惠女士轉發相關信息,溝通協調本次訪華的相關工作。我們聯手雲南省友協管理的雲南民間國際友好交流基金會、雲南省飛虎隊研究會、卡特中心中國項目部啟動“中美友好使者”的研學項目,每年分別從中美兩國招募青少年進入研學班,讓他們共同搭建兩國友好交流的橋梁。

  回首過去10年,我從懵懂的大四學生到初為人母,深藏心底的家國情懷支撐著我參與傳播飛虎隊精神、傳承中美歷史友誼的民間外交工作整整十年。感謝兒時,爺爺給我講述那些革命戰爭年代的家國往事,父親引導我研讀很多歷史,是他們塑造了我對歷史的認知。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會繼續為傳承中美歷史友誼、譜寫新時代中美友好的新篇章添磚加瓦,致敬我們共同的歷史,致敬歷史長河中的英烈和先輩們。

  (作者為美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館長中國事務助理、雲南省飛虎隊研究會顧問,本報記者楊俊峰採訪整理)

(責編:白宇、衛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