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有所思)

戴林峰
2025年08月29日06: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一道英名堤,守護安瀾映初心。84年前,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宋乃德帶領軍民筑成長堤,至今屹立於鹽城海濱,因群眾口耳相傳得名宋公堤。

  一座英烈橋,見証軍民魚水情。82年前,新四軍女戰士方世英在阜寧被日寇殺害,鄉親們和社會各界自籌資金,在她生前戰斗過的地方建起一座世英橋。

  一條英雄路,鑒往知來向復興。80年前,日本投降當天,新四軍敵工干部王裕新壯烈犧牲,他的家鄉如今是鹽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今年新命名了一條裕新路。

  …………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據不完全統計,江蘇各地擁有2570個紅色地名。

  戰火中淬煉,血脈裡生根。抗戰時期誕生的紅色地名,源自我們未曾謀面卻深蒙其恩的英雄,見証了救亡圖存的崢嶸歲月,映照著勇御外侮的赤子之心,濃縮著同仇敵愾的家國記憶,如歷史的火炬照亮前行之路。

  紅色地名標記城鄉道路,也融入現代生活。當抗戰英烈的名字被寫進郵件地址、標上樓宇門牌、錄入電子地圖,他們以另一種方式被不斷提起和銘記,思念在此刻具象化。地名為念,路牌為碑,今天看似尋常的繁華街景,恰是抗戰英烈以生命擔使命奔赴的“明天”。走在烈士用鮮血浸染過的土地上,每一步都是跨越時空的告慰。

  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最深的緬懷是弘揚,最感人的致敬是英雄輩出。江蘇鎮江曾是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駐地,不僅遍布著眾多以抗戰英烈命名的地名,近年來還誕生了一批以改革開放時期烈士命名的新地名:為紀念科研試飛中犧牲的一等功臣張國榮,他的家鄉新增一座國榮橋﹔為緬懷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炸事件中犧牲的記者許杏虎,他的家鄉更名為杏虎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時代是需要英雄並一定能夠產生英雄的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時代呼喚我們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9日 13 版)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