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群眾健康,我的人生也就有了意義”
——2025年“最美醫生”巡禮(上)


核心閱讀
日前,中央宣傳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2025年“最美醫生”,王玉鳳、申小惠、尼瑪拉毛、邢少雲、劉志宏、農康、何建行、張軍橋、周堅紅和梁春榮等10名同志光榮入選。他們崇尚醫德、鑽研醫術,秉持醫風、勇擔重任﹔他們恪守宗旨、勤勉工作,敬佑生命、甘於奉獻。本期報道聚焦幾位“最美醫生”,記錄他們守護生命的動人故事。
一張處方箋,散發著關愛﹔一個聽診器,傳遞著溫暖﹔一把手術刀,傾注著心血……他們是“最美醫生”,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德馨”為墨、以“技精”為筆,書寫了敬佑生命的時代篇章。
“希望為更多患者點一盞燈,幫助他們遠離病痛”
凌晨1時,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門診還有一盞燈亮著。王玉鳳一邊整理兒童病歷檔案,一邊抬頭看了一眼時間:“今天破紀錄了。”
由於很多患者都是從外地輾轉而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醫師王玉鳳的門診號總是一加再加,其結果就是——原本半天的門診,不知不覺就看到了深夜。
來就診的孩子大多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在王玉鳳的眼裡,這些孩子都是她的“寶貝”和“心尖肉”。
王玉鳳率先引入一系列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診斷、治療方法。對於每個初次就診的小朋友,王玉鳳都會耐心地聊上幾十分鐘。她知道小朋友們愛吃甜食,便送給他們棒棒糖再和他們聊天。有個小朋友堅持治療了一段時間后,在一次復診時悄悄對王玉鳳說:“奶奶,班上的同學說我從‘搗蛋鬼’變成了‘小天使’。”
“患者的事比天大。”50余年,王玉鳳從孩子們眼中的知心姐姐、知心阿姨變成了知心奶奶。她率先進行了國內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成人期腦功能研究,助力構建起覆蓋全國的兒童心理健康防護網絡,守護兒童心理健康。
“手術刀是冰冷的,但握刀的手要有溫度。”何建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40年來,他的團隊累計完成胸外科手術近2萬台。
他提出胸外科手術的“三無一少”理念——無氣管插管、無引流管、無尿管、少疼痛,在自主呼吸麻醉下完成“無管”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打破了傳統全麻插管手術模式。
65歲的劉伯是一名肺移植患者,術前由於嚴重的肺氣腫、呼吸衰竭,需要常年吸氧,飽受疾病折磨。何建行團隊為劉伯成功實施了肺移植手術,手術過程中患者保留自主呼吸,大大減少了鎮靜藥物和肌鬆藥物的使用。
“我希望為更多患者點一盞燈,幫助他們遠離病痛。”2015年,何建行發起“愛肺計劃”,建立“肺癌預防與篩查聯盟”,在多地開展肺癌早篩早診早治工作,搭建三級診治網絡。目前,肺癌篩查和慢阻肺篩查人數超過26萬。
“治病救人,不求回報,有求必應”
“我要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柯曲鎮海拔4080米,高寒缺氧,條件艱苦。2010年,已在甘德縣人民醫院工作14年的尼瑪拉毛,主動申請調往條件艱苦的柯曲鎮衛生院。
柯曲鎮衛生院覆蓋2個社區、9個行政村。最遠的村離衛生院有50多公裡,尼瑪拉毛巡診時常常得走半天,才能見著一兩戶人家。即便如此,每當患者臥床不起、家屬來電請求幫助時,她都隨叫隨到。上門巡診時,尼瑪拉毛經常為行動不便、經濟困難的居民帶去生活用品,藥費也是能省則省、能減則減、能免則免。
柯曲鎮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高原病、慢性病、包虫病和婦女“兩癌”發病率較高。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尼瑪拉毛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培養居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效降低慢性病和傳染病在當地的發生率。“剛開始時,大家都有顧慮,不願做檢查。我就沉下心來給大伙講疾病篩查的好處。”尼瑪拉毛說。
“作為醫生,能夠守護好群眾健康,我的人生也就有了意義。”年復一年,尼瑪拉毛的身影穿梭在甘德縣的草原上,臉上的“高原紅”更深了。“我甘願扎根在雪域高原!”她笑著說。
梁春榮,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鎮阿爾鄉村衛生室鄉村醫生。他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在科爾沁大漠,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大漠村醫”。
梁春榮是土生土長的阿爾鄉人,十幾歲時母親曾因疾病發作疼痛難忍,而偏遠鄉村缺醫少藥,每次發病都需村民套馬車送醫。梁春榮當時就下定決心,要做一名醫生。1993年,梁春榮從遼寧省朝陽市建平中醫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畢業后,創辦了村衛生室,成為村民的“健康守門人”。
梁春榮給自己立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治病救人,不求回報,有求必應。”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白天黑夜,梁春榮隨叫隨到。他靠著“預防別得病”“有病小錢治”“沒錢也能治”三副“藥”,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和尊重。
“梁大夫,我胸口疼得喘不過氣……”一天凌晨2點,64歲的村民老張撥通了梁春榮的電話。電話那頭的聲音虛弱顫抖,梁春榮背起急救箱便往老張家跑。趕到他家時,老張大汗淋漓,手捂胸口。梁春榮讓其含服速效救心丸,帶他坐上自己的車疾馳50公裡抵達縣醫院。縣醫院醫生說:“幸虧來得及時!再晚半小時,人就沒了。”
“看到有人需要幫助,我必須伸出援手。”梁春榮說。
“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周堅紅看病很“慢”。每個患者的情況她都認真傾聽,就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她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婦三科主任,從醫37年,累計為大量患者解除病痛。
“更年期是女性非常特殊的階段,除了身體上的痛苦,心理問題也值得關注。作為醫生,既要治病,也要治心。”周堅紅說。
周堅紅發現,許多女性因缺乏健康知識而罹患疾病,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女性普遍對自身健康認知不足,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2016年,周堅紅牽頭設立“花樣年華”科普團隊。幾乎每一個假日,周堅紅都要到各地做婦女健康科普講座。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會邀請當地的婦科醫生一起組建公益交流群,讓當地醫生參與女性健康管理。她還通過社交賬號的科普公益交流群,為群友答疑解惑。
“我要報答生我養我的土地。”2012年,申小惠從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畢業后毅然回到故鄉,來到甘肅省中醫院血液科工作。
申小惠說:“中醫藥是個巨大的寶庫,我們要守正創新、傳承精華,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在她和團隊的努力下,血液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先后開展了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老年白血病等病種的造血干細胞移植,以及血漿置換、血細胞單採、床旁血濾等一系列新技術、新療法。
“我深知患者的痛苦,所以想盡辦法為他們緩解痛苦。”申小惠日夜鑽研中醫典籍,積累臨床經驗,自擬特色膏方,針對各類型貧血、出凝血障礙、血液腫瘤等疾病辨証施治,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如今,科室牽頭開展攻關的多發性骨髓瘤項目入選國家“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項目”。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0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