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記者手記︱一條越走越寬廣的大道——習近平主席國事訪問有力推動新時代中俄關系在世界大變局中堅毅前行

2025年05月10日19:09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新華社莫斯科5月10日電 題:一條越走越寬廣的大道——習近平主席國事訪問有力推動新時代中俄關系在世界大變局中堅毅前行

新華社記者郝薇薇 楊依軍

又一次飛越亞歐大陸,又一次走進滿目春色的莫斯科。

在和煦的陽光裡,在紅場上、在莫斯科河畔、在大街小巷間,勝利的旗幟映著湛藍的天,高高飄揚。

5月8日,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前一天,克裡姆林宮打開大門,迎接赴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慶典活動“最重要的尊貴客人”。在特殊的歷史節點,在國際格局深刻演變的重要時刻,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再聚首。

步入金碧輝煌的喬治大廳,習近平主席沿紅地毯健步走來。堅實有力的握手,以“老朋友”相稱的溫暖問候,兩位大國領導人生動詮釋著世界大變局中的大國擔當、大國之道——

一場連一場的雙邊活動,從政治互信到戰略協作再到務實合作,全面對接、深入溝通﹔

一份接一份的成果文件,有深化中俄合作的新方案,也有完善全球治理的新倡議,心系民生、胸懷天下。

風雨同渡、關山共越,中俄關系的高度、維度、韌度不斷拓展。一條大國、鄰國關系發展的新路,穿越時光之門,從歷史深處走向壯闊未來。

(一)共應新變化:信任如磐

2025年的世界,再生新的波瀾。秩序混亂,博弈加劇,有人妄圖讓國際關系重回列強爭霸的舊時代。

變亂交織之際,大國抉擇攸關人類前途命運。世界矚目著中俄之間的互動,也想象著中俄互動牽動時代走向、世界格局的各種可能。

葉卡捷琳娜廳燈光璀璨,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舉行小范圍會談。普京總統開場白中的一句話意味深長:“俄中關系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基礎上,不針對第三方,不受一時一事影響。”

對普京總統的表態,習近平主席微笑頷首:“歷史和現實充分証明,持續發展和深化中俄關系,是傳承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應有之義,是雙方彼此成就、促進各自發展振興的必然選擇,也是捍衛國際公平正義、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時代呼喚。”

歷史的視野、戰略的思維,不為一時一事所惑,也不會為風高浪急所擾。今年以來首次面對面會晤,兩國元首達成重要共識:堅定不移深化戰略協作,推動中俄關系穩定、健康、高水平發展。

猶記今年中國春節前夕的那場視頻會晤,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為中俄關系作出新部署。“以中俄關系的穩定性和堅韌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俄中合作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穩定作用”,兩國元首不約而同以“穩定性”為中俄關系定基調。

猶記2月國際形勢出現變化時的那次通話,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第一時間進行戰略溝通。“中俄兩國的發展戰略和外交政策是管長遠的”“發展對華關系是俄方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選擇,絕非權宜之計”,“管長遠”成為兩國元首向國際社會共同傳遞信息中的關鍵詞。

相互信任堅如磐石,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穩如泰山。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俄關系始終從容自信、穩定堅韌。

——這樣的戰略定力,是因為有領路的人。

10多年來40多次會面,先后將對方國家作為新任期出訪首站,相互支持對方舉辦的重大國際活動……放眼大國之交,如此高頻率、高水平的互動實不多見。

那是乘涅瓦河游船感悟歷史,那是在中南海瀛台縱論大勢,那是為中俄核能合作大項目“開工”,那是為兩國小運動員冰球賽開球……從東歐平原到神州大地,從面對面到“雲外交”,一次次親自擘畫,一次次親自關心,一次次親自推動。

歡迎儀式、小范圍會談、大范圍會談、簽字和合作文本交換儀式、共見記者、歡迎宴會、一對一茶敘……此次克裡姆林宮會晤,兩國元首在一起7個多小時。

——這樣的戰略定力,是因為找對了路。

互為最大鄰國,同為世界主要大國,如何發展中俄關系,是國際關系研究者眼中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一程程探索,一步步向前,中俄攜手走出了一條“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大道,站在了新型大國關系的前列,也樹立了相鄰國家關系的典范。

面向未來,習近平主席提出期許:要堅持世代友好,做百煉成鋼的真朋友﹔要堅持互利共贏,做彼此成就的好伙伴﹔要堅持公平正義,做國際秩序的捍衛者﹔要堅持和衷共濟,做全球治理的引領者。

(二)共筑新時代:合作如潮

庄重氣派的亞歷山大廳,白色長桌前坐滿了中俄雙方代表。現場聽取兩國政府間各合作委員會工作匯報,是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大范圍會談的一項慣例。

雙邊貿易額屢創新高,邊境基礎設施愈發完善,俄羅斯農產品輸華品類不斷擴大,中國汽車廠商在俄市場份額持續增長,“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對華輸氣量提升至最大輸氣水平,“中俄文化年”已在兩國數十個城市開展數百項活動……合作的捷報自各領域紛至沓來,兩國元首一邊聽,一邊微笑贊許。

回望新時代中俄關系發展之路,習近平主席用“大發展大跨越”形容,具體至各領域合作,又以“芝麻開花節節高”作喻。普京總統對此深有感觸:過去十余年,中俄關系在所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當前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

來看看兩國元首共同見証交換的20多份合作文本吧!

關於全球戰略穩定,關於維護國際法權威,關於投資保護,關於數字經濟,關於電影合作……政治互信根基越扎越深,務實合作紐帶越系越牢,人文交流和地方交往越來越紅火,合作是全方位、深層次、多領域的。

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沉渣泛起……在世界大背景下看中俄合作的新成果、新進展,尤覺難能可貴。人們思考著,也在探尋著:為什麼中俄合作能夠逆勢前行,如“高速列車”般穿山越嶺、爬坡過坎,為各自發展振興提供寶貴助力,為全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搬不走的好鄰居,患難與共的真朋友,相互成就的好伙伴。“相互成就”是新時代中俄關系的重要旨歸,也是中俄合作不斷壯大的深層邏輯。

習近平主席曾指出,中俄要始終將彼此視為重要發展機遇,相互支持,相互借力,實現同步振興。

普京總統曾講過“俄羅斯需要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中國也需要一個強大成功的俄羅斯”。不久前接受俄羅斯媒體採訪,他更是坦言,早在執政初期便洞察到世界經濟重心向亞洲轉移的趨勢,因而著手大力發展對華關系,如今俄中關系已真正具備“深層戰略性質”。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構建高標准互聯互通格局,發揮資源稟賦和產業體系互補優勢,拓展經貿、能源、農業、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領域高質量互利合作……習近平主席指明的這些中俄合作重點方向,展現出兩國相互成就、共同繁榮的廣闊前景。

(三)共辟新未來:初心如炬

“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在俄羅斯媒體上發表的署名文章中,習近平主席引用《戰爭與和平》中的箴言,引發俄羅斯各界的廣泛共鳴。在亞歐大陸世代生息,中俄都是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國家,尊重歷史、保護歷史、牢記歷史,也善於從歷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克裡姆林宮孔雀石廳,掌聲熱烈而持久,兩國元首共同簽署習近平主席此訪最重要的成果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之際關於進一步深化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

一頭連著歷史,一頭指向未來。聯合聲明指出:“人類應永遠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悲劇及其原因和教訓,盡一切努力阻止類似悲劇重演。中俄將堅定站在國際正義一邊,願同世界各國熱愛和平的人民一道,堅決維護戰后國際秩序,共建人類美好未來。”

穿過80年時光,始終不變的是人類的命運與共,始終不渝的是以和為念的初心夙願,是歷史關鍵當口的挺膺擔當。

曾經,世界深陷浩劫,作為抗擊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兩支中堅力量,中俄用鮮血和生命奏響了和平正義的凱歌。以巨大民族犧牲,中俄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決定性貢獻﹔以聯合國成立為標志,人類政治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今天,新的危機困擾著世界。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面對加速演進的世界百年變局,中俄肩負起作為世界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特殊責任,成為動蕩世界中的重要穩定性力量。

憶及戰爭的苦難、戰斗的情誼,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有著共同的立場:弘揚正確二戰史觀,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堅定捍衛二戰勝利成果。

面對國際上的單邊主義逆流和強權霸凌行徑,中俄明確共同的行動方向: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決捍衛中俄兩國及廣大發展中國家權益,攜手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還有一系列關乎戰后國際秩序和人類和平發展事業的重大問題,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展開深入戰略溝通——

關於關稅戰,普京總統指出,加征高關稅違背常理,也不合法,隻會反噬自身。習近平主席表示,中方願同俄方一道,維護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關於台灣問題,中俄聯合聲明裡寫下這樣一段話:“俄方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灣獨立’,堅定支持中國政府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統一所採取的舉措。”

關於烏克蘭危機,習近平主席表示,中方倡導並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歡迎一切有利於和平的努力。普京高度贊賞中方在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問題上的客觀公正立場,表示俄方願不設前提條件開啟和談,希望達成公正、持久的和平協議。

5月8日下午,克裡姆林宮總統辦公室,茶香氤氳。茶敘中,中俄兩國元首回望二戰並肩奮戰的崢嶸歲月,面對當下國際風雲變幻,決定為了人類的前途命運繼續攜手維護世界公平正義和全球戰略穩定。

習近平主席表示,只要中俄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戰略協作,就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兩國實現各自發展振興,阻擋不了中俄世代友好的民心所向,阻擋不了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

普京總統表示,我願同習近平主席保持密切戰略溝通,為兩國關系發展提供戰略指引,共同應對國際復雜形勢挑戰,深化全面戰略協作,維護兩國共同利益,推動世界向公正、民主、多極化方向發展。

當今世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兩個大國最高領導人的傾心交流,必將在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歷史進程中留下深深的印記。(參與記者:劉愷、繆曉娟)

(責編:袁勃、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