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習近平與美麗中國建設丨“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首都干部群眾訪談錄

2025年05月07日11:12 | 來源:民生周刊
小字號

  採訪組成員:劉毅 潘俊強 劉燁燁 鄭智維 朱浩銓 李楊詩宇

  採訪對象:

  楊子亦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學校小學學生

  張紅豐北京通州張家灣集體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

  謝 強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高大偉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書記、局長

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公園(圖/蔣浩)

  滿眼是綠,生機勃發。踏入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仿佛進入一片浩瀚的綠海,鳥兒鳴叫,鬆鼠蹦跳,這座與城市完美相融的森林公園,處處洋溢著盎然生機。2019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接連種下油鬆、國槐、側柏、玉蘭、紅瑞木、碧桃等7棵樹苗,強調“因地制宜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持續推進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2013年4月2日,黨的十八大后首次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植樹造林,改善生態,任重而道遠。”此后,總書記每年都同首都群眾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在給大地增綠的同時,也在人民群眾心中種下綠色的種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國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進百姓“身邊增綠”,讓森林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生產生活,改善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

  2024年,全國森林覆蓋率超25%,我國人工林面積持續位居世界第一﹔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2.69%,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15.29平方米。

  “習爺爺說的‘增綠就是增優勢,植樹就是植未來’,我一直牢記在心”

採訪對象: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學校小學學生楊子亦

  採訪組:請回憶一下你與習爺爺一起植樹的情景,當時有怎樣的感受?這段經歷對你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楊子亦:2024年4月3日,那時我上小學四年級,有幸作為少先隊員代表和習爺爺一起植樹。植樹的地方在北京市通州區和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交界地區,在潮白河畔京冀首個跨界共建的森林公園內。習爺爺揮鍬鏟土、培土圍堰、提水澆灌……接連種下油鬆、黃櫨、元寶楓、櫻桃、紅葉碧桃、側柏等多棵樹苗。習爺爺一邊植樹,一邊詢問我們的學習生活、勞動鍛煉情況。習爺爺說:“廣大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從小要積極參加勞動、植樹造林,把綠色的種子種進心裡,養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意識,勤奮學習、鍛煉身體、茁壯成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努力成為國家棟梁。”習爺爺講話非常和藹可親,他說的話我都牢記在心。

  這次植樹活動后,我努力學習,積極勞動,經常參與社區組織的公益活動,希望為環境保護、綠色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薄,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地球的生態環境就會越來越好。

  採訪組:你有沒有把學校學到的關於植樹造林、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家裡人是怎樣開展“人人爭當綠色使者、生態先鋒”實踐的?

  楊子亦:學校常舉辦植樹等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活動,我經常參加。通過在學校的學習,我詳細了解了植樹流程。比如,首先要把土坑填好,然后再做圍堰,不然水流出來樹根吸不到水,水被雜草吸走了。澆水環節也有講究,要把握合適的量,澆太多,樹根會被淹死。前年回爸爸的老家,農村有樹有土,爸爸的親戚、朋友們自發組織了一次植樹活動,我也參加了。當時大家都很高興,覺得自己為社會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學校學生在栽植樹苗。(圖/張振興)

  採訪組:如果有機會再次見到習爺爺,你會對他說什麼?

  楊子亦:我非常期待再次見到習爺爺,我想告訴習爺爺,我們種的樹一年比一年長得好,我們也在像這些樹一樣茁壯成長。小時候因為爸爸工作調動,我跟著家裡人一起搬到通州,剛來時沒覺得身邊都是綠色,現在感覺綠色“拔地而起”、越來越多。

  周末我常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逛公園,繁茂的花草樹木令人心曠神怡,我認識的樹木也越來越多。習爺爺說的“增綠就是增優勢,植樹就是植未來”,我一直牢記在心,我會勤奮學習、不斷成長,將來在工作生活中努力讓綠色更多,讓生態環境更加美好。

北京市通州區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內,學生們在栽植樹苗。(圖/馮連賽)

  “習近平總書記來北京城市副中心植樹,給大家心裡種下了一顆顆綠色的種子”

採訪對象:北京通州張家灣集體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張紅豐

  採訪組:2018年和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時,你都在現場,請講講當時的情景。

  張紅豐: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來北京城市副中心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我們都非常激動。記得2018年,總書記一下車,就拿起鐵鍬走向植樹地點。我們看見總書記來了,一邊熱烈鼓掌,一邊熱情問好。總書記向大家揮手致意,隨后和干部群眾、少先隊員一起忙碌起來,接連種下白皮鬆、西府海棠、紅瑞木、玉蘭、紫葉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領帶動廣大干部群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持之以恆開展義務植樹,踏踏實實抓好綠化工程,豐富義務植樹盡責形式,人人出力,日積月累,讓我們美麗的祖國更加美麗。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這一代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造福子孫后代。總書記的話語非常朴素,非常親切,我們都聽到心裡去了。2019年的植樹點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裡,習近平總書記一邊勞動,一邊向身邊的少先隊員詢問學習生活和體育鍛煉情況,叮囑他們從小養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用自己的雙手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祝他們像小樹苗一樣茁壯成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因地制宜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持續推進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

  作為一名基層干部,能和習近平總書記一起參加植樹活動,是我一生難忘的經歷。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到基層,是我們園林工作者的重要任務、重大責任。我們將牢記囑托,建設智慧型林場,美化環境,不斷改善老百姓生活條件。

  採訪組:你們是怎樣將習近平總書記“擴綠、興綠、護綠”等指示,轉化為“森林繞城、碧水穿城”的現實圖景的?

  張紅豐:從一把鐵锨到現在的林業機械化,從一台破舊電腦升級到現在的智慧林場,我們全力以赴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建場初期,由於啟動資金少,我們把家裡的電腦、工具等都搬來用,大家一起攻堅克難,逐步建立起林場。記得最初下地打草時,我們缺乏“探地”經驗,背著打草機貿然開始作業。結果草裡的蜜蜂,尤其是馬蜂被驚擾得四處亂飛,把我們蜇得滿頭大包,甚至有職工被蜇暈過去。大家克服種種困難,咬牙堅持了下來。如今,這批員工已成為林場園林綠化工作的骨干力量。2020年以來,張家灣集體林場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林場通過採用撫育剩余物搭建“本杰士堆”(人造灌木叢)、昆虫旅館、人工鳥巢,打造小微濕地,推動園林綠化廢棄物循環利用﹔利用林內現有水源,在林地空間、自然窪地等地,打造兼具保育功能與自然特色的林間景觀。在村民活動頻繁、比較集中的地塊,林場修建“村頭片林”微型公園和小型游憩廣場,鋪設健身步道,安裝休閑座椅等服務設施。

  林場充分利用林木生長周期的空當期,開展以鬆茸為主要品種的栽種培育工作,持續擴大20多種竹類的種植規模﹔因地制宜種植蒲公英、菊花、瞿麥、紫蘇等林藥,面積達200畝,沙坑種植紅蓼80畝、林草450畝,還開展了梅花鹿、丹頂鶴規模化養殖的前期試驗。此外,林場與高校合作成立集體林場實驗基地,用於首都水生植物的培育,致力於讓林場成為更多動植物的美好家園。

  採訪組:作為園林工作者,看到身邊綠色不斷增多,你有什麼感受?打造智慧林場,具體有哪些做法?

  張紅豐:習近平總書記來北京城市副中心植樹,給大家心裡種下了一顆顆綠色的種子,大家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

  在平原生態林裡,通過養護、種植食源性植物,很多野生動物都回來了,但並沒有人傷害這些小動物。從一開始對園林工作有些不理解到現在全民支持,大家已經習慣並且自發地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

通州區張家灣鎮舉辦“林下講習所”宣講活動。

  林場綠意盎然,野趣橫生,隨時會邂逅刺猬、雉雞、白鷺、野兔……我們統計發現,僅鳥類就發現了100多種。張家灣林場現在以養護為主,其中涵蓋生物多樣性的構造。我們通過智慧腦、智慧樹、智慧眼三大智慧平台進行數值分析,打造智慧林場。智慧腦是用於整個林場日常運營的中心平台,它會分析日常用的生產資料、固定資產保護等情況。智慧眼主要是用於防火、防盜、防虫害,包括生態恢復數據收集等。智慧樹是一個可以讓老百姓和我們一起養護樹林的平台系統。通過三大智慧系統,再加上林業機械化,可以達到保障民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比如樹木的病虫害,人工巡林發現樹上有虫子,這是不夠的,我們現在能通過智慧眼近距離看樹的各個方位,通過整個大循環狀態分析這棵樹到底有沒有病虫害。同時,林場專門有設備分析昆虫對樹的長勢是否有好處。不能見到虫子就打,有的虫子用低農藥處理,它從樹上掉下來,鳥兒吃了后沒事,通過生態循環,形成一個科學的生態鏈。

通州張家灣集體林場“本杰士堆” (張家灣集體林場供圖)

  採訪組:你對園林綠化、美麗北京建設有哪些期待?

  張紅豐:現在回憶起林場創業初期,大家真的不容易。很多員工最開始是門外漢,大家通過學習各種科目,找林業大學老師、園林專家指導等,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下一步,期待能用良好生態去恢復水質,改善水生植物缺陷,這也是基層集體林場工作者的一份責任。同時,期待能解決更多百姓就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在我看來,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並不矛盾。基層林場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環境好了,森林公園周邊有酒店、飯店,游客來玩,促進了消費。此外,我們還開展公園活化利用,吸納周邊百姓就業,拓展一些項目,為大家帶來經濟收入。

  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三重驅動,就能夠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

  “秉持‘先植綠、再筑城’的先進建設理念,牢記囑托、綠色發展,將為民服務的情懷深深扎根於心”

採訪對象: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強

  採訪組:2019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市通州區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因地制宜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持續推進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近年來,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在牢記囑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

  謝強: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來植樹的場景,至今想起來仍歷歷在目。一下車,總書記就扛起鐵鍬,走向植樹地點。總書記種樹時非常投入,認真細致。總書記對首都綠化建設的關心和支持讓我十分激動,至今難忘。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秉持“先植綠、再筑城”的先進建設理念,牢記囑托、綠色發展,將為民服務的情懷深深扎根於心。

  公園以打造“近零碳”與全齡友好型公園為目標,搭建起規劃統籌的協調平台,大膽突破傳統接力式工作模式。北投集團作為負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平台企業,在建成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后,繼續投入到公園運營中,協同規劃、建筑、景觀、交通、市政等多領域專業團隊以及各建設單位,凝聚各方力量共同發力,確保公園從策劃構思到落地實施的全過程、全周期都能得到科學有效的管理,真正做到了“一張藍圖繪到底”。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還充分考慮市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憑借優美的景觀、豐富的活動、優良的生態及優質的服務,大力推動綠色空間與文化、科普、體育、休閑等城市功能深度融合。通過巧妙布局,增加多元消費場景,營造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全力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綠色活力新地標”。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努力得到充分認可,連續兩年入選北京網紅打卡地,獲得北京市體育旅游精品項目稱號,切實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奉獻了優質的生態產品。

  採訪組:騰退化工廠、建設森林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以及周邊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請介紹一下具體的發展和變化過程。

  謝強:這片土地當年聚集了很多老廠房,公園建設之初就明確了“綠色是底色”,我們在這裡大量植樹,讓這裡煥發生機。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有個特點—沒有圍牆,這是為了讓公園能和市民的生活完全融在一起,讓它成為城市休閑空間的延續、升級。

  北投集團對片區內原東方化工廠、東亞鋁業、東光實業、造紙七廠及周邊3個村庄所在區域進行了生態修復治理、更新利用、梳理整合,植入公共服務、體育文化、休閑娛樂等城市功能,建設了公園綠地與公共文化設施,全力打造集生態修復、市民休閑、文化傳承於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讓老舊建筑在延續場地記憶的同時重煥生機,形成綜合休閑片區。

  城市綠心公園始終秉持全齡友好運營理念,充分利用生態空間打造多樣活力場景。引入北京科技周、副中心馬拉鬆、綠色發展論壇、音樂會、歡樂水世界、冰雪嘉年華等一系列活動,營造出生態優良、功能多元、市民樂享的全新生活方式,構建起全齡友好的城市客廳。

  採訪組:綠心公園的規劃是怎樣融入“一心、一環、兩帶、兩區”的副中心綠色空間布局的?

  謝強: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位於大運河文化帶和創新發展軸的交匯處,地處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區域,規劃總面積達11.2平方公裡,佔副中心面積的7%,如同一個綠色心臟,為整個副中心的生態體系注入活力。

  綠心公園通過大規模的綠地建設和生態修復,與周邊生態系統相互呼應。豐富的植被能夠調節區域氣候、淨化空氣、涵養水源,與大運河文化帶沿線的生態系統共同維護區域的生態平衡,成為城市副中心生態網絡中不可或缺的生態節點,增強了整個生態環帶的生態服務功能。

  綠心公園的規劃充分考慮與城市其他功能的融合。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運動等多種活動空間,周邊居民可以便捷地進入公園享受綠色空間,同時公園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科普展覽等也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與城市副中心整體發展定位契合,從功能上融入了副中心的綠色空間布局體系。

  針對原東方化工廠的污染場地,綠心公園摒棄傳統高成本、高擾動的工程化污染修復方法,採用“生態阻隔、生態恢復、動態評估、應急響應”綠色可持續生態環境管控體系,通過運用環境監測、制度控制、數字模擬等技術,開展生態修復與風險管控。園區生態修復治理率和環境監測率均達到100%,既降低了修復成本,又實現了工業遺址污染場地的有效修復。

  綠心公園在建設初期就創新提出“生態保育核”的概念,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在保留原有6000多株大喬木的基礎上,新植與生態本底相契合的喬木及亞喬木114種、13萬株。通過營造不同類型的植物群落,模擬自然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留自然植被、進行植物播種,為不同生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豐富的植物種類吸引了各類昆虫,進而形成完整的食物鏈,促進了片區生物多樣性的提升。

通州區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裡林木茂密,鮮花盛放。(圖/蔣浩)

  採訪組:從種樹到“種生態”,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綠化工程對區域小氣候和市民健康產生了哪些具體影響?

  謝強: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規劃與建設堪稱一場生態奇跡,往昔生態基礎薄弱的化工集聚區成功蝶變為如今風景旖旎、令人陶醉的城市森林公園,助力城市副中心實現“生長在森林裡的城市”這一美好願景。

  公園在區域氣候調節方面成效顯著。公園空氣負氧離子年平均值高達3700個/立方厘米,宛如一座天然的“負氧離子工廠”,源源不斷地為周邊區域輸送清新空氣。

  同時,公園利用綠色能源系統,較傳統供能方式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1500噸,開園第一年園區產生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通過公園內喬木植被產生的碳匯量進行抵消,實現了碳中和,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為區域氣候降溫貢獻了力量。

  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也進一步優化了區域生態小氣候。目前,已有170多種野生動物在綠心公園安家落戶,其中不乏灰臉𫛭鷹、雀鷹、縱紋腹小鸮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眾多動植物棲息繁衍,讓公園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對改善生態、調節氣候發揮著積極作用。

  公園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成果斐然,2022年城市綠心區域雨水利用量達到約195萬立方米,園區非傳統水源利用率高達80%。此外,城市綠心公園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安置搬遷人口6600多人,創造就業崗位1600多個,成功將城市副中心7%以上的面積打造為大尺度生態空間,大幅增加城市公共空間,優化城市綠色空間結構。市民擁有了更多親近自然、休閑健身的好去處,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健康指數隨之攀升。

  “因地制宜地把綠化融入市民的生活,讓百姓走出家門就能‘轉角遇到綠’”

採訪對象: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書記、局長高大偉

  採訪組:自2013年開始,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多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你認為這對北京市乃至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傳遞了哪些重要信號?高大偉: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已連續13年同干部群眾一起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激勵著全體首都園林綠化人,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貢獻力量。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採訪組: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是怎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進國土綠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

  高大偉:北京市域面積為1.64萬平方公裡,承載著主要生產與生活的平原地區隻有6300平方公裡,可以說是“寸土寸金”。

  201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為了補齊生態建設短板,決定啟動平原造林工程,決心用5年時間在平原地區植樹100萬畝。每年20萬畝造林任務要在春季短短的40多天完成,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都從未有過的重大生態工程。

  轟轟烈烈的造林大會戰至今令人難忘:日均施工隊伍達8萬多人,各種工程機械上千台,近千名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數百名監理人員全程監理。工程區領導在植樹地塊現場辦公,有問題直接召集有關部門協調解決。

  2017年底,平原造林工程提前超額完成,廣袤的京華平原上117萬畝森林拔地而起,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由14.85%提高到27.81%,幾乎翻番。

  大片森林支撐起北京的綠色骨架,使城市生態空間進一步擴大,給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綠色福祉。可以說,平原造林工程為促進首都綠色增長、提升城市生態承載能力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水清岸綠景美。(圖/蔣浩)

  隨著北京的綠色越來越多,大家開始日益關注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森林綠地才能符合首都的“氣質”?2018年4月2日,在通州區張家灣鎮植樹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同參加植樹的干部群眾談起造林綠化和生態環保工作時強調,我們既要著力美化環境,又要讓人民群眾舒適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環境融為一體。

  首都園林綠化人錨定方向,奮楫再出發,全面啟動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過去,林立的樓宇是繁華都市的象征﹔如今,我們要讓新時代的大國首都回歸森林的懷抱。

  與過往的生態工程不同,為了給城市盡可能多地增加高水平的綠色,我們更加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聚焦北京新版城市總規提出的“構建多類型、多層次、多功能、成網絡的高質量綠色空間體系”,在新機場、世園會及重要交通干線等平原重點區域構建大尺度森林濕地公園﹔在生態涵養區,堅持不斷夯實綠色基底﹔在城市核心區,用“繡花”功夫構建了口袋公園、城市休閑公園和“城市森林”等多種類型公園綠地。

  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累計完成造林219萬畝,特別是平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由2011年的14.85%提高到2022年底的31.4%,實現平原森林資源總量翻一番。通過建成大尺度近自然森林為主和生態廊道連通的森林生態網絡,形成了互聯互通的森林生態系統,推動了“一屏三環五河九楔”的北京城市新總規綠色生態空間結構進一步落地實現。隨著24項“創森”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准,2024年1月北京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採訪組:2024年4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號召大家都行動起來,“積極參與植樹造林,人人爭當綠色使者、生態先鋒,為建設美麗中國增綠添彩”。北京是怎樣進一步激發廣大市民、企業、社會組織等參與義務植樹積極性的?北京將建設一個怎樣的具有首都特色的花園城市?

  高大偉:我們調動各方力量,構建全民參與機制,打開花園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倡議廣大黨員結合社區“雙報到”等工作,主動參與花園城市建設。積極探索投融資新模式,創新企業參與機制。凝聚社會發展共識,調動群團、社會組織及志願者的力量,鼓勵基層探索創新。將專業綠化與群眾綠化有機結合,通過首都市民花園節、園藝進社區等活動,引導居民參與小區、陽台綠化等身邊綠化活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營造花園城市人人參與的熱烈氛圍。

  花園城市建設不同於大家印象中單純的“植樹造林”,我們在擴大生態空間的同時,更加注重提升生態產品的品質。

  從生態功能上,不斷優化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康度,通過建設生態保育小區和城市近自然空間,為野生動物棲息留足空間,打造生物多樣性之都。

  從景觀效果上,結合北京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征,充分利用鄉土植物,通過科學綠化,打造春花、夏蔭、秋葉、冬枝的季相景觀。同時,推動立體綠化建設,利用建筑物的牆面、圍欄和屋頂,打造“屋頂花園”和“花牆”,構建城市亮麗的第五立面。

  從綠色惠民上,構建城鄉公園—自然公園和風景名勝區—休閑綠道等多層系統組成的公園游憩體系,通過打造“無界公園”和全齡友好公園,讓公園更加開放,功能更加完善,為市民帶來更高水平的綠色福祉。

  2024年4月,《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正式發布,通過統籌城市、平原與山區,構建“一屏五帶、兩軸三環、九楔十五片”的市域空間,實現生態格局的跨區域聯動。

  按照規劃,到2025年,首都森林總蓄積量將達到3450萬立方米、林地綠地年碳匯能力達到1000萬噸﹔到2035年,首都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5%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將超過17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5%以上。“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一美好願景將在京華大地成為現實。

通州區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一處景觀(圖/蔣浩)

  採訪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學綠化。近年來,北京在造林綠化中是怎樣平衡生態功能與景觀效果的?

  高大偉:為了實現從綠起來、美起來到“活起來”的跨越式發展,我們在城市中栽植了更多方便野生動物取食的食源植物,建設了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小微濕地和“本杰士堆”等生物多樣性設施,平原地區的大片森林匯成林海,連通了碎片化的“生態孤島”,打通鳥獸遷移通道,為野生動物打開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如今,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種類已達620種,其中黑鸛、褐馬雞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31種,維管束植物達2088種,北京已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並在2024年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上獲評“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近年來,北京城裡大大小小的公園綠地,好似雨后春筍,伴著鳥鳴與花香在市民家門口冒出來。目前,北京已有各類公園綠地1100個,其中超過95%免費對市民開放,提升了北京城的顏值和氣質,打通了首都綠色發展的“任督二脈”,構建了生態、生產和生活的良性循環。

  北京的公園不僅離市民越來越近,方便大家推窗賞景、出門進園,而且設計建設也力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讓大家在城市中就能感受大山深處特有的天然野趣。

  西城區紅蓮南路旁的常樂坊城市森林,有別於傳統的城市公園,在這裡沒有整齊劃一的成片樹林,也沒有復雜精美的亭台樓榭,楸樹、元寶楓、銀杏等300多棵北京鄉土喬木在6000平方米的綠地中錯落分布。林下,紫丁香、鬆果菊等蜜源植物“招蜂引蝶”。青草間,蟋蟀和不知名的小虫演奏著城市久違的自然之聲。走在園中,鶯聲婉轉,虫聲唧唧,時而躥上樹的鬆鼠讓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

  截至2024年底,這種以“原生態”為特色的城市森林公園,北京已經建了60處,其中不少成了網紅打卡地。

  北京的公園更加開放,通過科學拆除圍欄,全市2/3的公園與城市實現無界融通。同時也更加多元,補齊各類設施,實現全齡友好。未來,我們還將把公園打造成“綠色活力中心”,統籌城市各類休閑游憩資源,激活綠色空間邊界,實現公園與城市在空間和功能上的融合互動。

  採訪組:北京在園林綠化方面的目標是什麼?

  高大偉:我們因地制宜地把綠化融入市民的生活,讓百姓走出家門就能“轉角遇到綠”,打造“走心”的園林綠化,書寫“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實踐答卷。北京的公園,用生態之美成就心靈之美,並一點一滴匯聚成首都市民的生活之美。肩負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使命,以率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目標,首都園林綠化事業正從夯實生態基底向提供優質生態產品轉變,需要我們持續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用更多的森林綠地服務市民生活。為推動森林城市的持續發展,打造“森林環抱的花園城市”,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每年同干部群眾一起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為北京的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不竭動力。站在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新的歷史起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經成為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刻度。我們將以建設森林環繞的花園城市為目標,以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不斷擴展首都的綠色版圖,讓首都市民在美麗家園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原標題 | 《“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首都干部群眾訪談錄》

  原文刊發於2025年第9期雜志

  記者 | 劉毅 潘俊強 劉燁燁 鄭智維 朱浩銓 李楊詩宇

  視頻 | 朱浩銓 李楊詩宇 賈冰(實習生)

  編輯 | 姜玉函

  責編 | 李雪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責編:牛鏞、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