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三組故事,看民營企業創新創造活力

——民營經濟代表人士專題研討班見聞

本報記者 李昌禹 楊 昊
2025年04月21日05: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由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共同舉辦的民營經濟代表人士專題研討班近日在京舉辦,來自各地的80余名民營經濟代表人士參加。

  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讓廣大民營企業家備受鼓舞。研討班上,民營企業家談的最多的,是創新、信心和責任。互動交流中,企業家們講述的一個個鮮活故事,展現出民營經濟充滿創新創造活力。

  老企業與新科技

  ——關於創新的故事

  創新,是研討班上民營企業家頻頻提到的一個關鍵詞。

  浙江新鳳鳴集團是一家深耕化纖領域的傳統企業,如何通過新科技、新技術促進轉型升級,實現產業新舊融合?

  “有人覺得化纖行業是夕陽產業,但我不這麼看。”新鳳鳴集團董事長庄耀中說,化纖是關乎日常生活的基礎性產業,通過不斷創新,也能夠挖出新的“金礦”。

  “當前,如何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和傳統企業的制造場景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庄耀中說。

  如今,新鳳鳴集團的工廠裡,數百台工業機器人正大顯身手,打開手機上的管理平台,當天量本利、產供銷等數據信息一目了然。庄耀中說:“機器人通過頭頂的8K高清攝像頭,利用5G高速率低延時的傳輸,讓我們綜合工作效率提高20%以上。”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熊偉也在思考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今年以來,DeepSeek的創新故事給大家上了生動一課,這些創新主要來自民營企業、來自年輕人。我們雖然是一家生產中藥膏藥的傳統企業,但也不能‘吃老本’。”

  熊偉說,當前醫藥行業處在結構調整階段,這讓企業迎來了轉型升級契機。如今,企業正加大投入研發創新藥,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突破技術瓶頸,加快培育中醫藥新質生產力。

  “高質量發展大浪淘沙,唯有創新才能穿越周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熊偉說,作為一名80后民營企業負責人,將以創新為動力,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讓中醫藥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在新時代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

  化纖和中醫藥領域的兩個企業不謀而合尋求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布局,都把創新作為市場競爭中的關鍵。

  研討班上,民營企業家們普遍認為,創新是民營經濟突破瓶頸、邁向高端的重要動力。面對轉型的壓力,想要突破,唯有不斷創新。

  眼睛向內與眼睛向外

  ——關於信心的故事

  當下,民營企業的信心在哪裡?

  “既要眼睛向內,也要眼睛向外。向內看,全國統一大市場消費潛力巨大﹔向外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化市場的積極參與者,世界也對中國充滿期待。”華住集團總裁劉欣欣說,企業勇於出海,背后是中國經濟的支撐。

  劉欣欣注意到,近年來我國縣域經濟的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以往隻出現在大城市的連鎖咖啡店、餐飲店等,在縣域城市已經屢見不鮮。”

  劉欣欣說,當前縣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對於連鎖酒店企業來說,這展示了一個巨大的商機,也是企業發展信心所在。

  前不久,有兩件事,讓江蘇蘇州清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裕弟心裡暖暖的。

  一是今年2月,蘇州市舉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專場活動,頒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活動第二天,蘇州市有關部門領導便登門走訪,為企業精准匹配最新優惠政策,提供定點專項扶持。

  二是今年另外設在浙江的企業與當地政府達成協議,項目享受政策扶持。不久前,公司財務來電表示資金已經到位,政府反饋“科創企業排在最前面”。

  “兩件事實際上是一碼事,說明政府支持科創的力度實實在在加大了。”高裕弟吃了定心丸,“我對未來科創型企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信心,也源於企業對核心競爭力的堅守。互動交流中,記者發現,不少企業在產業鏈中實現了“不可替代”。

  “步調一致、行動一致,在全國一盤棋中謀劃、在自己的賽道上深耕。”高裕弟說,“充分發揮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和產業鏈本土化優勢,展望未來的新賽道,我們信心滿滿。”

  富而思源與富而思進

  ——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的故事

  “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要滿懷創業和報國激情,不斷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國情懷,富而思源、富而思進,弘揚企業家精神,專心致志做強做優做大企業,堅定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中國式現代化的促進者。”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研討班上被頻頻提及。

  新時代的民營企業家,如何弘揚企業家精神,履行好社會責任,做到義利並舉,富而思源、富而思進?

  “之所以叫‘光彩’,就是因為我們認為做民營企業是光彩的,民營企業家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與扶貧事業更是光彩的。”研討班第一天,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就分享了自己參與光彩事業的故事。

  1994年,劉永好聯合9位民營企業家發起光彩事業,帶動廣大民營企業為鄉村發展作貢獻。沒想到一做就是30多年。

  劉永好講了一個故事: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山多溫差大,適宜種植花椒,於是光彩事業就幫助當地種花椒樹。但花椒種多了,銷售又成了問題,於是公司就組織開展花椒深加工,帶動當地的農民創業,做成燒椒醬、火鍋底料等,深受年輕人喜愛,一個單品就銷售了上億份。

  “我們企業誕生在鄉村,發展在鄉村。正是依靠鄉村,我們發展成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更有責任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劉永好說,“胸懷報國志,一心謀發展,推動共同富裕與社會進步,是民營企業的責任所在。”

  “我們要富而思源、富而思進,心懷感恩,發展不忘老百姓,牢記促進共同富裕。”遼寧禾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金戈說,近年來,企業積極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通過推動產業進鄉村、農戶進企業,讓更多農民共享發展成果。2023年,公司通過600個農場帶動了9600名農民就業。

  “當下,民營企業家更要弘揚企業家精神,承擔起社會責任。”金戈說,“市場有冷有暖,我們必須提升自身效能,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

  記者在研討班上觀察到的幾個側面,恰似當下民營經濟發展的縮影。從科技創新到轉型升級,從產業報國到共同富裕,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勇擔重任,勇立潮頭,創新創造,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1日 01 版)

(責編:牛鏞、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