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忠誠印寸心 浩然充兩間

——紀念蔡和森同志誕辰130周年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2025年03月30日05: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25年3月30日,是蔡和森同志誕辰130周年紀念日。蔡和森同志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他對黨無限忠誠,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不懈奮斗、艱辛探索,犧牲時年僅36歲。蔡和森同志短暫而光輝的一生,深刻踐行了“忠誠印寸心,浩然充兩間”的錚錚誓言,他的革命業績、崇高精神和偉大風范,永載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史冊。

  一、立志匡時救民,探求革命真理,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在建黨理論方面作出卓著貢獻

  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同志出生於上海,1899年隨母親回到家鄉湖南。那時,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正陷於內憂外患的深重苦難之中。蔡和森同志青少年時代就以改造中國為己任,決心將萬惡的舊社會“搗之碎之”,“燒之熔之”。為拯救民族危難,他積極探求革命真理。

  1913年,蔡和森同志進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后與毛澤東同志結為摯友。在五四運動以前,“在湖南一般先進的青年中就盛稱毛蔡之名,而奉之為表率”。他們的老師楊昌濟曾稱贊:“二子海內人才,前程遠大”,“救國必先重二子”。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等同志在長沙蔡和森家中發起成立新民學會。學會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是當時致力於研究新思潮、探索救國救民道路,具有相當社會影響的進步團體。

  1919年,北京爆發五四愛國運動,在北京籌備旅法勤工儉學的蔡和森同志組織在京的湖南學生,投入了這場反帝反封建運動。1920年初,蔡和森同志遠渡重洋赴法國勤工儉學,並成為留法學生中的一名佼佼者。在法國,他大開眼界,感受著思想潮流的沖蕩,“日惟手字典一冊”,“以蠻看報章雜志為事”,探求“改造中國與世界”的良方。經過反復比較、推求,“對各種主義綜合審締”,蔡和森同志認識到“社會主義真為改造現世界對症之方”。他搜集了大量關於馬克思主義和各國革命運動的書籍,先后翻譯出《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及宣傳十月革命和各國工人運動的資料。對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刻苦研讀,進一步堅定了蔡和森同志的政治信仰。

  1920年7月,一批勤工儉學學生在蒙達尼公學集會,商討“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方法。會上,蔡和森同志將自己“硬譯”的《共產黨宣言》用紙抄成一張張的小字報,貼在教室的牆壁、書櫃上,向大家講解,並與無政府主義、改良主義展開辯論。蔡和森同志翻譯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在留法學生中廣為流傳,對他們中的許多人拋棄無政府主義、改良主義,接受馬克思主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很多留法學生公認蔡和森同志是他們的“先驅者”和“引路人”。

  旅法勤工儉學期間,蔡和森同志寫信給陳獨秀和毛澤東同志,探討中國革命的理論、策略,以及組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問題。他系統闡明了有關建黨的理論、方針和組織原則,強調:中國共產黨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和“神經中樞”。這個黨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決反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必須採取階級戰爭的方法,發動人民大眾起來革命,推翻反動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必須密切聯系群眾,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者﹔必須是高度集中的組織,有鐵的紀律,是一個團結的黨。蔡和森同志這些具有遠見卓識的建黨思想,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對國內早期共產主義者的建黨活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被毛澤東同志贊譽為“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

  1921年,蔡和森同志參與組織了旅法勤工儉學學生爭取“生存權、求學權”的請願運動和反對中法借款、反對裡昂中法大學拒收勤工儉學學生等正義斗爭。他“頭腦清醒冷靜、很有主見,態度很堅決,已是一個起領導作用的人物”。蔡和森同志還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同志一起籌組旅歐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為“法國支部的創始人”之一。他雖未參加黨的一大,但對於黨的創建,在思想上、組織上尤其是在建黨理論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投身革命洪流,始終站在斗爭的最前沿,是革命運動的堅強領導者和忠誠實踐者

  1921年10月,蔡和森同志因領導旅法勤工儉學學生入學斗爭,被法國政府強行遣送回國。年底,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留在中央工作。

  蔡和森同志長期從事黨的理論宣傳工作。1922年5月,他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並擔任宣傳部主任、團中央機關報《先驅》編輯。他在《先驅》撰寫多篇文章,介紹歐洲共產主義運動的情況,抨擊中國黑暗的“封建的武人政治”,號召“無產階級起來奪取政權”。

  1922年7月,蔡和森同志參加黨的二大,參與起草大會宣言,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會后,根據中央決定,他籌備創辦了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蔡和森同志既是《向導》主編也是主要撰稿人,他長於論辯,精於寫作,善於把革命理論運用於具體實踐,善於結合實際進行理論概括和理論創新,留下了許多閃爍著思想光芒和時代印記的不朽篇章。“和森同志的名字是與《向導》不可分離的”,“《向導》的功績,正是和森同志在中國革命中表現的極大的功績”。在蔡和森同志的主持下,《向導》的發行量從3000份擴大到數萬份,在全國革命中取得“輿論的指導地位”,成為黑沉沉中國的“一線曙光”,四萬萬同胞思想心靈上的“向導”。有讀者致信《向導》:“我每讀貴報,即滾滾地沸騰著革命的熱血,紅紅的燃燒著愛民眾的真心,我並認定貴報是中華民族底福音!”

  1922年黨的西湖會議和1923年黨的三大,著重討論了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的問題。蔡和森同志參加了這兩次會議。在黨的三大上,他強調在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中應保持黨在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局成員。蔡和森同志撰寫文章,對國民黨提出許多中肯的批評和建議,揭露國民黨右派的反動性和中派的動搖性,提醒共產黨人要保持革命的警惕性,還對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蔡和森同志常說:有理論就必須有行動,在革命斗爭中更能學到馬列主義真理。他積極投身大革命洪流。1924年3月,蔡和森同志擔任中共北京區委委員兼秘書,協助委員長李大釗同志加強對北方地區工農民眾運動的領導,促使北方國共合作和革命運動迅速發展,黨的組織不斷擴大。1925年1月,蔡和森同志參加黨的四大,再次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局成員。五卅慘案發生后,中共中央決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等同志組成行動委員會,領導、組織全上海民眾開展罷工、罷市、罷課,抗議帝國主義者屠殺中國人民。蔡和森同志正確估計客觀形勢與主觀力量,建議在上海成立工商學聯合會,提出“把工人的經濟斗爭轉變到民族斗爭”“爭取一切反帝力量的援助”“使工人加入總的反帝戰線而成為這一戰線的中堅”等一系列重要的策略主張,充分展現了他領導群眾斗爭的卓越才能。他還以《向導》為陣地,揭露帝國主義的罪惡行徑,報道上海工人運動的真實情況,宣傳黨的反帝愛國主張,為五卅運動的狂飆突進作出重要歷史貢獻。1925年冬,蔡和森同志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執委會第六次擴大會議,會后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

  在革命實踐中,蔡和森同志注意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是黨史研究的重要開創者。他在莫斯科作關於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報告,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深刻揭示了研究中共黨史的重要意義,指出隻有“明白我黨的歷史”,才能“知道中國革命及我黨要如何發展及其發展的道路如何”。

  1927年3月,在大革命的危急關頭,蔡和森同志回到祖國。他參加了黨的五大,在黨的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夕,面對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集團的聯合,蔡和森同志極力主張擴大工農武裝,強調“根本問題在武裝農民起來”,“充分使農民得到武裝,革命基礎方不致動搖。”馬日事變后,蔡和森同志鮮明提出“以暴動對付暴動”的策略。7月,他“寫七次信於中央常委”,提議中央“重新號召土地革命”,決定新的方針。但是,由於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在黨的領導機關中佔了統治地位,蔡和森同志的正確主張沒有被採納。

  三、在白色恐怖中總結經驗教訓,探索革命新道路,為革命事業的復興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革命失敗后,全國陷入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中。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上,蔡和森同志嚴厲批評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力薦毛澤東同志進入中央政治局。會后,中共中央決定設立北方局,派蔡和森等同志到北方傳達會議精神,整頓順直、山東、山西、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等地的黨組織。蔡和森同志為北方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

  1928年6月至7月,蔡和森同志在莫斯科參加黨的六大,對有關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存在嚴重爭論的根本問題,闡述了重要意見。他明確反對關於中國革命形勢是革命潮流一直高漲的分析,認同現在革命形勢“既非高潮亦非低潮,而是兩高潮之間的中間形勢”,“擺在大會前的危險主要的是盲動主義”。他認識到中國革命的不平衡性,提出“如果忽視了這一點,的確可以使我們走到極左或回復到極右的道路上去”。他對土地革命初期的農民運動進行分析,認為農民運動的主要方式是游擊斗爭,農民游擊斗爭的前途是“建立紅軍”,並且有“得到割據局面”的可能性。蔡和森同志的這些認識和思考,對於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對於中國革命的復興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在黨的六屆一中全會上,蔡和森同志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黨的六大后,蔡和森同志撰寫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及其前途》等一系列文章,宣傳大會精神,指明中國革命性質和發展方向。他明確指出:中國革命的性質仍是“資產階級民權革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這個革命的領導者不是資產階級,而是無產階級。中國革命有社會主義前途,隻有大力發展工農力量,堅持和發展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鞏固在民眾政權中的地位,才能保証革命的勝利發展。蔡和森同志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問題的理論探索,當時在全黨是極富先見的,對我們黨革命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六大后,蔡和森同志曾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回國后,他主動申請到中央蘇區工作,表示自己沒有組織過農民運動和武裝斗爭,希望有機會去學習鍛煉。1931年5月,蔡和森同志擔任中共兩廣省委書記。6月,在香港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受到敵人的殘酷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頑強斗爭,一直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8月,蔡和森同志在廣州英勇就義。

  四、“中國人民永遠記著他”

  蔡和森同志的一生,是為黨的事業鞠躬盡瘁的一生,是為宣傳和捍衛真理而英勇奮斗的一生。毛澤東同志稱贊他: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鄧小平同志曾說:“蔡和森同志是我黨早期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他對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人民永遠記著他。”今天,距離蔡和森同志犧牲已經94年了,但他的革命業績和精神風范,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我們紀念蔡和森同志,就要學習他堅守理想、永葆初心的革命情懷。蔡和森同志是一個“極端馬克思派”,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排斥批評,不留余地”。為了宣傳革命真理,他經常通宵達旦地寫作,有時哮喘發作,“氣喘得象鳴笛一樣,也不肯把工作放下”。他給在白色恐怖中出生的女兒起名蔡轉,就是冀望孩子們“把這個黑暗的苦難的中國,轉變成一個光明的幸福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理想高於天。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學習蔡和森同志,就要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保持對理想信念的激情和執著。

  我們紀念蔡和森同志,就要學習他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開拓精神。辛亥革命后,蔡和森同志在學校裡第一個剪掉辮子。他動員母親葛健豪和妹妹蔡暢同志,舉家赴法國勤工儉學,開一時風氣之先。早在1920年9月,他就向毛澤東同志建議“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他完成了中共黨史研究的第一部著作《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提綱)》和第一部專門史《黨的機會主義史》。大革命失敗后,他又不懈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勇於創新者進,善於創造者勝。”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學習蔡和森同志,就要敢為人先、敢於突破,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努力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

  我們紀念蔡和森同志,就要學習他甘於奉獻、不怕犧牲的可貴品質。蔡和森同志始終以黨的事業大局為重,在革命遇到挫折、個人受到錯誤處分甚至被撤銷領導職務時,沒有任何怨言,依然赤膽忠誠,忘我工作。他曾說:“為革命而戰死而餓死,死得榮譽。”蔡和森同志被任命為中共兩廣省委書記時,當地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已無可靠立足點,有人勸他暫時不要去,他回答說:干革命,哪裡需要就去哪裡,不能隻考慮個人的安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引導干部職工正確認識苦和樂、得和失的關系”,“養成‘計利當計天下利’的胸襟”。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學習蔡和森同志,就要牢固樹立奉獻精神,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始終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

  我們紀念蔡和森同志,就要學習他錘煉黨性、嚴肅黨紀的政治本色。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蔡和森同志就認識到:“黨的紀律為鐵的紀律,必如此才能養成少數極覺悟極有組織的份子,適應戰爭時代及擔負偌大的改造事業。”大革命失敗后,針對一些地方黨組織出現的消極渙散等問題,蔡和森同志重申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提出要將黨改造成為“鐵的組織鐵的紀律,真正成為無產階級的民主集中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我們的力量所在。”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學習蔡和森同志,就要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定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確保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前進。

  蔡和森同志立志要推翻的舊中國,已經被人民革命的洪流所滌蕩﹔他熱烈呼喚的新中國,已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現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滿懷信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美好理想正在一步步實現。我們要繼承蔡和森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同心同德、銳意進取,腳踏實地、攻堅克難,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努力奮斗。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30日 05 版)

(責編:牛鏞、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