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從雲南之行,感悟總書記對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思量

每一次到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的聚焦點裡既有共性關切,也有根據各地情況的因勢利導。
當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大潮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各地共同的課題。這次雲南考察,總書記著眼當地實際,明確要求“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可感可及”。
背靠14億多人口的國內大市場、連接25億人口的南亞東南亞國際大市場,雲南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區位優勢,有廣闊空間。如何實現從地理樞紐到經濟樞紐的跨越?答案就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擘畫部署中。
2015年那次考察,總書記聽取雲南加強互聯互通、建設面向西南開放大通道情況介紹,諄諄叮囑雲南“在深化改革開放上下功夫”。
2020年1月,總書記在春節前夕來到雲南,強調“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加快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建設步伐”。
2021年12月,總書記同老撾領導人共同出席中老鐵路通車儀式。這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北起點正是雲南昆明。
大通道帶動大物流,大物流帶動大貿易,大貿易帶動大產業,大產業帶動大發展,“黃金線路”中老鐵路的賦能效應就是例証。開通運營以來,中老鐵路跨境貨物列車每日開行數量由2列增加到18列,跨境運輸商品種類拓展到3000余種,曾經遙不可及的“國際生意”已變成家門口的“富民產業”,生動詮釋了總書記所說的“可感可及”。
當前,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明確部署,雲南如何落到實處?總書記既講目標定位,強調“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也講實現路徑,指明“要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強交通物流、能源、數字信息等大通道建設”。字裡行間是因地制宜的方法論。總書記講得懇切,“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家家都要抓,同時東部和西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沿海地區和內地條件各有不同,要從實際出發來抓”。
曾經有一段時間,國際上一些人說起中國開放,首先想到的是東部沿海地區。這些年,隨著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推進,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加快形成,越來越多開放高地正在涌現。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為何中國開放決心從未動搖?根源處是對歷史經驗和世界大勢的深刻洞察——
看歷史,從古絲綢之路的盛象到近代被迫開埠的屈辱,中華民族沉澱了“開放則興、封閉則衰”的深刻領悟。前些年,當國際上一些人產生“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否意味著舍棄開放”的疑問時,總書記態度鮮明:“‘雙循環’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們敞開大門,誰來與我們合作都歡迎。”
看世界,保護主義陰雲在聚攏,關稅“訛詐”愈演愈烈。面對形形色色的遏制打壓,不變的是“做好自己的事”的清醒與定力。堅定不移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正是“做好自己的事”的題中之義。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媒體紛紛解讀中國外貿的一個新特點:“‘西方不亮東方亮,北方不亮南方亮’,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更體現了我們中國外貿的強大韌性。”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增強的是中國經濟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每一個國家都須在發展戰略上作出抉擇。越是風雲變幻,越要敞開胸懷﹔越是逆流涌動,越要勇立潮頭。面向未來,矢志復興,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策劃:杜尚澤 馬小寧
撰文:胡澤曦
海報:田興洲
編輯:王洲 朱笑熺
校檢:朱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