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農業增效益 農村增活力 農民增收入(政策解讀·中央一號文件)

解讀人: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 採訪人:本報記者
2025年02月24日05: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國家統計局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朝著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邁進。”

  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十三個中央一號文件,對2025年及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

  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在糧食年產量首超1.4萬億斤的新起點上,如何保障糧食安全?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如何提升鄉村規劃建設水平、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如何促進“人、地、錢”等要素加速向鄉村聚集?圍繞熱點問題,本報記者約請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進行解讀。

  ——編  者


  穩產保供  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

  本報記者  朱  雋  郁靜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應對更加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滿足國內居民食物消費升級需要,要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進行了多方面重點部署。

  瞄准關鍵生產要素,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超過1.4萬億斤,邁上歷史性新台階。食用植物油自給率進一步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持續增加。

  在較高基數上繼續實現穩產豐產,要把重心放到單產提升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加力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堅持多油並舉,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推動棉糖膠等穩產提質。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方面,重點要做好生豬產能監測和調控,持續推進肉牛、奶牛產業紓困,提升飼草生產能力。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

  要持續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嚴格耕地總量管控和“以補定佔”,將各類耕地佔用納入佔補平衡統一管理,確保省域內年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制定基本農作物目錄,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分類有序做好耕地“非糧化”整改,要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實際、作物生長周期等,設置必要的過渡期。保護耕地還要注重提質,高質量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穩步推進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分類推進撂荒地復墾利用。

  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瞄准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支持發展智慧農業。

  當前種糧收益低已經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如何調動種糧抓糧積極性,文件也進行了部署。要穩定市場供需,綜合施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政策,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推動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要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逐步擴大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實施范圍。

  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積極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防災減災、節約減損就是增產增效,文件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措施。

  “防”,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預報,建設現代化防洪減災體系,全面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等。

  “治”,加強平原澇區治理,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溝渠整治,加快修復災毀農田及灌排設施,做好農作物病虫害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

  “節”,扎實推進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大力提倡健康飲食,加強公共食堂、餐飲機構等用油指導,推廣減油減鹽減糖和全谷物等膳食,推動糧食機收減損、適度加工和科學儲存。

  除了節流也要開源。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要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加強蔬菜應急保供基地建設,實施大中城市周邊現代設施農業更新工程,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支持發展深遠海養殖,發展森林食品,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培育發展生物農業,開拓新型食品資源。

  

  慎終如始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本報記者  顧仲陽  李曉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要慎終如始扛穩責任,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有序過渡,長久、永久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強化幫扶措施實效性針對性。

  這個底線如何守牢,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進行了具體部署。首先,要提升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效能。客觀上,總會有個別群眾因病、因災等意外因素導致出現返貧致貧風險,關鍵是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避免風險累積成患。進一步優化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機制,加強工作統籌和信息共享,提升監測效率,防止多頭篩查、重復算賬加重基層負擔。強化幫扶措施實效性針對性,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這些年,各地上馬了很多幫扶產業,但發展質量參差不齊,要按照“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的原則,分類推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把幫扶產業發展成持續帶動增收的富民產業。要持續強化就業幫扶,扎實推進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增強幫扶車間就業吸納能力,確保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和收入保持穩定。

  要聚焦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易地搬遷安置區等重點區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在改善發展條件,增強“造血”能力。要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區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加大產業和就業幫扶力度,確保搬遷群眾能融入、逐步能致富。用好各類傾斜支持政策,實施一批補短板項目,加快脫貧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基礎設施改善。落實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一攬子支持政策,深入開展科技、醫療、教育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

  及早謀劃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

  過渡期結束后,幫扶政策走向如何,社會各界都很關注。中央一號文件進行了回應。過渡期后接續幫扶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的方向已經明確,但具體幫扶方式方法需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加以調整完善。黨中央已經部署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總體評估,在評估基礎上調整完善現有幫扶政策,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更加注重激發內生動力。統籌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貧致貧對象的識別認定,強化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的開發式幫扶,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支持欠發達地區振興發展,通過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等機制給予差異化支持。

  脫貧攻堅以來,國家投入形成了較大規模資產。如何健全長效管理機制,管好用好這些資產,文件進行了針對性部署。要持續加強幫扶項目資產規范管理,在全面清查、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抓緊建立統一的資產登記管理台賬,制定幫扶項目資產管理辦法,明確誰來管、管什麼、怎麼管。通過健全資產形成、確權移交、管護運營、收益分配等全程監管制度,確保經營性資產保值增效、公益性資產持續發揮作用。

  

  因地制宜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本報記者  常  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任務。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三個提升”作出系統部署。

  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農業農村工作,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讓農民富裕富足、讓鄉村宜居宜業。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基於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發揮好鄉村在生態、文化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大力開發農業農村新功能新價值。緊緊圍繞市場需求選擇產業發展項目,實現錯位發展、各展其長,不能盲目決策、一哄而上,避免同質化過度競爭。

  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現代設施農業經營、農產品加工和流通、農業科技創新等領域,引導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等緊密聯合與合作,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挂鉤機制。規范和引導農業農村領域社會投資,健全風險防范機制,設立必要的“防火牆”,防止跑馬圈地、把農民擠出去,侵害農村集體產權、侵犯農民利益。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搞好家庭經營仍是農民增收的重頭戲,要大力挖掘產業經營增收潛力。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第一支柱,要多措並舉穩定務工收入。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支持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增收。

  堅持城鄉統籌推進鄉村建設,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民生關切,把縣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對城鄉規劃布局、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作出部署,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布局。順應人口變化趨勢,對縣域內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等進行統一規劃。分類有序推進村庄規劃編制,合理確定村庄建設重點和優先序,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建設模式。

  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聚焦廣大農民的急難愁盼,緊扣農民特別是“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的實際需要,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打造良好生態環境。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注重“房前屋后”,緊盯“田邊道旁”。統籌推進農村生態保護,持續做好“三北”工程建設、長江十年禁漁等工作,穩步提升農村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讓鄉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轉型,農村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農民利益訴求逐漸多元。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能力。推動資源、管理、服務下沉,打造一支高素質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持續深化整治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健全長效機制,把基層的“痛點”作為整治的“靶點”,全面建立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持續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進一步精簡優化涉農考核。

  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持續整治高額彩禮、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

  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完善社會矛盾糾紛預防調處化解機制,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氛圍。多措並舉織密農村公共安全防護網。完善農村法治服務,增強農民法治觀念,引導群眾依法辦事。

  

  改革破題  強化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

  本報記者  王  浩  鄧劍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激活鄉村振興內生活力”。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持續發力,旨在進一步破解鄉村振興“人、地、錢”等瓶頸制約,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聚焦“地”,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是農民安身立命的生產生活資料,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目的就是通過深化改革促進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財產權益。

  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是中央部署的一項重大任務,事關廣大農民切身利益和農村和諧穩定。

  試點如何推進?堅持“大穩定、小調整”,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原則。要通過細致工作,確保延包政策扎扎實實落地,不能推倒重來、打亂重分,也不能借機違法調整或收回農戶承包地,確保絕大多數農戶承包地總體順延、保持穩定。

  釋放土地資源潛力,讓改革紅利惠及農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管好用好農村資源資產”。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探索盤活利用農民住房的多種形式,要注意的是嚴禁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和宅基地。要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

  聚焦“錢”,拓寬鄉村振興投融資渠道。

  激發鄉村振興活力,需要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統籌資金辦好農業農村領域大事要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針對“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作出部署。

  要發揮財政投入主導引領作用。落實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優先保障農業農村領域一般公共預算投入”,要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加強存量資金優化,提高資金使用績效。

  引金融活水潤澤沃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實打實的舉措,接下來要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准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創新產品和服務。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有效解決定損難、賠付難等問題。

  聚焦“人”,強化鄉村人力資本開發。

  當前,鄉村人才現狀與鄉村全面振興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一頭看“鄉”。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一方面,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強涉農學科專業人才培養,補充和優化鄉村人才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大力培養鄉村本土人才。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挖掘更多“老把式”“土專家”。

  一頭看“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全國公開統一的戶籍管理政務服務平台,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確保進城農民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社保等方面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總之,推動“人、地、錢”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不僅能有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還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要保持歷史耐心,堅持實事求是,強化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不斷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4日 02 版)

(責編:牛鏞、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