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要與增效相結合”
2025年02月21日16:35 | 來源:學習小組

要持續為基層減負,讓基層干部能夠用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服務群眾。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2024年11月5日)
基層減負是一道“加減題”,減的是無謂事務,加的是工作質效。20世紀90年代初,在福州工作的習近平就明確提出減負要與增效相結合。
當時,外商要想在福州投資辦廠,流程手續很繁瑣,今天找這裡蓋章,明天去那裡辦証,一個部門接一個部門地跑,往往是人已精疲力竭,事還沒辦完、沒辦好。
一次福州市委常委會上,分管外經貿的副市長把一張1米多長、蓋了130多個公章的宣紙直接帶到了會場。辦事效率低下、機制流程冗長,這給了習近平很大觸動。
1991年12月,習近平與同事討論福州市戰略規劃設想。(圖源:《習近平在福州》)
怎樣既給基層“減負”又讓服務“增效”?習近平倡導採取“一棟樓”辦公,相關行政部門在樓裡開設服務窗口,各種手續足不出樓就能全部辦妥。這一做法開創了全國行政審批改革的先河。
在提高辦事效率的同時,習近平十分重視公務人員勞動的制度化、規范化。他打過比方:你想提高一個地區的治安水平,解決的方法不能是讓警察每天加班不休息,今天通宵加班了,明天是不是就要休息一天?否則身體受不了,第二天的工作也做不好。
后來,習近平到上海任職,要求提高工作效能。有些需報送的請示事項,一般是先辦文,領導同意后,再起草、審核請示件報批。這樣一來,一個事項要報批兩次,浪費時間。習近平提出能否精簡程序、提高效率,這同樣是從“減”字上著手。
基層減負,“減”就是“加”。減負減得怎麼樣,要看負擔是不是真輕了,更看工作實績有沒有提升。其實,基層干部呼吁減負,不是怕付出、怕勞累,而是希望忙得有價值、干得有意義。
文/鐘祺、靜玄
編輯/海聲
封面設計/子棋
資料來源/《習近平在福州》《習近平在上海》等
(責編:岳弘彬、牛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打開客戶端體驗更多服務
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