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無証明城市”讓政務服務更暖心
【新聞隨筆】
“我換駕駛証,身份証忘帶了怎麼辦?”“沒關系,在這邊刷臉就能辦理。”在安徽馬鞍山政務服務中心二樓公安業務窗口,不到20分鐘,邰女士便成功辦完了所有業務。安徽“無証明城市”建設生動展現了政府治理數字化、智慧化的新風貌以及通過改革提高辦事效能、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堅定決心。這不僅是安徽一地的探索,更是全國民生領域改革成就的縮影。
新時代新征程上,民生始終是衡量發展成效的標尺,也是深化改革的方向。“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深厚情誼。
那些曾讓群眾煩心、企業煩惱的煩瑣証明、循環証明,如今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安徽“無証明城市”的建設,以其創新理念和務實舉措,為人們展現了便捷、高效、智慧的政務服務新圖景。從“群眾跑”到“數據跑”,從“減証便民”到“無証利民”,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更是政府服務理念的轉變,詮釋了以深化改革更好造福人民的發展邏輯。
服務的革新,背后是政府部門對數據共享的深度挖掘和對服務流程的精心優化。類似的案例發生在安徽銅陵,通過整合窗口,培養“全科警長”,當地實現了“一窗辦多事”,極大地提高了辦事效率,減少了群眾等待時間。這些創新舉措,不僅讓群眾少跑了腿,更讓政務服務多了不少溫情。
安徽的“無証明城市”建設,只是全國民生領域改革的一個縮影。在全國,類似的創新實踐層出不窮。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早已深入人心,群眾和企業的辦事便捷程度大幅提升﹔在江蘇,“不見面審批”成為常態,許多政務服務事項都可實現在線辦理,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在廣東,政務服務一體化平台讓群眾辦事更加方便快捷。
這些改革的背后,是政府部門的自我革命與主動擔當。打破傳統辦事模式,需要勇氣,也需要決心。但再難的事,隻要對人民有利,我們就要義無反顧,努力將其變為現實。值得一提的是,在推進民生領域改革的過程中,各地還結合自身實際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比如,在一些農村地區,由於網絡覆蓋不全、部分群眾對數字化服務接受度不高,政府部門採取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既保留了傳統的辦事窗口,又推出了線上服務平台,讓群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辦事方式。這樣的人性化設計,充分體現了政府對群眾需求的關注和尊重。
當然,民生領域的改革永遠沒有完成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群眾需求的不斷變化,政府部門需要不斷調整優化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同時,也需要加強對改革成果的評估和監督,確保改革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張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