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典學大會:面向未來的古典學倡議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記者馬知遙、楊淑君、王宇軒)作為研究古代文明經典的學科,古典學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僅有助於理解古代文明,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理解自身的歷史視角,更是促進不同文明間交流與互鑒的重要紐帶。
認清文明源頭、增進相互理解、把握當代與未來……在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上,與會中外嘉賓圍繞古典學內涵及其與國家發展、現代世界的關系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從古典文明中汲取智慧。
11月7日,中外嘉賓在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開幕式現場聽會。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論壇研討 文明互鑒
“正如古代文明曾經跨越千山萬水相互影響一樣,我們的學術研究也必須受到其他文明學術研究的啟發,隻有這樣我們的學術研究才能具有國際化視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亞洲研究教授、美國東方學會主席柯馬丁提到,“中國在全球古典史研究領域可以貢獻很多的智慧,要讓中國浩瀚的古代文化走向世界,需要新的跨學科和比較研究平台。”
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教育部、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希臘文化部、希臘雅典科學院共同主辦。邀請世界各國及相關國際組織代表、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等,圍繞古典文明相關議題深入研討對話。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含186位外方學者在內的485位專家學者參加大會。
“我們要討論的是古典傳統對於當今社會的影響和塑造,而中國作為擁有最輝煌古典傳統的國家之一,恰好可以給我們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希臘雅典科學院代表團團長西奧多羅斯·帕潘赫利斯如是說。
“中西方的古典學都不僅僅是惟古之學,還是惟今之學,共同承擔著連接古今、融匯古今之變的歷史重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古典學研究分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小楓認為,西方古典學的形成史以及晚近中國古典學的興起,體現了古典學在國家發展和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本屆大會主題為“古典文明與現代世界”,旨在從古典文明的研究視域出發,回溯人類思想之源、總結人類歷史智慧、發掘人類文明傳統,為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夯實學理根基,為解決現代世界問題提供智慧啟示。
11月6日,演職人員在表演民族舞劇《孔子》片段。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系列活動 異彩紛呈
中國國家博物館劇場內,中國歌劇舞劇院的藝術家演出了原創民族舞劇《孔子》片段、經典古琴曲目《流水》,和以民族室內樂改編的希臘經典曲目《俄狄浦斯王》等,在舞台上呈現中西藝術的交相輝映。
“中國人自古重視以音傳情、以樂表意,音樂也是西方古典文明特別是古希臘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戲劇伴奏到日常宴飲無不有音樂相伴。”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一級巡視員鄭浩介紹,“演出選取古希臘著名戲劇和起源於古希臘城邦的民間傳統歌曲,以中國傳統民樂進行新演繹、再創造,實現中西古典藝術同台競技,彰顯東西方古典文明和羹之美。”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希臘文化部/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主辦的“美的多元——古希臘的藝術與生活”展覽,在大會召開前夕拉開帷幕。展覽薈萃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陶器、青銅器、金銀器等代表性文物279件(套),以古希臘文明不同時期對“美”的執著追求、多元創造為線索,多角度、立體化向與會嘉賓和廣大觀眾展示古希臘社會風貌、生活方式、精神世界。
作為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古典學大會古典學研究成果展圍繞世界古典學經典及研究成果,進行圖書展示、交互體驗和開放交流,展示中外古典學典籍及研究成果總量8000多冊,並利用裸眼3D、虛擬翻書、全息展示、觸摸交互、沉浸式體驗等技術,展示文獻典籍和文明古跡。
考古與中華文明溯源展、古典高校行以及在山東、河南、四川三省進行的“走讀中國”……大會期間的一系列活動,異彩紛呈。
11月6日,中外嘉賓來到中國考古博物館參觀“考古與中華文明溯源展”。該展是本屆世界古典學大會推出的配套活動之一。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大會交流 成果斐然
大會上,希臘文化部長莉娜·門佐尼向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高翔轉交了希臘文化部關於在雅典設立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的許可文件。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於11月7日正式宣布成立。
“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思想上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絕不是歷史的偶然,其歷史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也必然追溯到早期人類文明的交流與融合。”高翔在致辭中提到。
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將圍繞考古、文明與歷史文化等議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中希、中歐和世界科研機構在考古和文明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合作、人才培養,增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和歷史文化合作。
大會期間,希臘埃卡特裡尼·拉斯卡瑞德斯基金會向中國社會科學院贈送了兩部古典學研究古籍,分別為17世紀印刷的亞裡士多德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政治學》。
回溯人類思想之源、總結人類歷史智慧、發掘人類文明傳統……在這個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平台上,中外嘉賓分享古典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繼古開今,促進文明傳承發展,共同推動古典文明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