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多部法律草案

2024年11月05日05: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代表法修正草案提請審議

  進一步健全代表履職的制度機制

  本報記者  彭  波

  11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聽取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修正草案)》的說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沈春耀在說明中表示,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有必要認真總結新時代人大代表工作的實踐經驗,與時俱進修改完善代表法,進一步健全代表履職的制度機制。

  代表法是規范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代表職權、履行代表義務、發揮代表作用的基本法律。現行代表法是1992年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和公布施行的,2009年、2010年、2015年分別作了部分修改。這部法律的公布施行,對規范和保証代表依法履行職責,充分發揮代表作用,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發揮了重要作用。

  沈春耀表示,此次修改代表法總結新時代人大代表工作的實踐經驗,豐富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內容和形式,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加強代表工作能力建設和履職監督管理,深化代表對國家機關各方面工作的參與。

  代表法修正草案共32條。在總則部分,修正草案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突出對代表履職的政治要求,明確人大代表的任期,明確代表應當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明確代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原則要求,明確代表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的職責。同時還完善了代表的權利義務有關規定。

  在拓展和深化“兩個聯系”制度機制方面,修正草案貫徹黨中央關於密切國家機關同人大代表的聯系、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的要求,明確國家機關聯系代表的原則要求,進一步完善代表聯系人民群眾制度、人大常委會聯系代表制度、“一府一委兩院”聯系代表制度等。

  在完善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設方面,修正草案明確代表工作機構及其職責,明確代表工作委員會在轉交代表視察、調研報告等方面的職責。增加規定:縣級以上的各級人大常委會制定年度代表工作計劃,向本級人大代表通報,並向社會公布。

  在完善代表議案、建議辦理機制方面,修正草案增加規定:代表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議案,有關專門委員會在研究、審議的過程中,應當與代表聯系溝通,充分聽取意見,並及時通報議案研究、審議的情況。修正草案還完善了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的交辦、督促和報告制度,明確代表建議的重點督辦機制,規定縣級以上的各級人大常委會可以確定重點督辦的建議、批評和意見,本級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負責督辦。

  在完善代表履職監督管理有關規定方面,修正草案完善了代表履職報告制度,進一步明確代表不得利用執行代表職務干預執法或者變相從事商業活動牟取個人利益。

  

  監督法修正草案進入二審

  增加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協調性、實效性

  本報記者  魏哲哲

  11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聽取了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春耀作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修正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此前,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對監督法修正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

  修正草案第七條對年度監督工作計劃作了規定。有的意見提出,制定監督工作計劃應當統籌考慮各種監督方式,增加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協調性、實效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增加規定:制定年度監督工作計劃,“綜合運用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執法檢查、專題詢問、專題調研等方式進行監督”。

  有的常委委員、地方、基層立法聯系點和代表提出,根據環境保護法的規定,每年聽取和審議環境保護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報告,在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中已經實現常態化、固定化,建議在監督法中予以體現。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增加規定:“常務委員會根據法律規定,聽取和審議本級人民政府關於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

  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地方建議,應當明確常委會每年聽取政府債務管理情況的報告。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增加規定:“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政府債務管理情況。”

  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執法檢查有很多好的實踐做法,如第三方評估、問卷調查等,建議在監督法中予以明確。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增加規定:“執法檢查可以採取座談會、實地檢查、第三方評估、問卷調查或者抽查等形式,深入了解情況,廣泛聽取意見。”

  有的意見提出,立法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完善和加強備案審查制度的決定等對建立健全備案審查銜接聯動機制作了規定,建議在監督法中增加相關規定。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增加規定:“備案審查機關應當建立健全備案審查銜接聯動機制,對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審查要求或者審查建議,及時移送有關機關處理。”

  

  仲裁法修訂草案提請審議

  切實提升我國仲裁公信力和國際競爭力

  本報記者  魏哲哲

  11月4日,受國務院委托,司法部部長賀榮就仲裁法修訂草案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作說明。

  賀榮介紹,現行仲裁法自1995年施行,截至2024年8月底,全國依法設立282家仲裁委員會,當事人涉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處理的糾紛涉及金融、電子商務、建筑工程、海事海商、知識產權等多個領域,為服務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仲裁工作暴露出涉外制度缺乏、開放包容度不夠、監管制度不健全等問題,推進新時期仲裁事業改革發展,亟須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關於仲裁工作的決策部署以及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做法明確為法律制度,對仲裁法全面修訂,切實提升我國仲裁公信力和國際競爭力,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

  修訂草案共8章91條,主要規定了以下內容:

  完善涉外仲裁制度。一是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寬涉外仲裁案件范圍。將現行法“涉外經濟貿易、運輸和海事中發生的糾紛的仲裁”修改為“具有涉外因素的糾紛的仲裁”,使更多案件能夠適用“涉外仲裁的特別規定”。二是增加具有中國特色的“特別仲裁”制度,增強我國涉外仲裁制度的開放性、包容度及融通性。針對涉外海事中發生的糾紛、自由貿易試驗區內企業間的涉外糾紛這兩類特定案件,明確當事人除可選擇通常適用的仲裁委員會仲裁外,還可選擇在境內地點、按照約定仲裁規則、由符合條件人員組成仲裁庭這一特別方式進行仲裁。三是增設“仲裁地”制度,完善仲裁司法管轄規則。仲裁地作為當事人解決糾紛約定選擇的某個國家或者地區,是確定仲裁程序適用法、証據規則、仲裁裁決的國籍及司法管轄法院的重要依據。當事人可以書面約定仲裁地,並鼓勵涉外仲裁當事人選擇我國仲裁委員會、約定我國作為仲裁地進行仲裁。四是支持仲裁機構“走出去”“引進來”,服務國家開放和發展戰略。明確支持我國仲裁委員會到境外設立業務機構開展仲裁活動,同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需要,允許境外仲裁機構在國務院批准設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內依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涉外仲裁活動。五是支持我國仲裁委員會參與國際投資仲裁。明確仲裁委員會、仲裁庭可以依照有關國際投資條約、協定,按照爭議雙方約定的仲裁規則辦理國際投資仲裁案件。

  提高仲裁公信力。一是完善仲裁委員會內部治理及管理制度,發揮仲裁委員會主體作用。二是提高仲裁委員會、仲裁員的透明度,保障當事人恰當選擇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三是拓寬仲裁員聘任渠道,規范仲裁員選聘管理。四是明確司法行政工作職責,加強對仲裁事業的統籌規劃。五是強化仲裁活動主體的誠信義務,防范虛假仲裁。

  推進與國際通行規則相融通的中國特色仲裁實踐創新。一是總結我國仲裁實踐經驗,明確通過網絡進行仲裁的法律效力。二是明確仲裁庭“自裁管轄權”、縮短申請撤銷裁決的時限,發揮仲裁的高效優勢。三是擴大仲裁協議的認定方式、增加仲裁送達制度、拓寬首席仲裁員選定方式,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

  

  海商法修訂草案提請審議

  適當調整海商活動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本報記者  亓玉昆

  11月4日,受國務院委托,司法部部長賀榮就海商法修訂草案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作說明。

  賀榮介紹,這次修改准確把握海商實踐發展的制度訴求,著力解決規則滯后、制度缺失等突出問題,增強修法的針對性、實效性﹔立足我國既是航運大國又是貿易大國的實際,合理平衡相關行業主體的權責配置,有效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統籌國內和國際,健全具有中國特色、順應國際趨勢的海商法律制度,更好適應高水平對外開放、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需要。

  現行海商法自1993年7月1日施行以來,對於調整、規范海上運輸關系和船舶關系,維護當事人各方合法權益,促進航運和貿易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修訂草案共16章311條,對現行海商法作了較為全面的修改。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國內海上貨物運輸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修訂草案調整了現行海商法的適用范圍,統一國內和國際海上貨物運輸的法律適用。同時,為解決因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民商事制度規則對內河貨物運輸行業發展和海事審判實踐造成的困擾,修訂草案規定內河貨物運輸參照適用本法關於國內海上貨物運輸的有關規定。

  修訂草案適當調整海商活動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一方面,適當強化海上貨物運輸承運人責任,更好平衡船貨雙方利益﹔細化承運人交付貨物的規則要求等。另一方面,加大對旅客權益的保護力度,適當提高海上旅客運輸承運人對旅客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賠償責任限額,並統一國內和國際海上旅客運輸賠償責任限額﹔規定承運人對旅客人身傷亡賠償責任進行責任保險,並明確人身傷亡賠償請求可以直接向責任保險人提出。此外,適當提高船舶所有人、海難救助方對相關海事賠償請求的賠償責任限額,適當調整海上保險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適應航運單証電子化實際需要,修訂草案增加“電子運輸記錄”一節,明確了電子運輸記錄的法律地位,規定符合法定條件的電子運輸記錄與運輸單証具有同等效力﹔承運人和托運人協商一致可以簽發、使用電子運輸記錄﹔電子運輸記錄與運輸單証之間可以互相轉換等,為航運數字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修訂草案健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制度,增加“船舶油污損害責任”一章,明確船舶油污損害賠償的范圍,規定船舶油污損害賠償責任由漏油船舶所有人承擔,國家建立船舶油污損害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和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基金制度。同時,明確船長在防治和減少海洋環境污染方面的職責,規定海難救助的救助方和被救助方不得通過合同約定免除其防止或者減少環境損害的義務。

  

  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草案提請審議

  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

  本報記者  亓玉昆

  11月4日,受國務院委托,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就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草案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作說明。

  現行科學技術普及法於2002年公布施行,對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推動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針對存在的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夠、主動性不強,高質量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科普隊伍建設滯后、科普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等問題,修訂草案作了相應修改,新增“科普活動”和“科普人員”兩章,共8章60條。

  修訂草案明確科普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方向,增加規定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科普工作應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遵守科技倫理規范﹔明確國家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引導公民培育理性思維,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

  在強化科普社會責任方面,修訂草案細化學校科普責任,強調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加強科學教育,提升師生科學文化素質﹔強化科研機構科普責任,強調科研機構應當使科普成為機構運行的重要內容,為開展科普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強化企業、社會團體科普責任,強調企業應當把科普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鼓勵企業向公眾開放實驗室、生產線等科研、生產設施,各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社會團體等應當組織開展專業領域科普活動。

  在促進科普活動方面,修訂草案作了以下規定:一是支持科普創作、發展科普產業,明確國家支持科普產品和服務研究開發,鼓勵創作高質量科普作品,推動科普公共服務市場化,鼓勵興辦科普企業,促進科普與文化、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加強重點領域科普,明確國家推動新技術、新知識傳播與推廣﹔加強突發事件預防、救援、應急處置等方面的科普工作,完善應急性科普響應機制等。三是加強科普信息審核監測,要求提供科普產品和服務、發布科普信息的組織和個人對科普內容的合法性、科學性負責,各類互聯網傳播平台建立健全發布科普信息的科學性審核機制等。四是加強科普工作評估,規定國家完善科普工作評估體系和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體系,開展科普調查統計和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監測和評估科普事業發展成效。

  修訂草案明確加強科普隊伍建設,規定加強科普工作人員能力培訓和交流,建立專業化科普工作人員隊伍,完善科普志願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支持志願者開展科普志願服務﹔明確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職業學校設置和完善科普相關學科和專業,培養科普專業人才﹔強調健全科普人員評價、激勵機制,鼓勵相關單位建立符合科普特點的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評價制度。

  在強化保障措施方面,修訂草案對加強科普場館建設、促進科普資源共享、完善評價激勵機制等作出規定。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05日 04 版)

(責編:牛鏞、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