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美麗中國建設丨“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干部群眾、河北省林草局有關負責人訪談錄

採訪組成員:劉毅 陳文波 劉君 王慧穎 鄭智維 劉燁燁 朱浩銓
採訪對象:
陳彥嫻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代務林人
安長明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二代務林人,河北省承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
曹紫鵬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三代務林人
田建輝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晨曦初照,金色的陽光穿透薄霧,洒在層層疊疊、郁郁蔥蔥的林木之上,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樹葉混合的清新香氣。林海隨風涌動,訴說著三代造林人堅持不懈、綠色筑夢的傳奇故事……
60多年時間,三代人接續奮斗,1棵樹變成了115萬畝人工林海。置身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塞罕壩機械林場,世界上最大的這一片人工林,令人震撼。
行走在林海間,有人會心生疑問:真的假的?如此震撼的林海,每一棵樹都是人工栽植?
塞罕壩林場務林人的回答是:是的,每一棵,不信你看那一排排樹之間的間距,大自然哪有這般工整?
1962年,第一批369名務林人肩負使命,豪邁上壩。他們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平均年齡不到24歲,其中有127人是剛走出校園的大中專畢業生。
經過半個多世紀接力奮斗,幾代塞罕壩人營造出森林覆蓋率達到82%的世界最大一片人工林,並重新修復了森林、草甸、濕地相結合的生態系統。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4年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在連綿鬆林裡同林場三代職工代表親切交流時指出,塞罕壩精神“已經成為我們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塞罕壩精神,不僅你們需要繼續發揚,全黨全國人民也要學習弘揚,共同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把綠色經濟發展好,把生態文明建設好!”
“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總書記強調。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一代接著一代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塞罕壩人將續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新時代中國將書寫世界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從茫茫荒原到莽莽林海的塞罕壩林場
“響應黨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獻我們的青春”
採訪組:20世紀60年代,為了阻擋沙地南侵,塞罕壩機械林場開始建設,您和5位同學到塞罕壩機械林場參加工作。請您回憶一下當年決定上壩的具體情形,是什麼促使您和其他5位姐妹作出了這個勇敢的決定?
採訪對象: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代務林人陳彥嫻
陳彥嫻:1964年,我在承德二中即將高中畢業。一天復習完功課回到宿舍時,我們6位同學就討論起了前程。有人說要參加高考繼續深造,也有同學說應該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當時爭論很激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發表自己的看法。
那時,我們經常在廣播裡聽到,祖國對我們青年人寄予厚望,全國都在學習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典型邢燕子和侯雋,他們作為城市青年,畢業后到農村去揮洒汗水、奉獻青春。這些事跡對我們觸動非常大。
在爭論過程中,我們6個人漸漸達成了一致:要響應黨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獻我們的青春!
那時候我們對塞罕壩並不太了解,隻知道是個種樹的地方,1962年剛剛成立林場,正在大規模機械化造林。我們覺得這樣的地方,肯定需要大批知識青年去改變面貌。
當時,我家鄰居劉文仕,正是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場長,我的5位姐妹一致認為我可以寫信和他聯系一下,問問我們是否可以去。於是我就很冒昧地給劉文仕場長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我們6位高中畢業生想要到祖國艱苦的地方去,為祖國林業事業奉獻青春的想法。
這封信是1964年6月初發出的,當年的高考在7月,因為一直沒有收到回信,我們就沒抱太大希望了,繼續復習,准備參加高考。
就在我們要踏進高考門檻的時候,也就是7月初時,終於收到了林場的來信,說歡迎我們6位同學到塞罕壩去。當時我們非常高興,毅然決定放棄高考,帶著一腔熱血前往塞罕壩。
起初,我的父母一聽就急了。我家裡條件不錯,可以說從小在蜜罐裡長大,母親知道塞罕壩的艱苦條件,認為女孩子在那裡沒法生存。
於是,我給我的哥哥寫信,請他幫忙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他寫信勸父母,不要老是呵護著我,應該放我出去走一走,作為青年應該響應黨的號召,去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信一封接著一封,最終,父母同意了。臨行前他們找我談了很長時間,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既然你選擇了塞罕壩,就要堅持下去,無論碰到任何困難,都不要當逃兵。”
在塞罕壩的歲月裡,我始終記著父母這句話。
1961年冬天,第一代林場建設者在千裡雪原中發現了這棵孤獨的落葉鬆,“這棵鬆樹是活的標本,証明塞罕壩上可以長出參天大樹,今天有一棵鬆,明天就會有億萬棵鬆”。塞罕壩林場的第一棵樹給了第一代林場建設者“這裡可以栽樹”的啟迪和激勵。(塞罕壩機械林場供圖)
採訪組:您和姐妹們在造林工作中承擔了哪些具體的任務?作為林場最早一批創業者,您經歷了怎樣的艱辛?有哪些難忘的故事?
陳彥嫻:1964年8月,我們從圍場縣城出發,坐車顛簸了兩天,終於到達塞罕壩。一下車,大風就給我們吹得渾身打哆嗦,再往遠處一看,太荒涼了,到處都是野草、沙窩子,完全看不到人。
要說當時我們沒有思想波動,那是騙人的。但是我們既然選擇了這個地方,就不是來享受的,是來改造這裡的荒涼環境的。那一刻,我們才真正明白,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我們六姐妹被分到塞罕壩的千層板林場苗圃。剛到,就給我們每個人發了一本技術小冊子,讓我們記牢。我們當時有個重要的任務——要在塞罕壩育苗成功。
之前,壩上造林的樹苗都是從東北地區運過來,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成本。隻有壩上育苗成功了,才能保証造林真正成功。
我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是做苗床。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把苗床做好,才能保証小樹苗的成活率。我們跟著老工人細心學習,覺得還挺容易。結果做出來以后,技術員驗收時卻直皺眉頭。
我們挺不服氣,費了這麼大勁做出來的,為什麼技術員不滿意?技術員拿來了水平儀,我們頓時傻眼了,因為我們做的苗床真的不平,完全不符合要求。
這件事也讓我們深受震撼:最簡單的工作也有它的技術含量,不能小看每一個工種。
整個育苗過程要有技術,也要有體力。澆水噴壺有20多斤重,澆水一上午,到了中午吃飯,胳膊已經酸腫到連筷子都拿不起來。
那時候苗圃沒有化肥,我們得去運有機肥,趕著牛車到各個廁所,拿糞勺掏大糞。一天下來,身上都是糞湯,那時候壩上沒有洗澡的地方,隻能去小河溝旁用刷子刷一刷衣服。
選苗工作也很艱苦。那會兒從壩下拉來的苗子,路上已經走了十來天,苗根有可能會枯萎。所以,苗車一到,苗圃的全體人員就必須趕緊到苗棚去選苗,把質量不好、栽不活的苗子剔除出去。
選苗的時間接近10月,壩上已經開始下雪,選苗棚子四面漏風。一車拉來很多把苗子,大概100棵苗子捆成一把,大家一棵一棵去選,中途就著咸菜吃個窩窩頭,吃完了接著選,不離開工作區。
我們的手,裂出一道一道血口子,從白天干到黑夜,甚至經常要干個通宵,但是所有人毫無怨言,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心一意保証樹苗的成活率。
冬季採伐的經歷也讓我至今難忘。1964年11月,林場組織所有工人到山上採伐廢木,及時清理完,保証第二年造林任務能迅速完成。
那段時間,每天晚上我們就住在馬蹄坑的窩棚,早晨8點出發上山,要走一個多小時,男同志扛著大鋸子,女同志扛著麻繩。到了山上,北風呼呼吹,人都站不住,臉上像吹氣一樣就起了大泡。
我們不明白起泡是怎麼回事,有經驗的同志看了說:“趕快把你們的帽子戴好了,這是凍傷,弄不好就要落疤。”那會兒有零下40攝氏度,我們才知道很冷的環境竟然能把人凍成這樣。
山上積雪非常厚,男同志跪在雪地裡伐木,我們女同志負責用麻繩捆扎好廢木,然后大家一起拖下山。拖到山下指定地點后,整個人出一身汗,棉衣棉褲都濕透了,再次上山,風一吹,汗水結冰,棉衣成了盔甲一樣,走路時都會有響聲。
就是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大家依舊心情愉快,我們經常唱著革命歌曲比如《我們走在大路上》鼓舞人心,大家在大合唱中精神振奮地前進。
我們對每一棵樹的育苗、栽種、管護等工作都做到了極致,才保証了小樹苗的成活率。小樹苗剛栽下去時,都在草裡頭,隻有它長出來比草高、出現一片綠色的時候,大伙兒才確認這一片林子真的成活了。那時大伙兒都非常高興,非常欣慰!
塞罕壩機械林場工人正在進行育苗作業。
採訪組:2017年,您作為塞罕壩機械林場職工代表之一,到肯尼亞內羅畢領取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那一刻,您的感受是怎樣的?
陳彥嫻:2017年12月,在肯尼亞內羅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我和當時塞罕壩的“60后”林場場長劉海瑩、“80后”副場長於士濤,代表三代林場建設者接過了“地球衛士獎”獎杯。
三代塞罕壩人隻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心一意地種樹,把荒山沙地變成綠水青山。
拿著獎杯,我內心無比激動,熱淚盈眶。選擇塞罕壩,我無怨無悔。我們把荒山沙地變成了百萬畝林海,當初吃的那些苦,都是值得的。這輩子能站在聯合國的領獎台上,值了!
我發表獲獎感言時說,在今天的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家喻戶曉,它通俗而深刻地講清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塞罕壩的故事印証的正是這樣一個綠色道理。還有許多像塞罕壩一樣的綠色奇跡,正在讓古老的中國更加生機盎然。這將激勵我們去創造新的綠色奇跡,也將激勵更多的中國人行動起來,爭當地球衛士、環保英雄,我們共同的家園一定會在這種激勵與行動中更加和諧,更加美麗!
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海疊翠,一望無際。
採訪組: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時,您作為塞罕壩第一代務林人代表見到了總書記,聆聽了總書記講話。請您回憶一下當時的場景,您對習近平總書記的哪些話印象深刻?
陳彥嫻:那是2021年8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市考察,第一站就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總書記親切會見了林場三代職工代表。
我作為第一代退休職工代表,站在人群中,怎麼也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竟然一眼就認出了我,他親切地對我說:“老同志,你就是去國際上領獎的那位吧?”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平易近人,說話就像和我們嘮家常一樣。他問我:“你是什麼時候到場裡的?”我回答說:“我是1964年高中畢業后,響應黨的號召,來到塞罕壩。”
我覺得這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一個人的關懷,這是他對塞罕壩林場乃至整個林業戰線上老同志們的關懷,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勞動者都被總書記放在心上。
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還說:“2017年,我對你們感人事跡作了一個批示,提出了塞罕壩精神,這已經成為我們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塞罕壩精神,不僅你們需要繼續發揚,全黨全國人民也要學習弘揚,共同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把綠色經濟發展好,把生態文明建設好!”
總書記的話語振奮人心,催人奮進,激勵我們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而全力以赴、不懈努力,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採訪組:習近平總書記在塞罕壩林場考察時說:“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請談談您對這句話的理解。在您看來,塞罕壩機械林場植樹造林能取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您希望后輩們怎樣傳承和發揚塞罕壩精神?
陳彥嫻: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塞罕壩的發展過程,肯定了塞罕壩做出的成績,指明了抓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塞罕壩林場是我們林業戰線上的標兵,我們覺得驕傲自豪,但還要繼續發揚塞罕壩精神,繼續努力為林業事業作出貢獻。
在我看來,塞罕壩造林能取得成功,首先是因為我們那代創業者和青年人真的很有責任心。我們知道來壩上是有使命的,要來綠化這片荒山。黨的號召、國家的要求,我們銘記在心,全力以赴把每一棵樹栽活就是我們的責任。大家理想信念堅定,對工作認真負責。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的黨委書記、場長、副場長……都在用他們的行動感動著我們,激勵著我們。比如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他和工人們同吃同住,喝的是雪水、雨水、溝塘子裡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窩頭、土豆和咸菜,住的是馬棚、窩棚、草房,勞動強度一點兒不比我們輕。晚上休息時,他睡在窩棚的最外邊,給大家擋風遮雪。
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堅守在塞罕壩,既靠物質也靠精神一心一意去栽樹,在惡劣氣候下,一代接著一代干,造出這百萬畝林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在我看來,“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就是塞罕壩人的新任務、新使命。將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一以貫之、代代相傳,塞罕壩人將把林場建設得更好,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讓綠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始終把‘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作為根本任務”
採訪組: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黨的十八大以來,塞罕壩林場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採訪對象: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二代務林人,河北省承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
安長明:建場以來,幾代塞罕壩人隻做了一件事——植樹造林,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百萬畝人工林海,創造了荒原變綠洲的綠色奇跡。
進入新時代,塞罕壩人繼續“攻堅造林”——林場內,坡度較陡、土壤貧瘠、岩石裸露的10.6萬畝石質山地全部實現綠化。
在攻堅造林的同時,我們還要將這來之不易的百萬畝林海撫育好、管理好、保護好。林場始終牢記“防火責任重於泰山”,實行全年全員全域防火,強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保持著建場以來從無森林火災的好成績。同時,狠抓有害生物防治,推廣使用無公害藥劑,探索實施了無人機防治,有害生物成災率穩定控制在3‰以下。
為了更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積極配合燕山—塞罕壩國家公園創建工作,不斷探索野生花卉培育馴化和良種引育。
我們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做綠色發展的“先鋒樹”,呵護好塞罕壩的綠水青山,弘揚塞罕壩精神,全面開啟“二次創業”。
採訪組:塞罕壩以往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如今成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請您介紹一下現在塞罕壩林場的生態價值。
安長明:半個多世紀以來,塞罕壩人建起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截至目前,塞罕壩人工林面積達到115.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林木總蓄積為1036.8萬立方米。
隨著草木生長、森林覆蓋率增長,塞罕壩生態環境不斷向好。昔日“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塞罕壩如今成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塞罕壩百萬畝森林有效地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森林和濕地每年涵養水源量達2.84億立方米,相當於4.7個北京十三陵水庫﹔年釋放氧氣約60萬噸,相當於219萬人呼吸一年的空氣中的氧含量﹔年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噸,可抵消86萬輛家用燃油轎車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外,萬頃林海還有效改善了區域小氣候。與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無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年均大風日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79毫米。
據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核算評估,林場森林濕地資源資產總價值達231.2億元,每年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達155.9億元。現在,塞罕壩的這片綠水青山已經成為真正的金山銀山!
幾代塞罕壩人半個多世紀接續奮斗的生態成就,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肯定,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肯定林場建設者“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塞罕壩林場先后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聯合國防治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建黨百年“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許多榮譽。
採訪組:前輩們解決了塞罕壩這片森林從無到有的問題,您這一代著力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具體都做了哪些努力和嘗試?
安長明:在塞罕壩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吃祖宗飯、斷子孫路不是能耐,能夠還祖宗賬、留子孫糧才是本事!”
新一代塞罕壩人沒有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選擇奉獻、接續奮斗。前輩們解決了這片森林從無到有的問題,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讓綠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始終把“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作為根本任務。
為了讓塞罕壩的每一個山坡都綠起來,我們採取用客土、澆水、覆土防風、覆膜保水等超常規舉措,在荒山沙地、貧瘠山地等“硬骨頭”地塊見空植綠,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別達到98.9%和92.2%。
在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方面,我們通過近自然經營、引針入闊、引闊入針等方式,大力營造混交林,同時推動人工純林、低質低效林向“針針”“針闊”“闊闊”混交林轉變。
此外,塞罕壩實施了人工林天然化改良、落葉鬆中小徑級培育、樟子鬆大徑材培育、低效天然次生林改培等森林質量精准提升工程,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自然保護區人工林生態撫育試點建設。經過一系列科學撫育措施,林下灌木、草本種類大幅增加,森林生態系統更加健康穩定、優質高效。
林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支撐。為加強林業科技支撐,我們深入開展關鍵技術科技攻關。我們與中國科學院等14家單位共同組建了塞罕壩生態文明研究院。通過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林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開展了森林生態定位監測、森林質量提升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先后出版了《河北塞罕壩昆虫》等學術專著9部,發表科技論文1500多篇,獲省部級以上獎勵6項。
塞罕壩機械林場工人在貧瘠山地攻堅造林。
採訪組:塞罕壩正在打造“智慧林場”,請介紹一下具體內容和效果。
安長明:近年來,我們探索將現代科技手段用於林場建設管理,在智慧林場建設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嘗試。
通過實施塞罕壩林木精准信息管理項目,我們探索全面記錄和分析落葉鬆、樟子鬆、白樺、雲杉、蒙古櫟這5類樹種樣地內的信息以及動態變化數據,包括位置、樹高、樹冠直徑、樹冠面積、樹冠體積等﹔構建起落葉鬆、樟子鬆、白樺、雲杉、蒙古櫟等樹種生長模型,模擬經營撫育措施過程﹔探索測算調查區域林分碳儲量,從而實現碳儲量可視化展示。
在智慧防火系統打造方面,林場堅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建成了探火雷達、空中預警、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的“天、空、地”一體化預警監測和防滅火體系。今年,塞罕壩森林草原防火還首次用上了“數字孿生”技術,通過搭建在雲上的數字塞罕壩機械林場,減少以往需要人工完成的大量環境分析、隱患排查工作。
此外,我們還與中國聯通公司簽署5G網絡試點建設協議,成立了“5G+智慧林草聯合實驗室”,雙方在森林草原防火、營林生產、資源管護、防災減災、生態服務、科普宣教等領域開展聯合實驗。
採訪組: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時指出:“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請您談談二次創業的著力點是什麼?
安長明:建場62年來,在“飛鳥無棲樹”的荒漠上,塞罕壩人建起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將荒山沙地變成綠水青山,再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如今,“好風景”帶來“好光景”,“綠水青山”真正成了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塞罕壩三代人在“一個戰場”上打贏了生態建設、脫貧攻堅“兩場戰役”。
在2021年2月25日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頒獎並發表重要講話。受表彰的集體一共有10個,塞罕壩排在第一,我是第一個走向總書記領獎的,無比光榮和自豪!
回顧塞罕壩的創業路,既是播種綠色之路、捍衛綠色之路,更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我們正在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全面開展“二次創業”,通過實施塞罕壩精神鑄魂、生態系統提質、生物多樣性保護、數字賦能綠色低碳經濟、創新驅動科技支撐、森林草原智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七大工程,實現綠色發展新格局。
我們將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范例作用,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充分發揮林場資源優勢,不斷將“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積極帶動區域協調發展。
“以前山裡野生動物很少,現在我們上山經常能看見狍子、野豬的蹤跡,真正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採訪組:作為“90后”,您2019年來到林場,成為一名林業技術員。為什麼選擇來林場?
採訪對象: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三代務林人曹紫鵬
曹紫鵬:我是圍場人,打小就聽說咱們塞罕壩人把荒原變成林海的奮斗歷程,很欽佩塞罕壩人的奉獻精神。
參加工作后,我當了一段時間老師,但我一直也很想把青春奉獻到這片廣袤的林海中,后來有機會就考到了林場,成為一名林業技術員。我的妻子也在林場工作,在這裡工作讓我覺得很幸福、有意義。
剛來林場時,我有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打號”,在撫育森林的過程中,林子太密不利於樹木的生長,我們就用斧子給長勢不好的樹做個記號,工人后續會根據這個記號來伐木,這是採伐樹木前的重要環節。
2019年,我第一次上山,跟在我師傅和我們主任后面,他們健步如飛,如履平地,我在后面怎麼都追不上。后來因為工作量大,我開始一個人獨立施工。我拿著斧子,一個人在山裡“打號”,當時心裡挺迷茫:上了這麼多年大學,現在就在深山裡做這項枯燥單調的工作嗎?
但是后來等到秋天再去山上,看到之前種下的樹苗都活了,就感覺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有時候和大家一起上山,老前輩會指著林子說這片是自己哪一年栽下的,我當時就想,多年以后,我也可以自豪地和別人說,那片林子就是我當年栽下的。
有些林子在撫育之前密不透光,地面上隻有落下的鬆枝、枯葉。經過我們撫育改造之后,再進到林子裡,陽光能夠透過樹葉的間隙照到臉上,地面上長出許多小花,綠草如茵,行走在其中覺得心情非常愉快。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這是23日下午,習近平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考察時,親切看望護林員劉軍、王娟夫婦。(圖/新華社記者謝環馳)
採訪組:2021年8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調研,在尚海紀念林同林場三代職工代表親切交流。請您回憶一下當時的場景。
曹紫鵬:那天的一幕幕情景,真是永遠難忘。
尚海紀念林是塞罕壩百萬畝綠色林海的起源地。建場之初,由於缺乏經驗,塞罕壩連續兩年造林成活率不足8%。1964年春天,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帶領職工在這裡打響了“馬蹄坑造林大會戰”,連續多天吃住在山上,栽植落葉鬆共516畝,當年成活率達到96%。所以,這裡是塞罕壩林場的“綠之源”。
那天,習近平總書記的車在尚海紀念林寫著“綠之源”的石碑前停了下來。沿著木棧道,步入林中,總書記說,走進林子裡,感覺確實不一樣,空氣很好。在一棵落葉鬆前,總書記還特地用手丈量了一番:“長得很好,樹干很直。”
我們看到習近平總書記都特別激動,一下子涌上去大聲喊“總書記好!”總書記非常和藹可親,勉勵我們繼續發揚塞罕壩精神。
我被總書記鼓舞人心的話語深深感動,下定決心繼續發揚塞罕壩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為塞罕壩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採訪組:請談談您對塞罕壩精神的理解。作為第三代塞罕壩人的一員,您認為自己肩負著怎樣的責任和使命?將如何傳承好塞罕壩精神?
曹紫鵬:有一次和我師傅上山作業,他突然感覺肚子很疼,但還是咬牙堅持了幾天,直到把活兒干完才下山去縣城醫院,結果一檢查,是闌尾炎,需要立即手術。
像我師傅這樣的老務林員,他們平時不會把塞罕壩精神挂在嘴邊,談自己付出了多少、有多辛苦,但是他們的行動,始終在向我們具象化詮釋,究竟什麼是塞罕壩精神。他們的工作作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改變我們,然后把我們這些新人也培養成和他們一樣的務林人。
塞罕壩精神開花結果,林子的生態越來越好。以前山裡野生動物很少,現在我們上山經常能看見狍子、野豬的蹤跡,真正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如今,林場正在推進高質量發展,我們第三代務林人得不斷學習新技術,應用在造林育苗、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除了把這片林子管理好,我們還要努力營造更加科學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讓我們的林子能長出金葉子,結出金果子。
幾代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不計個人榮辱與得失,不斷克服困難做好一件事,就是把樹種好。我們新一代務林人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把它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讓森林變得更好,面積增加、質量提高。
“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堅決筑牢京津冀生態屏障”
採訪組:您認為塞罕壩生態保護修復的經驗和模式,對其他地區有怎樣的借鑒意義?
採訪對象: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田建輝
田建輝:在自然環境和物質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塞罕壩生態修復取得顯著成就,實屬來之不易。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是堅持高規格的建設和管理模式。塞罕壩林場是1962年由原林業部組建並直屬領導的。當年,林業部從全國選調127名大中專畢業生,並抽調了多名地方干部,為林場的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河北省對塞罕壩林場一直採取省垂直管理的體制,林場建設投資和人才得到保障。
二是堅持依靠科學精神解決技術難題。塞罕壩將林學理論同具體實際相結合,獨立自主解決了在高寒地區育苗、造林的一系列技術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以來,我們累計攻關形成科研成果44項,其中6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多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其他地區開展人工林繁育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是堅持加強資源管護制度建設。塞罕壩制定了嚴格的護林防火制度,組建了110人的專業化扑火隊伍,建立物資儲備庫7處,建成了由地面巡護、人工瞭望和視頻雷達監控組成的全天候、全方位火情監控體系,全面推行“12358”防火管理體系。此外,總結出多次中間撫育利用及主伐利用相結合的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經驗,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自然保護區人工林生態撫育試點。
四是堅持探索綠色產業發展路徑。多年來,林場把“造林保護”和“生態利用”有機結合,“減法”“加法”一起做,逐步形成生態旅游、苗木銷售、林業碳匯等多元化綠色經濟模式。同時主動降低採伐量,這些都為實現以林養林和林場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是堅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林場多方籌集資金,大力改善一線職工生活工作環境,實現了“山上一張床、山下一套房”和“山上治坡、山下治窩,山上生產、山下生活”。同時,依托百萬畝森林資源助推鄉村全面振興,通過駐村幫扶、技術支持、社會雇工等,讓4萬多名百姓受益,2.2萬名貧困人口脫貧。
除了上面五點外,塞罕壩最為重要的經驗是“牢記使命、艱苦奮斗”。面對惡劣的氣候和極其艱苦的生活環境,塞罕壩人不怨天尤人,不消極依賴,勤儉建場、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在高寒荒漠地區營造了百萬畝人工林海。塞罕壩人的接力實踐証明,隻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一以貫之地發展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茫茫荒原可以變成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完全可以變成金山銀山。
採訪組:從1999年開始,河北持續在張家口市、承德市實施“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等大型生態林場建設項目。請介紹一下這方面取得的成效。
田建輝:“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生態建設項目區位於京津北部的河北省壩上和接壩地區。這一區域北接渾善達克沙地,是京津主要沙塵源地之一和風沙南下的必經之地。
1999年,河北省啟動實施“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目前共實施了3期。各林場建場之初,在地無一畝、樹無一棵、房無一間的情況下,打破思維定式,沖破條框束縛,因地制宜探索出股份制造林、承包造林、家庭聯戶承包造林等多種造林機制,摸索出檸條直播、冷藏楊樹條扦插、土壤封凍前直播等造林技術,實現一季造林向多季造林、單一模式造林向多種模式造林的轉變。20多年來完成造林綠化444.8萬畝,在京津冀北部沿壩筑起了一道綠色長城,把過去的“風沙口”變成了今天的“風景線”。
今年5月印發的《河北省三北工程六期規劃(2021—2030 年)》,將塞北林場、千鬆壩林場、御道口林場納入“三北”六期工程范圍,成為打好新時代“三北”工程攻堅戰、率先完成渾善達克南緣沙地殲滅戰的主戰場。
下一步,河北省將繼續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緊圍繞“兩山、兩翼、三環、四沿”國土綠化重點任務,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聚焦重點區域,科學推進造林綠化和草原治理修復,深入開展“三北”工程建設和京津風沙源治理,進一步筑牢夯實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
塞罕壩機械林場的人工混交林生機盎然,形成壯闊林海。
採訪組:習近平總書記在塞罕壩林場同三代職工代表親切交流時指出:“塞罕壩精神,不僅你們需要繼續發揚,全黨全國人民也要學習弘揚,共同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把綠色經濟發展好,把生態文明建設好!”請您談談對塞罕壩精神的理解和認識。
田建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
塞罕壩人始終牢記“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的神聖使命,以黨的初心使命為澎湃動力,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將塞罕壩從不毛之地變為百萬畝林海,使塞罕壩再次成為名副其實的“美麗的高嶺”。
建場之初,面對極端惡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塞罕壩人憑著堅韌的毅力,堅持“先治坡、后治窩,先生產、后生活”,頂風冒雪,墾荒植樹,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黨的十八大以來,塞罕壩人在機械設備用不上的陡峭石質陽坡,用肩扛、馬拉、驢馱等方式送苗,用鎬刨、钎銃、客土等方法刨制魚鱗坑,用最有效的現代技術植樹造林,打贏了增林擴綠攻堅戰,破解土層淺、坡度大等世界級難題,這是新時代艱苦創業的體現。
塞罕壩林場的整個發展歷程,正是黨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的過程。塞罕壩人用實際行動譜寫了綠色發展的樂章,走出一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並重的綠色發展之路。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肯定林場建設者們“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今天的塞罕壩人要秉承老一輩塞罕壩人的意志和精神,在推進攻堅造林、資源管護、科技興林和綠色發展上,始終堅持對理想信念的堅定和堅守,對綠色事業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獻,對生態文明理念的領悟和踐行,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使命和擔當。
採訪組: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弘揚塞罕壩精神的重要指示,河北省林草局採取了哪些主要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田建輝: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河北省持之以恆推動塞罕壩“二次創業”。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2024年2月,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塞罕壩機械林場“二次創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塞罕壩精神鑄魂、生態系統提質、生物多樣性保護、數字賦能綠色經濟、創新驅動科技支撐、智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這七大工程,明確了22項具體措施,部署打造全球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示范區,持續推動塞罕壩機械林場“二次創業”。
河北環衛京津,肩負著構建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和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的重任,生態區位非常重要。全省林草系統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堅決筑牢京津冀生態屏障。
林草興則生態興。通過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河北省厚植美麗河北綠色底色。突出“兩山”(太行山、燕山)、“兩翼”(張北地區、雄安新區)、“三環”(環首都、環城市、環村鎮)、“四沿”(沿壩、沿海、沿路、沿河),依托“三北”工程等重點工程建設,實施綠化攻堅,開展國土綠化。近3年,河北省共完成營造林1894萬畝,退化草原修復治理131萬畝。
為協同推動資源保護發展,河北省全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組織體系,形成“統籌在省、組織在市、責任在縣、運行在鄉、管理在村”的工作體系。林長制納入領導干部考核指標體系,成為地方黨政履職盡責的“指揮棒”。
筑牢首都生態安全屏障,要抓好林草災害防控。河北科學統籌防火安全和旅游產業發展,理順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機制,組建完成706支、7731人的鄉鎮專業隊伍,9680支、17.09萬人的半專業隊伍,基層防火隊伍建設實現質的提升。
嚴格保護管理林草資源,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障。河北現有《河北省封山育林條例》等林草地方性法規11部,為林草資源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各地依法嚴厲打擊涉林涉草違法犯罪行為,嚴格執行林地定額、森林採伐限額制度,全省違法使用(毀壞)林地面積連續3年大幅下降。
來源:民生周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