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習近平與美麗中國建設丨“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福建省三明市干部群眾訪談錄

2024年10月22日18:16 | 來源:民生周刊
小字號

採訪組成員:劉毅 陳文波 鄭智維 劉燁燁 朱浩銓

採訪對象:

張林順 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黨委宣傳委員、常口聯村黨委書記

肖可文 三明市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村民、上清溪原竹排工

徐錚 三明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泰寧縣原縣委書記

李春 三明市委副書記、市長

採訪時間:2024年8月

“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行走三明,滿眼是綠。

“八山一水一分田”“林深水美人長壽”的三明,正在“靠綠生金”“點綠成金”。

今年6月25日,三明市沙縣區發放全國首批林業“生態票”3張,涉及高砂林場5029畝天然林、生態林的經營權流轉。

繼林票、碳票后,“生態票”是沙縣區推出的又一項林業改革舉措。僅憑林地使用租金、收儲訂金佔用費兩項,高砂林場每年的收入就從原來的9.25萬元增至19.54萬元。

良好的生態環境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生態票”是林業大市三明推進林改的又一探索。

三明市地處武夷山南麓、閩江源頭,林地佔土地總面積的82.7%,是福建省的生態屏障,屬於生態涵養區。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調研。站在老村部門口遠眺對岸山水,他語重心長地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這次在三明的調研中,習近平同志還到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上清溪調研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項目,悉心保護並放生了一條躍上他乘坐的竹排的鯉魚。調研途中,習近平同志叮囑大家: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

多年來,三明市干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同志的殷殷囑托,以最嚴格的標准、最扎實的舉措,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2023年,三明市、縣空氣質量達標率均為100%,55個國省控斷面和76個小流域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森林覆蓋率達77.12%。

實際上,三明也曾被環境污染所困擾。作為老工業基地,三明先有工廠,后有城市,曾因空氣質量不好被市民吐槽“每年要吸進去一塊磚”。保護生態、整治污染,三明逐步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守住青山綠水的同時,三明市也在努力探索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

2021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考察調研時指出,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義,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力爭實現新的突破。

改革創新,靠“綠”生金。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抓手,三明積極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努力繪好山水畫卷,交出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三明答卷。

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山清水秀。(圖/楊凱)

“這碗‘生態飯’越吃越香,這條生態路越走越寬”

採訪組: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常口村調研,當時的情景是怎樣的?

採訪對象: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黨委宣傳委員、常口聯村黨委書記張林順

張林順:那時我是常口村民兵營長,就在現場,雖然已經過去27年了,但當時的場景仍然記憶猶新。

1997年4月11日上午,習近平同志來常口村調研。站在老村部門口遠眺對岸山水,他語重心長地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習近平同志非常隨和,很有親和力,很關心我們對村子發展的規劃,給我們作出前瞻性指導。那會兒村裡窮,大家滿腦子想的是怎麼發展經濟。習近平同志說的那些話,我們當時聽著覺得很新鮮,后來,越實踐越感受到講得在理。

2000年,我開始擔任村委會主任。那時有一家木筷廠看中了村部對面這片林子,開價就是20萬元,多次來找。村裡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說賣,20萬是一筆大錢﹔一種聲音說不能賣,賣了就把子孫后代的飯碗砸掉了。

賣還是不賣?爭論很激烈。當時村集體一年收入隻有3萬元左右,不夠開支,買辦公用品都要向供銷社賒賬。不過,村裡最后咬牙抵住了誘惑,沒有賣林子。

村“兩委”討論時,習近平同志考察調研時的那番話,讓村裡在緊要關頭作出了正確的決定。這裡都是石頭山,林子長出來要許多年,砍光了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不能因為一時的困難,毀了美麗的“山水畫”,毀了子孫后代的優美環境。

常口村這些年的發展,証明了我們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如果當初真把山林賣了,如今花千倍萬倍的錢,也找不回這片郁郁蔥蔥、碧波凝翠的青山綠水。

我們始終牢記囑托,把“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作為立村之本,一任接著一任干,從保護生態環境到發展綠色產業,讓美麗生態帶動經濟發展。目前,常口村有246戶1062人,2023年,我們的村集體年收入已經達到215萬元,和1997年相比增加了70倍還多。

種植戶在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臍橙種植基地採收臍橙。(圖/董觀生)

採訪組: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您當時是常口村黨支部書記,作為代表發了言。請談談當時的情況。

張林順:2019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我作為代表發了言。

當時我說:“總書記,1997年4月,您來到我們常口村,到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

這番話喚起了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的一段回憶,“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裡面有米吧?還有芝麻、茶葉、橘皮……”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會議上強調,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

這些年,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同志“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等指示,在保護生態中謀發展,在發展生態產業中探索如何更好地保護生態。我們建設“兩山學堂”,發展研學教育,培育皮劃艇集訓、水上樂園、生態漂流等生態產業,引進福建常口分享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福建盤古中藥材有限公司,打造生態臍橙基地、林下黃精、鐵皮石斛中藥材基地,不斷拓寬“兩山”轉化通道。常口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入選了生態環境部2022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採訪組:常口村是全國“碳票第一村”。保護和利用好青山綠水這一無價之寶,常口村發展了哪些綠色產業?

張林順:2021年5月18日,常口村領到了編號為“0000001”的全國首張林業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畝生態公益林。當時,三明市舉行林業碳票首發儀式,簽發、轉讓首批5張林業碳票,共計碳匯29715噸。

林業碳票是林木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証,相當於是每片林子的固碳功能可以作為資產進行交易的“身份証”。

當時,我們把超過14萬元的收益平均分給全體村民,讓大家共享生態保護成果。大伙兒都非常高興,這張沉甸甸的碳票讓我們真切感到:不砍樹也能致富,“空氣”也能賣錢!

大家更加堅定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決心和信心,保護和利用常口村的好山好水好空氣,吸引一個個生態產業落地生根。這碗“生態飯”越吃越香,這條生態路越走越寬!

福建省旅游集團和地方政府簽訂5年投資6億元的協議,在常口村建設“兩山學堂”和度假酒店等,將這裡打造成綜合性文旅康養基地。常口村“兩山學堂”是集培訓、研學、住宿於一體的綜合研學基地,著力發展紅色黨建、教育研學與全域旅游相融合的新業態,進一步推動常口和周邊鄉村全面振興、可持續發展。

我們的臍橙產業,每年能為村裡帶來上百萬元的收益。村裡的800多畝土地被企業流轉,種上了紐荷爾、紅美人等臍橙品種,去年給村裡交了117萬元租金,今年產量大概是100萬斤,未來豐產期預計可達到300萬斤。

我們還和制藥公司聯手,在林下種植大約300畝黃精。按“合作社、農民、企業、科研+基地聯建”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由公司提供良種、農民負責種植、公司負責技術指導,收獲期兜底收購,保障品種種源穩定、價格穩定、種植戶收入穩定,開發的黃精茶、即食黃精、桂花黃精深受市場歡迎,平均每年每畝產值達3000元。

如今,村子圍繞綠色產業,已經形成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態勢,很多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常口村的“山水畫”越來越美,“山水田文章”越做越精彩。

三明市將樂縣舉辦皮劃艇槳板馬拉鬆公開賽暨第五屆嘻游季水上嘉年華,圖為運動員在常口村金溪段競技。(圖/董觀生)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在常口村作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的科學論斷和重要指示。回顧常口村過去20多年的發展,您對這句話有怎樣的理解和認識?

張林順:這句話內涵豐富,生動闡釋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

其實當初我們在選擇走生態優先這條路的時候,心裡也是打了問號的,不知道到底能給村裡帶來怎樣的發展前景。習近平同志的叮囑,把我們的思想凝聚在了一起,讓大家堅定了前進方向。

實踐証明,我們這條路走對了。從常口村20多年來的實踐可以看出,良好的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青山綠水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我是土生土長的常口村人。1994年,我進入常口村村委會工作,這些年常口村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變化歷歷在目,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

以前,村裡路很窄,板車裝稍微長一點的東西,就繞不過來道了。現在,家家戶戶門前都是寬敞的水泥路,而且村裡強弱電、污水管網全部下地,村子看起來干淨整潔、面貌一新。

1997年至今,村裡經過了4次拆舊建新,逐步形成了今天這幅錯落有致的和美鄉村畫卷。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建設美麗鄉村,成為我們常口村的一個特色。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常口村離這個要求已經越來越近,我們要持續守護好青山綠水,讓村民共享生態紅利,讓綠水青山的守護者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讓這條生態路越走越寬廣。

採訪組: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常口村下一步有哪些發展思路和計劃?

張林順:一個村強不叫強,一個村富也不算富,我們還有一個任務:“抱團”走向共同富裕。

我現在還有一個身份:常口聯村黨委書記。2017年,富裕起來的常口村聯合周邊5個村,建立了常口聯村黨委,探索各村聯合發展的新模式,實現黨建聯建、產業聯抓、治理聯動。我們6個村的山水相連相通,生態資源、產業項目能夠共享共建,形成更大的發展格局。

2019年至今,在聯村黨委的引導下,陳坊村、高山坊村、元坪村陸續入股臍橙種植基地,如今,這3個村村集體每年分別能增收3萬元。聯村黨委還整合項目資金,打造甜脆柿、葡萄柚基地,提升各村的增收、造血能力。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堅持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運營好村內產業資源,持續做大文旅文章,延伸文旅業態,讓游客喜歡來、留得住、玩得好、帶得走﹔為村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實現“家門口就業”。同時,融入市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持續做優林票、碳票等生態產品,讓村民端好“生態飯碗”,讓這碗“生態飯”越吃越香!

“我們是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受益者,也要做好綠水青山的守護者”

採訪組:1997年4月10日,習近平同志深入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上清溪考察,乘坐的是您撐的竹排。請您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

採訪對象:三明市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村民、上清溪原竹排工肖可文

肖可文:1993年、1994年,泰寧縣分別提出“以湖興縣”戰略和“建新興旅游城、創文明小康縣”的奮斗目標,加大了對旅游產業的開發力度。那一年,上清溪景區開始對游客開放。第二年,我就做起了竹筏漂流的排工。上清溪水流清澈,位於深山幽谷之間,游客可以乘坐竹筏體驗丹霞地貌的雄奇險峻。

習近平同志來上清溪景區考察調研時,乘坐的是我撐的竹排。雖然時間過去了27年,當時的情景我仍然歷歷在目。

那是1997年4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上清溪,調研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項目,一條鯉魚躍上他乘坐的竹排,恰巧落在他的腳邊。習近平同志隨即脫下塑料鞋套,盛上水,將鯉魚裝入其中悉心保護,在竹排到下游水深處泊岸后,小心翼翼把鯉魚放回溪中,望著它歡快地游走。

在調研途中,習近平同志叮囑大家: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

如今,習近平同志放生鯉魚的故事被傳為佳話。排工們在撐排時都會給游客講述這個故事,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短暫的接觸中,習近平同志給我的最深印象是平易近人,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他的囑托,我們一直牢牢記在心裡,落實到日常生產生活之中。舉個例子:以前,村民和游客缺乏環境保護的意識,會隨手向河裡扔垃圾。如今,不僅沒有人往河裡扔垃圾,大家看到垃圾都會主動撈起來。

採訪組:請結合您和鄉親們的經歷,談談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些年來您和鄉親們是怎樣牢記囑托,“好好保護環境”的?

肖可文:回顧這20多年來的發展,我們切實感受到了“好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生態環境好了,游客才能越來越多,群眾的收入才能越來越高。我剛做排工的時候,游客比較少,一天隻能掙30塊錢。現在的排工一天可撐竹排3趟,能夠掙到240塊錢左右。

做排工、經營民宿、銷售土特產……現在,我們守著好生態、過上好日子。崇際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福建省首批鄉村旅游特色村,憑借良好的生態旅游資源,很多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生態飯”。

我們是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受益者,也要做好綠水青山的守護者。為守護青山綠水,崇際村做了很多工作。

以前村民要砍柴煮飯。現在,通過補貼燃氣費,引導村民“改燃”和減少用柴,有效地減少了因砍柴造成的植被破壞。

村裡還圍繞河流治理保護,組建了黨員志願服務隊、巾幗護河隊、老兵志願服務隊等多支志願服務隊,志願者們自發地參與河流日常保護和環保宣傳工作。

採訪組:崇際村有個“幸福鯉魚”志願服務隊。這個服務隊是怎樣講好習近平同志保護鯉魚的動人故事,並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

肖可文:為落實好習近平同志的囑托,守護好青山綠水,崇際村成立了“幸福鯉魚”志願服務隊。目前,“幸福鯉魚”志願服務隊有18人,成員以鄉村干部為主,還有熱心村民和志願者。

如今,“幸福鯉魚”志願服務隊隊員的身影隨處可見,為村民和游客帶來了文明新風。“幸福鯉魚”志願服務隊開展的志願服務包括:宣講“一條鯉魚”的故事,引導大家保護生態環境﹔組織護河隊開展護河行動﹔組織非遺展演活動,傳承本地的非遺文化、特色產品﹔做好民宿住宿、用餐等服務的指導……通過保護生態、傳承文化和促進文旅發展等活動,“幸福鯉魚”志願服務隊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採訪組:現在,您和鄉親們吃上了“生態飯”,您開辦了民宿。從排工到民宿主人,能否講講您開辦民宿的過程和感受?

肖可文:2015年,由於年齡大了,我不再做撐竹排的工作。當時,泰寧縣的鄉村旅游已經非常火爆,很多村民都從中找到創業就業的機會。我利用家中閑置的住房,也經營起了民宿。近幾年,我進城居住,把民宿流轉給了村裡的民宿企業。

目前,村裡的民宿主要分為兩類:年輕村民創辦的民宿,多是自己經營﹔年紀大、外出務工或進城居住的村民,將房子流轉給企業統一經營管理,每棟民宿每年可獲得1.5萬元左右的租金。

民宿的經營狀況普遍都不錯。無論是外地的游客,還是來採風的學生,看中的都是這裡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美麗景色。我最大的感受是:好好保護環境,才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游客在三明市泰寧縣九龍潭景區虯龍峽游覽。(圖/鄧毅堅)

採訪組:在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方面,您所在的崇際村近年來有哪些方面的發展變化?

肖可文:我們崇際村境內,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核心景區上清溪、九龍潭等景點,是泰寧縣“五朵金花”旅游專業村之一。

現在的崇際村像個大公園。通過道路綠化、河流治理、完善基礎設施等,村庄面貌煥然一新。每逢假期,都有大量游客來這裡“打卡”。

實際上,崇際村曾經也面臨臟亂差的問題:村民在河邊亂蓋雞舍鴨舍,亂倒垃圾,房前屋后雜物亂堆亂放……

巨大變化的背后,是生態保護理念的變化。崇際村確立“生態立村、旅游興村、產業富村”的發展目標,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產業發展。

作為習近平同志放生鯉魚故事的發生地,崇際村立足於村裡的生態環境及自然景觀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把發展生態旅游與推進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

通過挖掘本地文化,崇際村努力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融入鯉魚、橋燈、古樂、豆腐等鄉土元素,崇際村打造了景觀長廊、豆腐文化體驗館、龍鱗壩、寫生服務綜合體等景觀節點,完善了停車場、旅游公廁、游客集散中心等基礎設施,引入全域化寫生、休閑觀光農業、研學等業態,把鄉村變景區,把農產品變旅游產品。

“守護青山綠水這一‘無價之寶’,成為三明人融入血脈的責任與擔當”

採訪組:您在泰寧縣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兩次深入泰寧縣考察調研,請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習近平同志給您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採訪對象:三明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泰寧縣原縣委書記徐錚

徐錚:1996年,我到泰寧縣任縣委書記。

1997年4月10日,習近平同志來到泰寧縣上清溪調研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項目,悉心保護躍上他乘坐的竹排的一條鯉魚。調研途中,習近平同志叮囑大家:“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

習近平同志對生態保護的高度重視,讓我們印象極為深刻,為泰寧堅定不移走“旅游興縣”路子,以及推進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地申報、保護和發展,增添了信心、指明了方向。“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這一囑托成為泰寧干部群眾持之以恆的實踐。

除了對生態的重視,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習近平同志深厚的人民情懷。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后11次深入三明調研,對百姓冷暖牽挂在心,對群眾生活關切至深。

1999年7月7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泰寧縣新橋鄉嶺下村看望慰問老游擊隊員。從“五老”也就是老地下黨員、老游擊隊員、老接頭戶、老交通員、老蘇區鄉干部的生產生活,到村裡的“五通”也就是通路、通電、通安全衛生飲用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的情況,習近平同志都問得很詳細。

“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不要忘記‘五老’和這些革命老干部。”回到泰寧縣城,習近平同志在調研座談中對我們殷切囑托。

採訪組:1997年4月,習近平同志深入泰寧縣上清溪考察。那時泰寧縣的情況是怎樣的?按照習近平同志的囑托和指引,泰寧縣域旅游發展是怎樣走出“泰寧路徑”的?

徐錚:泰寧縣地處閩贛兩省交界處,縣城四周丘陵環繞。1996年我到泰寧任縣委書記時的縣情是這樣的:縣域面積1526平方公裡,人口12.4萬人,全縣地區生產總值6.65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35︰38︰27。

作為一個小縣,泰寧縣的經濟發展面臨增加總量的壓力。泰寧縣生態資源優勢明顯,如何保護好、利用好?是我們當時思考最多的問題。

在七屆泰寧縣委提出的“建新興旅游城、創文明小康縣”目標定位基礎上,1998年,八屆泰寧縣委將“興旅游、創品牌、立支柱、增總量”的發展戰略寫入黨代會報告,把旅游當作支柱產業培育。

牢記習近平同志“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等殷切囑托,歷屆泰寧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生態立縣”“旅游興縣”戰略不動搖,把旅游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生命產業來培育,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連續20多年來每年召開的第一個全縣性會議都是文旅產業發展大會,在產業規劃、項目安排、資金預算、干部配備、人才培養等方面,也是一路為旅游“開綠燈”,真正把旅游作為全縣的頭等大事、要事來抓。

從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到競爭中國十佳魅力名鎮,再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泰寧旅游不斷邁向更高的台階,先后開發了大金湖、上清溪、寨下大峽谷、九龍潭等十大景區,創造了縣域旅游發展模式—“泰寧路徑”。

全縣游客接待量先后突破一個個台階,2023年達到895.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6.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在2024年全國縣域文旅融合發展潛力100強中,泰寧縣獲評第4名。

生態旅游的發展,讓泰寧縣的綠水青山源源不斷變成金山銀山。

三明市泰寧縣生態環境優美、交通日益暢達,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圖/陳金寶)

採訪組:在福建工作的17年多時間裡,習近平同志先后11次到三明調研指導工作,多次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指示。能否結合您的經歷,談談這些指示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怎樣的重要作用?

徐錚:殷殷囑托,言猶在耳。三明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始終關心關注三明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這裡面有很多觀點、理念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十個堅持”的深刻內涵是一脈相承、有機統一的。

20多年來,三明干部群眾始終牢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努力走出一條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協調共進的新路子。守護青山綠水這一“無價之寶”成為三明人融入血脈的責任與擔當,綠水青山成為三明人的幸福靠山。

習近平同志多次殷切囑托三明干部群眾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長期以來,三明市堅持精准施策,強化擔當作為,以有力有效的舉措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河湖長制、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保護工作,使得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空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均居全國前列,連續4年位居“中國綠都”綜合評價榜首,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三明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加快老工業基地科技轉型、綠色轉型,新材料、文旅康養、特色現代農業等主導產業加快發展。比如旅游產業,目前全市擁有3個世界級和200多個國家級旅游品牌,每個縣(市、區)都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捧起旅游“金飯碗”,吃上“旅游飯”。此外,永安百億竹產業、明溪生態觀鳥、清流花卉苗木業、建寧“三之·五子”綠色產業、大田生態茶產業等發展壯大,“好生態”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業態”,成為三明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識。

三明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任接著一任干,涌現出將樂常口美麗鄉村、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三明河(湖)長制、三元萬壽岩保護開發等一批典型案例,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綠色答卷。如今,良好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我們三明亮麗的城市名片和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人民群眾在青山綠水中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採訪組:在您看來,泰寧乃至三明的發展歷程,是否印証了習近平同志提出的“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重要理念?

徐錚:20多年來,泰寧縣實施“生態立縣”“旅游興縣”戰略,探索出了縣域旅游發展的“泰寧路徑”。

此外,泰寧縣還持續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圍繞“生態+農業”,大力發展高優糧食、水產養殖和茶產業﹔圍繞“生態+工業”,重點培育水資源產品、竹制品、食品加工等綠色工業產業鏈。

通過這些舉措,泰寧縣財政稅收穩步增長。2023年全縣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1997年增長近10倍。

從三明全市的發展來看,同樣印証了“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作為老工業基地,三明先有工廠,后有城市。以三鋼為代表的鋼鐵、化工等重工業帶動了經濟發展,同時也曾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經歷了高污染的發展“陣痛”:三明一度被列為全國重污染城市,市民常詬病城區的空氣質量差,“一年吃進一塊磚”。

三明應該怎麼辦?要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實現怎樣的發展?習近平同志的殷殷囑托,為三明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穩一優二進三”的思路,三明對產業結構進行了優化調整,圍繞11條市級特色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構建起現代化產業體系。

如今的三明,山清水秀,風景如畫,舊貌換新顏,早已不見重污染的影子,展現出一幅“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

三明的發展,有力証明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不是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三明樣本’”

採訪組: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三明是如何踐行好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殷切囑托和重要指示的?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

採訪對象:三明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春

李春: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三明老區蘇區發展,在福建工作期間曾11次深入三明調研考察,多次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別是,1997年4月在將樂縣常口村調研時提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重要論斷。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第12次深入三明考察,對醫改、林改、沙縣小吃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工作作出新的重要囑托。

一直以來,三明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在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上扛起責任擔當,堅決守好生態底色、打造發展亮色、改善民生成色,展現出一幅“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三次產業結構由1996年的34.7:33:32.3調整優化為2023年的11.8:44.6:43.5,農村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2425元增長到2023年的24822元,年均增長9%。

一是生態理念貫徹始終。三明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生態優先戰略,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把保護生態作為最大的政績,堅決杜絕拼資源投入、拼物質消耗、拼透支未來的發展行為,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三明注重發揮好綠色指揮棒作用,每年三明市兩會期間,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都要與各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簽訂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將綠色發展、環境質量改善、公眾環境質量滿意度等納入其中。

同時,為精准治理,我們根據每個區域的經濟、能源消費、環境容量等情況,將11個縣(市、區)分為重點開發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功能區,進行差異化考核,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

二是生態保護常抓不懈。我們主動擔負起福建生態屏障的政治責任,自覺增強上游意識,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持續推動河湖長制、林長制走實走深,確保三明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聚焦生態保護“九龍治水”等難題,三明在福建省率先推行生態綜合執法,成立三明市生態執法與司法保護智慧治理中心,配置河道警長,創新“林長+司法護航”等聯勤協作機制,推動執法與司法同向發力。

同時,我們創新各方力量參與機制,建立“企業河長”“百姓河長”隊伍,推行流域、縣域間分段“晒水、議水、評水”工作機制,探索“林長監督員”和政協“委員河長”等制度,形成守護河湖和森林資源的強大合力。

去年,三明市、縣空氣質量達標率均為100%,7個縣空氣質量進入全省前十名、數量居全省第一,55個國省控斷面和76個小流域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

三是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明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加快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

著力推動生態產業化。發揮三明“林深水美人長壽”優勢,做優做大文旅康養、特色現代農業等主導產業。

三明森林覆蓋率達77.12%,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全市建設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5個、省級林下經濟重點縣9個,培育經營主體954個,帶動近28萬農民參與,年產值達179億元。三明是毛竹大市,擁有毛竹465萬畝、毛竹林儲量6.2億根,現有筍竹加工企業超500家,我們拓寬“以竹代塑”應用領域,著力在竹纖維、竹新材料等創新方向上持續發力。

目前,三明市竹木集裝箱底板制造產業佔全球市場份額達30%以上,“以竹代塑”家居產品在澳洲、中東市場佔有率達90%以上,竹工程板材佔全國市場份額達20%以上,每年竹產業產值近300億元。

三明是文旅資源大市,擁有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等3個世界級品牌和200多個國家級旅游品牌,每個縣(市、區)都有國家4A級景區。近年來,我們著力做好“文旅+”文章,吸引廣大群眾參與旅游業發展,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捧起旅游“金飯碗”、吃上“旅游飯”。今年上半年,三明游客接待人數、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5.9%、20.5%,均超過了2019年同期水平。

三明是“中國稻種基地”、全國雜交水稻制種第一大市,每4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1粒產自三明。我們將現代種業作為市級重點特色產業鏈打造,建成了福建省首個以水稻種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著力推動產業生態化。重點打造11條特色產業鏈,包括鋼鐵與裝備制造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每條產業鏈都由市領導擔任總鏈長,推行“一條產業鏈、一個工作專班、一個專項規劃、一個實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批重點項目”的工作機制,推動產業綠色化、高端化轉型。2023年,三明鋼鐵與裝備制造產業完成產值1133.8億元。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近年來保持兩位數增長。

三鋼集團就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代表。自2021年開始,三鋼投入88億元實施三明本部產能置換升級改造,今年8月項目全面竣工,一年節約標煤12萬噸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萬噸以上,將加快實現企業“雙碳”目標。目前,三鋼已經成為綠色工廠,還是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4A級旅游景區,實現了從污染大戶到花園工廠、綠色鋼廠的美麗蝶變。

此外,我們還加快推進縣域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每個縣(市、區)根據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明確了1至3個主導產業,全市共梳理了22條縣域重點產業鏈。

四是生態資源加快變現。以建設全國首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為抓手,以“兩票一平台”為主要突破口,推出林票、林業碳票等新的改革措施,著力把林業資源向林業資金、資產轉化。去年,林改6項創新成果列入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

以林票為例,我們經歷了1.0、2.0兩個版本,“林票1.0”是在國有林業企事業單位與村集體、林農個人合作基礎上,將共有林權份額化、價值化,主要在村集體內部流轉﹔為提升能級,去年我們與上海交易集團合作,創設形成“林票2.0”,也就是林業生物資產票據,屬於標准化金融產品,可以交易、質押,還可以通過信托計劃認購。在7月26日三明“林票2.0”首次實現市場化交易基礎上,8月27日又有兩宗成功交易。

我們還組建了福建省首個市場化交易平台——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成立“兩山”生態產品交易公司,破解生態產品變現難問題。目前,服務范圍已輻射福建7個地市、40個縣(市、區),交易額突破21億元、溢價率15.6%。

2023年11月20日,三明市將樂縣舉辦山徑賽,選手在水杉大道奔跑。(圖/董觀生)

採訪組:生態文明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三明是否存在一些挑戰?

李春: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產業發展、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等方方面面,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仍然面臨不少困難挑戰。

一是產業綠色轉型任務較重。三明是福建傳統老工業基地,鋼鐵、水泥等傳統工業佔比超過60%,能源生產和消耗中煤炭佔60%以上,六大高能耗行業佔規上工業能耗比重達87%。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產值僅佔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

二是“兩山”轉化通道不夠順暢。三明雖然在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對標先進地區,還存在一些困難和短板。

比如,物質供給類產品方面,三明作為福建省“米袋子”“菜籃子”,農業資源稟賦優勢明顯,農產品品質優良,但仍然存在產業化程度較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問題,農業供給水平和效益亟待提高。文化服務類產品方面,三明旅游資源豐富,但由於三明市航線較少,省外游客進入三明便利度較低,省外游客比例小。

三是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加大。三明作為全國重點林區,閩江、汀江、贛江發源地,全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等面積1190多萬畝,約佔市域國土面積的35%,生態環境質量居全國地級市前列,但目前獲得生態補償資金總量少,尚未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與生態建設投入大的矛盾突出。

比如,在水環境治理方面,2021年以來,三明累計實施173個水環境治理項目,總投資76.45億元,但環境治理配套資金籌措困難,影響項目實施進度,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壓力較大。

三明市將樂縣黃潭鎮與上海農業科學院合作,引進百合花種植培育項目。圖為村民正在採收百合花。(圖/董觀生)

採訪組:今年8月15日,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主題的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三明舉辦。三明市將怎樣以此為契機,堅決扛穩扛牢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當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更好實現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

李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針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系統部署了一系列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

下一步,我們要以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三明舉辦為契機,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牽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三明樣本”。

我們將堅定不移舉生態旗,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重要囑托,嚴格落實福建省提出的“當產業項目、經濟增長速度和生態環境發生沖突時,寧可放棄項目,寧可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要求,持續深化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三明的驕傲。

我們將堅定不移打轉型牌,加快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大力推動鋼鐵與裝備制造、紡織等傳統產業綠色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壯大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數字經濟、未來健康等新賽道,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我們將堅定不移吃改革飯,傳承改革創新基因,持續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林票、碳票制度改革,做大做強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構建多元綠色金融支持體系,為全省乃至全國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探索經驗、貢獻力量。

我們將堅定不移走綠色路,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大力培育打造“綠都明品”系列品牌,豐富綠色產品供給,拓展綠色消費場景,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於2024年第21期《民生周刊》雜志

原標題:《“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福建省三明市干部群眾訪談錄》

記者 | 劉毅 陳文波 鄭智維 劉燁燁 朱浩銓

編輯 | 李雪

責編 | 姜玉函

(責編:白宇、衛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