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總書記關心的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溯源流

2024年10月07日20:09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杭州,江南水鄉的代表,既有西湖的柔美,也不乏錢塘江的壯闊。而在距今5300年至4300年,這裡也同樣矗立著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良渚古城。這座古老的城市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是我國第55處世界遺產。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良渚古城遺址保護工作。

良渚遺址考古和文化研究工作始於1936年。當年11月,西湖博物館工作人員施昕更在良渚鎮棋盤墳附近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了幾片黑陶,並向館裡提出了發掘申請。由此,良渚考古的序幕正式拉開。

1959年,考古學家夏鼐將以良渚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史前遺存命名為“良渚文化”。隨后,反山、瑤山等遺址被陸續發現,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玉器。

然而,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新世紀初,良渚遺址陷入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當中。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良渚文化博物館的會議室裡聽取情況匯報。會場上有人匯報湖州地區6家石礦關停工作受到阻力,影響遺址安全。習近平當機立斷,於次日趕到湖州調研。很快,這幾家石礦場徹底關停。

在習近平的關心指導下,良渚遺址保護工作漸入佳境。2007年,格局完整、規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現人間,內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此后幾年,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壩遺址也陸續出土。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會主席一錘定音,中國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入遺”。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良渚文化的發掘與保護讓悠久的中華文明不再僅僅是史書中泛黃的記憶。每一塊鑄就民族血脈的基石上,正深深鐫刻下文化自信的印記。

(責編:岳弘彬、牛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