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海外華文媒體採訪行活動走進上海——
向世界講述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僑界傳真)
曾經“行人路過,沒有好衣褲”的“爛泥渡路”,如今是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城核心區的“銀城中路”﹔曾經鏽跡斑斑、老廠房遍布的楊浦“工業鏽帶”,如今成為市民游客親水休憩的“生活秀帶”﹔被譽為“上海之根”的鬆江跳動著科技創新的脈搏,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令人耳目一新……不久前,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來到上海,感受這裡發展的澎湃動力。
5天行程,滿滿當當。由中國僑聯指導、上海市僑聯主辦的“追夢中華·揚帆浦江”2024海外華文媒體上海採訪行活動中,海外華文媒體記者圍繞“改革前沿”“上海之根”“濱江家園”“蘇河萬象”“僑連五洲·滬上進博”等專題,探訪上海的歷史底蘊、科技創新、社會發展等方面情況,通過一篇篇報道、一幅幅圖片,向世界講述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
“你為什麼願意放棄海外名校的終身教職,回到上海創業?張江打動你的是什麼?”在康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外華文媒體記者圍坐一圈,饒有興致地向歸僑創業者郭敏博士提問。9年前,郭敏帶領的科研團隊在浦東新區張江鎮開啟了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創新研發,如今,康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1600余項、專利600余件、員工近400人。郭敏用親身經歷講述上海科創中心的魅力。
張江的科技創新活力、浦東開發開放的生動實踐和巨大成就等,讓《西非華聲》主編金浩深有感觸:“我要好好觀察浦東、觀察上海,通過有分量、接地氣的作品,講述浦東發展成為現代化新城的故事。”
“5天行程仿佛是優美樂章,每一章節都奏響了高科技與自然人文和諧共舞的華彩。”加拿大共生國際傳媒副總編胡海一上午拍攝了200多張照片,回酒店后顧不上休息,選片、編輯、上傳至圖片庫,把反映新時代上海風貌的圖片傳遞給海外受眾。
參觀完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採訪團一行搭乘“半馬蘇河”游船,欣賞蘇州河岸線“生活秀帶”。從“岸上看”到“水中游”,墨西哥《視界拉美》駐上海總代表樓亞莎感慨道:“了解蘇州河的滄桑變遷后,再實地感受蘇州河的底蘊,更感到震撼。我希望通過華文媒體的報道,讓海外華僑華人進一步了解中國故事。”
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上海用繡花功夫繪制“一江一河”生態文明畫卷,為社會各界人士創建溫馨港灣。在距離黃浦江岸線美景僅200多米的徐匯濱江黨群服務中心,採訪團了解到,市民食堂、“燈塔書房”、24小時開放的便民服務廳等,3年來累計為146萬人次提供便利﹔在與陸家嘴隔江相望的白玉蘭廣場20樓,設有虹口區北外灘街道“僑之家”,這是上海第一家接入社區事務受理服務專線的“僑之家”,採訪團了解到,通過現場辦或電話及線上接單方式,5—10分鐘就可以辦理醫保卡申領等50多項個人事務。
“上海作為一個窗口,反映著中國的開放和國際化程度。上海和漢堡在1986年結為友好城市,通過這次採訪,我們再一次了解高質量發展中的上海,我希望能把更多關於上海的情況介紹給德國乃至歐洲民眾。”《德國僑報》副總編輯俞光馥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22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