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生物制造高質量發展(調查研究 凝聚共識)
——農工黨中央調研組對天津廣東開展重點考察調研

生物制造作為新質生產力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之一,正在成為先進制造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產業板塊。
受中共中央委托,農工黨中央主席何維率調研組赴天津、廣東兩地,圍繞“推動生物制造高質量發展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主題進行重點考察調研並召開專題座談會。
深入產業一線
了解發展現狀
天津作為我國重要的生物產業基地,在生物制造領域已經建立了門類完整的產業體系,聚集了國家級和市級重大創新平台。
“咱們的天然藥物組分庫目前有多少樣品?”“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中醫藥創新發展?”……調研組實地察看實驗室、生產車間,深入了解醫藥行業創新發展情況,以及人工智能在生物醫藥研發中的應用情況,考察了現代中藥研發模式與關鍵技術研究,調研了動物疫病防控用疫苗、藥物制劑的研發、生產、銷售情況。
廣東生物制造產業鏈較長,在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等領域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企業﹔建設了生物制造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生物醫藥產業園的盈利模式如何?”“有哪些已經成熟的產品?”“目前項目的投資和產出情況如何?”……在廣東,調研組深入深圳、東莞、佛山、廣州四地,先后考察了重點龍頭生物制造企業、產業基地、實驗室等,調研了廣東生物制造產業的發展形勢。調研組認為,生物制造可以進一步促進生物能源、新材料技術發展與產業升級,為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作出貢獻。
聚焦技術創新
關注融合發展
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天津創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天津強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調研組仔細詢問了今年以來在新一代鹼基編輯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突破的技術細節與最新進展,詳細了解了工業菌株、微生物發酵、酶制劑復配等技術研發情況。在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調研組聽取了蔬菜良種和小站稻、強筋麥等優質品種的研發推廣情況,勉勵科研人員不斷加強種源科技攻關,強化生物育種創新能力。
在天津召開的座談會上,調研組指出,要充分認識生物制造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強化整體工業制造的仿生設計,使我國整體制造業的制造原理與工藝向低能耗、低碳排放、智能化方向發展,推動我國制造業整體變革和系統重塑,推動現代制造由機械制造向生物制造轉變。要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強化基礎研究和標准體系的支撐作用。要探索適合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組織方式,通過產品串聯各類創新平台,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等創新鏈各個環節,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要健全體制機制,為生物制造健康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在廣東調研期間,調研組來到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聽取了合成生物制造的重大意義、產業類別、運用前景等情況介紹,肯定了該中心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模式,鼓勵科研人員繼續堅持“四個面向”,深耕合成生物學關鍵技術、設備研發,解決“卡脖子”問題。在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鬆山湖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等調研點位,調研組深入考察了企業結合人工智能、機器人前沿技術開展藥物研發的情況,了解創新抗體藥等研發狀況及市場前景。調研組鼓勵企業積極探索應用前沿技術,持續推進藥物研發與信息科技、人工智能融合發展,拓展生物醫藥全鏈條產業。
堅持問題導向
提供決策參考
進企業、訪平台、下車間,調研組成員關注產業發展面臨的堵點和痛點,認真記錄重要問題,歸納共性問題和具體困難。
“細胞及血液生態系統的研究和轉化,如何助力細胞基因醫藥產業創新策源?”調研組在天津深入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等單位,就細胞及基因治療技術創新、審評審批、產能供應、應用前景等問題與企業進行深入溝通,詳細詢問企業在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困難。“希望加大對細胞治療領域專業人才的招聘和培養,同時優化審評流程,簡化審評程序,提高審評效率,縮短新藥上市時間,盡快讓更多患者治療獲益。”合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提出建議。調研組鼓勵企業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現有學科優勢和載體平台優勢,不斷匯聚復合型高端人才,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調研組在廣州召開座談會,與會人員圍繞生物制造的特點與發展現狀、應用前景、存在問題、建議對策等展開討論,講情況、說問題、提對策。調研組來到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先進高分子材料等問題深入調研。“有什麼困難?”在聽取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負責人的介紹后,調研組提問。“希望有關部門針對企業的實際需求,以科研課題的形式,鼓勵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創新性研究,共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負責人表示。
調研組充分肯定廣東在發展生物制造產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就。建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用好用足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和自然資源稟賦,合理配置創新資源。在戰略方向上,要把握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的辯証關系﹔在實施路徑上,要重點推進傳統生物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構建全過程創新產業鏈,實現不同平台交叉融合創新,以健全的體制機制有序引導生物制造的健康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0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