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凝聚起建設文化強國的強大動力
5月23日至24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廣東深圳舉行。本屆論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主論壇和八個分論壇上,與會人員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新的文化使命、繁榮文藝創作、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數字時代出版人才發展、電影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人文灣區機遇灣區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廣泛共識,凝聚起建設文化強國的強大動力。
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表示,中華文化有著守正創新的精神氣質和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守正創新是連續性與創新性的辯証統一。守正要自覺傳承中華文化主體性,創新要以守正為前提對時代問題進行回應。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汪暉表示,中華民族團結凝聚,成為中華文明向世界作出的重要示范,這就是我們今天強調的“四個共同”: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楊懿說,論壇從傳媒領域、高校學術研究、人工智能技術等視角討論和分享如何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探討人工智能新技術與社會主流文化價值更有效結合等話題,為提升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使命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傳播方法和技術手段。
“文化自信始終是湖南廣電開展內容創新的底氣,也是創新內容能夠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基因密碼。”湖南廣播影視集團總經理蔡懷軍說,“我們在節目制作時始終堅持面向國家所需、人民所盼,內容形態千變萬化,但不變的是價值引領。”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藝術總監沈晨說:“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用心用情用力賡續文化精粹,為時代謳歌、為人民創作,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新征程上書寫傳承新篇、厚植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重任在肩、大有作為。
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說:“創作者要思想解放、眼界拓寬,讓未來的創作題材和主題表達等方面都更加豐富多元。”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擁抱生活,與時俱進。”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認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應該不斷提高創作水准,細膩書寫人間煙火與人性光輝,並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文藝形式和風格,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院長張久珍表示,無論是大眾出版還是學術出版,要激發創新活力,鼓勵百花齊放。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的召開,大大提振了中國出版業未來發展信心,增強了文化自信,必將促進出版業高質量發展。
文化與科技相生相伴,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在信息化條件下,藝術創作文化發展如何擁抱高新科技成為新課題。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聶小林表示,在社會發展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新階段,未來數字出版人才要擁抱技術發展新趨勢,才能真正成為復合型與創新型人才,更好助力新時代文化繁榮與發展。
“當前,數字技術不斷催生新的文藝業態,拓寬文藝空間,我們必須鍛造擁有自己基因的、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影視文藝新質生產力。”阿裡大文娛集團優酷副總裁、總編輯張麗娜表示,互聯網技術與影視創作的跨界融合,正在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影視工業化道路”,這需要行業各方積極投身技術研發,暢通“技術+藝術”的發展之路。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
潮州市委書記何曉軍說,習近平總書記在潮州考察時強調,要珍惜和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能搞過度修繕、過度開發,盡可能保留歷史原貌。潮州遵照“不改變原狀”的原則,聚焦“讓市民和游客於細微處感受到城市溫度”的目標,最大程度保存了現有建筑遺存的傳統元素和歷史面貌,讓老宅子彰顯“古”的典雅,煥發“新”的美麗。
“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落實文化強國戰略、保護傳承長江文化的需要,可以實現文物和文化資源更高質量的保護和更高水平的利用,促進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說,要讓文化公園、遺址公園更好惠及城鄉發展和人民生活。
“‘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名譽館長林慶熙認為,要搶救和保護“僑批”文化遺產,推動珍稀資料的整理和活化,也要讓“僑批”文化走出去,用“僑批”講好華僑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實現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合,就需要守正創新、勇於突破,讓非遺時尚起來,讓經典流行起來。”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員陳麗君表示,努力探索跨界傳播,用“出圈”的作品吸引更多觀眾,有助於進一步做好非遺傳承保護、繁榮戲曲舞台藝術。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對外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研究基地研究員姬德強表示:“文化遺產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應利用新的信息傳播技術,突破傳承的瓶頸和創新的障礙,在數字化、虛擬化、智能化方面產生更多增量。同時,用好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推動文化傳承與文明互鑒。”
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說,敦煌文化遺產不僅保存了涵蓋中國的建筑、歷史、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醫藥、禮儀、民情風俗和典章制度等內容的石窟藝術和文獻,而且融匯了絲綢之路沿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藝術元素,“敦煌文化遺產呈現著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精神。”
沈晨說:“人類文明姹紫嫣紅。我們要打開視野、拓展思維,擁抱新技術、搭建新平台,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汲取文明養分、吸納培養人才,創作出更多爆款產品並推向海外,更好在民心相通、互學互鑒中實現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刻重塑國際輿論格局。”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建議,要充分挖掘有中國價值、世界意義的內容,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也要不斷創新表達渠道,在精准化、多元化、分眾化上下功夫,針對不同受眾進行不同的設計安排,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不斷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中贏得主動。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還要尋找有效的模式和路徑探索構建人文灣區,這對加強交流互鑒、促進共同發展有很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表示,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能力、優勢和歷史使命。香港可以發揮產業協同發展優勢,共同推動文化出海,對外講好中國故事。
(本報記者劉陽、楊雪梅、劉念、趙夢陽、程遠州、洪秋婷、程龍、李洪興、劉若軒)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5日 0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