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鏡觀·回響丨守護紅樹林,保護生物多樣性

2024年05月22日20:40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為最早簽署和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一貫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正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在廣東省湛江市金牛島拍攝的紅樹林(2023年5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

在廣東省湛江市金牛島拍攝的紅樹林(2023年5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素有“海上森林”“海岸衛士”之稱,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注紅樹林保護,多次對紅樹林保護做出具體指示、提出明確要求。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紅樹林保護和修復,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長的國家之一。

 鷺鳥在廣東湛江金牛島的紅樹林上棲息(2024年5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世界濕地生態恢復的成功范例。

鷺鳥在廣東湛江金牛島的紅樹林上棲息(2024年5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世界濕地生態恢復的成功范例。

俯瞰廣東湛江市區海邊的紅樹林(2023年5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

俯瞰廣東湛江市區海邊的紅樹林(2023年5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

在廣東湛江霞山區觀海長廊一帶的紅樹林裡棲息的鳥類(2023年5月25日攝)。

在廣東湛江霞山區觀海長廊一帶的紅樹林裡棲息的鳥類(2023年5月25日攝)。

 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2024年1月19日攝)。在深圳,茂密的紅樹林東起新洲河口、西至深圳灣公園,懷抱城市中心區域,沿海岸線形成了長約6公裡的“綠色長城”,為每年數以十萬計的候鳥留下彌足珍貴的國際遷徙通道。

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2024年1月19日攝)。在深圳,茂密的紅樹林東起新洲河口、西至深圳灣公園,懷抱城市中心區域,沿海岸線形成了長約6公裡的“綠色長城”,為每年數以十萬計的候鳥留下彌足珍貴的國際遷徙通道。

 工作人員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進行黑臉琵鷺種群數量調查(2024年1月19日攝)。

工作人員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進行黑臉琵鷺種群數量調查(2024年1月19日攝)。

候鳥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休憩(2023年10月13日攝)。

候鳥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休憩(2023年10月13日攝)。

  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棲息或越冬的動物(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棲息或越冬的動物(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廣西欽州茅尾海紅樹林自然保護區(2023年7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

廣西欽州茅尾海紅樹林自然保護區(2023年7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樹林(2024年2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樹林(2024年2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

福建廈門筼筜湖紅樹林種植帶(2024年1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

福建廈門筼筜湖紅樹林種植帶(2024年1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

記者:梁旭 毛思倩 劉大偉 曹祎銘 蒲曉旭 姜克紅

編輯:劉欣 畢曉洋 梁旭 周華 許睿 虞東升 盧燁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新華社攝影部、廣東分社聯合制作

(責編:趙欣悅、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