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筑,見証中塞“鐵杆情誼”丨大國外交·習主席的文化交流足跡
5月,距離北京7000多公裡之外,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一派生機盎然。
漫步街頭,有這樣一座獨特的現代化建筑引人注目——大廈外牆以中國古代山水畫為藍本,將繪畫藝術完美呈現在現代建筑藝術中﹔大廈所在的道路名為“孔子大街”﹔坐落的廣場為“中塞友誼廣場”——這便是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
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外景。王 韡攝
2016年6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塞爾維亞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和塞方領導人共同出席了中國文化中心奠基儀式,兩國元首培土奠基,殷殷寄語。
一座建筑,猶如在多瑙河畔繪就的一幅美麗的中國古代山水畫,不僅成為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也在時代發展中見証中塞“鐵杆情誼”。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同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掀開了中國人民同塞爾維亞人民友誼合作新的一頁。幾十年來,兩國人民始終心手相連,彼此懷有特殊感情,跨越時空的真情厚誼歷久彌新。
文化交流是中塞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兩國關系深化發展的不竭動力。
曾經,《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等著名影片激發了無數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啊,朋友再見》這首歌曲至今仍然在中國傳唱。
如今,“漢語熱”在塞爾維亞持續升溫,不僅多所高校開設了中文系,2012年塞爾維亞全國中小學普及漢語項目正式啟動,孔子學院、中文教學點等也出現越來越多塞爾維亞人的身影。
在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的課堂裡,太極、書法、中文、古箏……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啟了塞爾維亞民眾的中華文化筑夢之旅。
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太極課堂。本報記者 沈小曉攝
29歲的約萬娜,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塞爾維亞姑娘。她正在攻讀中國文化專業方向的博士,也是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教授中文的志願者。她說,學習中文不僅為她創造了更多機會,也為許多塞爾維亞人提供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雖然中國和塞爾維亞距離很遠,但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和歷史對很多塞爾維亞人非常有吸引力。”
近年來,中塞兩國文旅、經貿合作成果豐碩,民心也連得更緊了。2017年,中國和塞爾維亞互免簽証協議生效,2019年中國即成為赴塞旅游人數最多的國家﹔隨著駕駛証互認換領協議的簽署及中塞直飛航班的開通,兩國人員往來交流持續升溫﹔去年,中國與塞爾維亞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為兩國關系注入新動能。
塞爾維亞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首個全面戰略伙伴,兩國鐵杆友誼深厚。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中國和塞爾維亞是歷經風雨、患難與共的‘鐵杆朋友’”“兩國有著高度政治互信,雙邊關系經受風雲變幻考驗歷久彌堅,堪稱國際關系典范”“中塞‘鐵杆情誼’彌足珍貴,值得我們堅定維護、世代弘揚”。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發生后,塞爾維亞政府獲悉中國地震災區急需帳篷等物資,從軍隊儲備中調集一批帳篷馳援災區,並在外包裝印上“致中國人民”。
抗擊新冠疫情期間,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率隊在機場迎接中國援助塞爾維亞抗疫醫療專家組的到來時,捧起五星紅旗深情一吻,以示對中國幫助的謝意。這一幕深深打動了許多中國人。
“我們對塞中鐵杆友誼感到自豪。”去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習主席會見時,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說,中國始終尊重並平等對待塞爾維亞,在塞爾維亞面臨困難時,及時給予寶貴支持。中國的幫助和合作,使塞爾維亞經濟保持了良好發展,給人民帶來巨大福祉。
“播種今天,收獲明天。”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塞建立起更加牢固的紐帶。匈塞鐵路、貝爾格萊德跨多瑙河大橋、E763高速公路、科斯托拉茨電站、斯梅戴雷沃鋼廠……這些中塞合作項目不僅將中塞傳統友好轉化為務實合作成果,而且更好地造福兩國人民。
“中國高度重視發展同塞爾維亞的關系,珍視兩國深厚的傳統友誼,願深入挖掘互利合作潛力,實現優勢互補,推動兩國關系行穩致遠。”在2016年6月發表於塞爾維亞《政治報》和新南斯拉夫通訊社的署名文章《永遠的朋友 真誠的伙伴》中,習近平主席這樣說。
塞爾維亞有句俗語:“朋友是時間的果實。”在中塞兩國共同努力下,一顆顆友好的種子正不斷被種下,孕育出中塞友好的豐碩果實。
策劃:田俊榮、馬小寧、劉曉鵬
統籌:楊學博、姜赟、裴廣江、王恬、梁昌杰
協調:李翔、任彥、宋靜思、鄺西曦、王翔宇
文字:沈小曉、李婕
編輯:王萍萍
校對:朱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