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推動西部大開發是一項世紀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並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紀實

本報記者 杜尚澤 李增輝 新華社記者 張曉鬆 朱基釵
2024年04月26日07: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4月22日至24日,重慶。一場調研、一次座談會,共同聚焦於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由點及面去運籌,由面到點去落子。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調研,看重慶的物流園區,著眼開放﹔觀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成果展示,謀劃創新﹔到社區、“城市大腦”,思考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子。開放、創新、城市治理等領域,也都因西部大開發這項國家戰略發生了巨變。

  這是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主持召開西部大開發主題的座談會,也是黨的二十大后第八次召開區域協調發展的專題會議。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巍巍群山、滾滾江河……長久以來,對佔我國國土面積七成多的西部地區,總書記傾注了許多心血,飽含著深厚的感情與希望:

  “推動西部大開發是一項世紀工程。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繼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穩扎穩打,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一條開放路

  “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以開放促開發,是地域廣袤、發展水平迥異的西部地區共同的夙願。當4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東部和南方沿海,西部也在翹首期盼更多機遇。

  格局決定思路。2013年的秋天,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西部地區也由此澎湃出新的發展勢能。

  重慶是西部大開放的一個縮影。

  22日下午,考察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

  園區內,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運營調度中心。大屏幕上的地圖,以重慶為坐標點,繪就了聯通世界的“大動脈”:向西,中歐班列直抵歐洲﹔向北,“渝滿俄”鐵路縱貫南北﹔向東,長江黃金水道聯通中部地區和長三角﹔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山越海。

  西部陸海新通道,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近期考察中,多次關注的一條貿易線。“這條通道有哪些成本優勢?效益如何?”“沿途還有什麼障礙?”現場,總書記問得細致。

  “從重慶到廣西欽州,再過馬六甲海峽,比沿長江黃金水道,經東部沿海再南下節約了十多天甚至二十天。”

  還有一組數據令人感嘆。重慶相關負責同志介紹:“西部陸海新通道覆蓋121個國家和地區503個港口,2023年‘新三樣’出口88.2億元、同比增長近一倍。”

  多少年來,滔滔江水帶著西南各地的山貨土產順流而下,東南的布匹棉紗,伴著鏗鏘的川江號子溯流而上。而今,鐵路、公路、航線輻射八方,也將重慶的發展放在中國、放在歐亞大陸、放在世界的視野下去考量。

  “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習近平總書記有感而發,“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對於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要把這一標志性項目建設好、運營好,帶動西部和內陸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交叉聯網的樞紐。”

  園區內,重慶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晝夜吞吐不息。過去這裡是個不起眼的小站,如今因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聯通世界。鐵軌、火車、集裝箱,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深度融合。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杜伊斯堡,見証了最先開行的中歐班列“渝新歐”的強勁運力。火車正是從重慶這座車站出發,向西、再向西,越山嶺、穿戈壁、過邊境,古老的絲綢之路重煥生機。

  這些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朋友圈”不斷擴容。西部地區與周邊13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1.8萬多公裡。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又何止重慶一地?座談會上,每一個省份都列出了開放的成績單:陝西,去年對中亞國家進出口總額增長178%﹔新疆,去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45.9%﹔廣西北部灣“一灣相挽十一國”,平陸運河的建設如火如荼,建成后將成為西南地區最便捷的水運出海通道。

  貨車司機、列車司機、裝卸工人,還有場站管理人員,向總書記爭相講述:

  “出口的主要貨物由傳統產品向‘新三樣’轉變”﹔

  “重慶制造的新能源汽車、筆記本電腦,在海外銷路好得很”﹔

  “回程空箱率低了,國外的產品,從這裡走向全國”﹔

  …………

  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要義是暢通,關鍵是協同,而核心正是創新。

  開放,對於西部來說,不僅是擰成一股繩走出去,也是發展實力的一把量尺,要到國際市場上去經風雨。

  擁有我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重慶是當之無愧的制造重鎮。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線建設,到改革開放后的工業振興,再到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提質增效,共同鑄就了開放的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重慶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成果展示廳。

  中德合資研發的氫動力發動機、技術領先的納米時柵、我國最大型號船舶渦輪增壓器、我國首台“大排量小型化活塞式發動機”,還有首創三位一體技術的血液透析機……琳琅滿目的創新創造,都在傳遞著新質生產力之於開放的意義。

  聽聞研制的海上風電機組整機國產化率99%,習近平總書記很是感慨:“當年我在福建工作的時候,中國還沒有海上風電。曾幾何時啊!”

  “重慶的制造業有自身的結構特點、有相應的優勢。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盯准了就持續干,堅定不移、久久為功。”

  一道治理題

  “在西部地區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車在街巷穿行,車窗外的高樓鱗次櫛比。

  重慶,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8.24萬平方公裡、38個區縣、3000多萬人口,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任務十分繁重,面前擺著探索西部地區現代化建設之路的一道考題。

  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曾是遠近聞名的“老破小”,房子差、管網舊、污水多、配套缺。22日傍晚,總書記走進小區。

  青石板、紅磚房、黃桷樹,敞亮的社區會客廳、功能齊全的黨群服務中心,還有飯菜飄香的社區食堂。

  飯碗裡,盛著民心。見到總書記走進來,老人、孩子們都興奮地站起身來,掌聲、笑聲、問候聲此起彼伏。總書記微笑著和大家嘮起家常。

  “多少錢一份飯菜?”

  “60歲以下的18塊,60歲以上的15塊。我們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有2600多人,佔比32%。”

  “運營方是哪裡的?實現盈利了嗎?”

  “第三方運營,社區監管,實現了微利。”

  習近平總書記叮囑:“一定要可持續。”

  食堂門前,過去是個排水渠,后來變成了臭水溝。經過治理,成為居民們休閑的小廣場。這一切的變化,都源於社區2022年初啟動的更新改造項目並納入全國有關試點。

  居民們紛紛來到了小廣場,掌聲響徹樓宇間。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黨中央很關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舊小區改造好。改舊換新,完善服務設施。希望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能為解決民生問題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每年辦一些民生實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層減負,事關民生福祉,鏡鑒黨的作風。在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總書記看到了一份報表。

  “‘渝快政’APP上有一個全市的一表通智能報表應用,以前我們要填很多報表,有些信息差不多,總是在重復填寫。之前我們一年要報上百張表,現在隻需要報12張表。”

  5年前,同是4月,也在重慶。總書記當時也談到了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基層干部從繁文縟節、文山會海、迎來送往中解脫出來。”那一年,是黨中央確定的“基層減負年”。

  減負賦能,治理提效,5年攻堅見韌性、顯實效。這一次,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為基層減負要明確權責,不能什麼事都壓給基層,基層該承擔哪些工作,要把職責事項搞清楚。”

  減負,減掉的是形式主義的桎梏,增添的是實干擔當的精氣神。在考察第三天召開的市委和市政府匯報會上,總書記又談到了為基層減負:

  “前天去九龍坡,我問社區黨委書記,現在負擔重不重。她說,過去填很多報表,通過報表開展工作。那不行。不能形式大於內容,表面大於實效。形式主義少一些、真抓實干多一些,矛盾也會少一些,實績也會多一些。這個事情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23日上午,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重慶的“城市大腦”。

  過去散落各處的數據,聚合、賦能。水、電、氣、訊、橋、隧、軌道、管網等城市體征指標一目了然,重慶在探索實現超大城市治理體系整體重構。

  相關同志講述了去年一次山體滑坡預警的案例,並視頻連線了剛處置完一場火災的北碚支隊的消防員。

  習近平總書記思考良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這個問題我是非常關注的。”“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好預案、精准管控、快速反應,有效處置各類事態,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

  對“城市大腦”觀感深刻,總書記在之后的考察中又數次提起城市治理課題:“信息化時代,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構建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建立健全‘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讓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一幅戰略圖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迢迢民族復興路的關鍵一程,它在治國理政的大架構中被置於前所未有的醒目位置。

  探究原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區域一體化乃大勢所趨”。循勢而行,順勢而為,隨著調研的深入、布局的精准,一幅戰略圖躍然紙上。

  黨的二十大后,圍繞區域協調發展主題,總書記接連主持召開座談會。從京津冀到長三角,從東北振興到中部崛起,從長江經濟帶發展到西部大開發,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960多萬平方公裡大地上相連成勢。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先來捋一捋我們走過的歷程”。

  1999年,“西部大開發”第一次出現在黨中央的文件中。之后,這一戰略融匯時代特征,持續而深刻地塑造著壯闊的西部地區。

  20年后的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再度推出《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萬字重磅長文,定義了“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座談會上,說到這裡,總書記總結道:“西部大開發作為國家戰略,是一以貫之的。沒有任何動搖,更沒有削弱,而是不斷加強和完善。我們現在還在繼續推動這項工作。久久為功,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而這一次,座談會進一步鎖定新格局,也將“一張藍圖繪到底”再一次夯實:“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這是西部的戰略地位。關注、關懷西部,是使命使然,也是情懷所在。

  “我們黨從這裡走來。”在西部的紅色沃土上,他一次次前往革命紀念地瞻仰,感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總書記一直牽挂著西部,那裡“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多”。黨的十八大后,“30多次到西部調研,而且每次都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要求”。

  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盤點這些年沉甸甸的成績,也深刻分析亟待解決的短板和困難:“看看咱們的家底,梳理梳理咱們的長短板。”

  入山問樵、遇水問漁。新格局如何謀篇布局?座談會上,總書記鮮明提出六個“堅持”。

  錨定新質生產力,“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

  突出大保護,“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聚焦大開放,“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

  落腳於民生,“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

  放眼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實踐中不斷形成、豐富和拓新。這六個“堅持”所蘊含的思想理念,融匯於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總體國家安全觀等蔚為大觀的思想體系之中,在西部地區因地制宜、因時就勢,煥發出盎然生機。

  恆者行遠,蘊含其中的方法論一以貫之。

  有“一張圖”視野下的辯証思維。

  談到“要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傳統產業不能說是落后產業,傳統產業裡面也有新質生產力,也有高科技。”

  說到煤炭等能源行業的發展,總書記拿“窩窩頭”和“精面細面”打比喻:“先吃飽肚子再吃好。我們要實事求是,既不能放慢綠色低碳發展步伐,也不能太理想化,首先要保証能源供應。”

  有“一體化”進程中的創新思維。

  總書記十分關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佔全國1.9%的這方沃土,產出了佔比超6%的地區生產總值。如何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習近平總書記寄望川渝兩地“緊密合作,不斷提升發展能級”。

  路越走,越清晰﹔越往前,越是信心充盈、步履堅定。

  黨的領導是決勝的關鍵。

  “抓好黨紀學習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敲響警鐘,“溫水煮青蛙,前車之鑒不可忘卻,每個人還是要好好復習一下。腦子裡要有個‘緊箍咒’。反腐敗永遠在路上,沒有敬畏感就會迷了道。”

  自我革命的堅韌,映射出如磐的初心。聚陽才能生焰,握指才能成拳。西部大開發的磅礡偉業是黨領導人民來創造的。

  “打造忠誠干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總書記叮囑,“關心關愛基層干部特別是條件艱苦地區干部,激勵干部銳意進取、大膽開拓、擔當作為”,“加強年輕干部在西部地區的培養鍛煉”。

  西部,一片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26日 01 版)

(責編:牛鏞、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