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聽民聲察民情 聚民智解民憂

——代表委員講述履職故事

葉曉楠 胡曉曉
2024年03月01日05: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日前,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喻寺鎮譚壩新村油菜花競相綻放,構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園春日畫卷。
  牟 科攝(人民圖片)

  2024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一年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聽民聲、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履職答卷,彰顯了新時代代表委員的使命擔當。近日,本報採訪了部分代表委員,聽他們講述深入一線調研的履職故事。

  

  楊朝明代表:

  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新學期開學前,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來到山東肥城市的一所中學,與學校教師分享教書育人的心得。這樣的專題調研是楊朝明過去一年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大中小學,他還深入村庄、社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他履職的重點。

  “什麼樣的社區文化活動您願意帶著家人一起參加?”“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進一步融入基層治理?”……楊朝明長期工作生活在山東曲阜,參與和見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春節假期裡,他在曲阜與街坊四鄰、社區網格員探討交流,為參加今年的全國兩會做准備。

  “如果把中華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樹,樹干之所以又粗又壯,是因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之一,是我們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楊朝明說,在山東曲阜,許多中華經典成為中小學誦讀教材﹔在尼山,連續舉辦了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有大批中外學者、國際友人來此交流,一起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國學熱”持續升溫,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各地積累了為數眾多的粉絲。在走出國門后,楊朝明也深切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對世界的積極影響。

  “有一次,我受邀到巴西講學,外方原計劃隻給我半小時的時間。但隨著我的講解,在場聽眾的興趣越來越大,中間還不斷有人提出問題,演講時間一直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當在現場被外國友人問到“你認為儒家思想什麼觀點對世界非常有影響”時,楊朝明用“尚和合、求大同”回答了他,並解釋道:“追求和諧與和睦,在和諧中共同發展進步,體現了協和萬邦的理念。”

  今年全國兩會,楊朝明准備了《關於在各級各類學校設置傳統文化必修課的建議》,他認為:“作為一個教育管理者,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培養更多人才,讓他們在教育管理中,在傳統文化的弘揚過程中發揮作用。”

  多調研、多思考,過去一年,楊朝明既讀書,也行路。多聽民意,更好地為人民代言,這也是他新一年對自己的要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結合當下的一些現實,進行深入調研,進一步地去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一些建議,推動實際工作。”楊朝明說。

  徐鳳芹委員:

  優化老年健康服務

  2019年,城鄉居民醫保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報銷政策出台,對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的3億多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將其在國家基本醫保用藥目錄范圍內的門診用藥統一納入醫保支付,報銷比例提高至50%以上。“如今,全國各地都制定了相應配套措施,我非常高興。”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中國中醫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徐鳳芹向本報回憶起自己這段難忘的履職經歷。

  徐鳳芹介紹,當時,她在調研中發現,由於部分地區門診不能醫保報銷或報銷比例過低,很多慢性病患者舍不得花錢在門診治療,導致小毛病拖成大問題。為此,2019年,她聯合多位委員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提交了關於提高門診醫保報銷比例的提案,呼吁減輕患者就醫用藥負擔。

  為做好這份提案,徐鳳芹向醫療、醫保等多個領域專家請教,深入實地調研。該提案得到國家醫保局等部門的重視,當年10月,《關於完善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印發。

  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以來,徐鳳芹寫出了一系列優秀提案,推動了惠民政策的落地,她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加強調研:“不僅要加強理論學習,還要結合實際經歷,從小切口入手去解決問題,立足本職工作來撰寫自己熟悉領域的內容。”

  今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徐鳳芹最關注的還是老年人群體。徐鳳芹在工作和日常交流中發現,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低齡老人的總量也在不斷增大。“他們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可以通過優化完善配套政策、細化相關制度,讓更多老年人更好地發揮余熱做好傳幫帶,培養年輕人,創造社會價值。”徐鳳芹說。

  徐鳳芹在調研中還發現,當下醫院設備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但也有部分老年人不能靈活使用智能設備、不會網上預約挂號,推廣和完善陪診服務有助於讓患者獲得更好的就醫感受﹔多地啟動長護險試點,多方探索建立健全失能老人照護體系,如何在總結提煉試點經驗基礎上推動形成適應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我們將建議加強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共同分擔老年人看病負擔,優化老年健康服務。”徐鳳芹說。

  黃西勤代表:

  同心共促民企發展

  這一年,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會長黃西勤心裡始終裝著幾個調研的關鍵詞:數據資產、專業人士、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她每個月都要抽時間去調研,了解群眾所思所盼,並將群眾關心關切的問題提煉形成代表建議。

  “隻有深入一線,提出的建議才能更好地服務一線發展。”黃西勤說。在過去的一年裡,黃西勤多次參加了人大代表專題視察和調研活動,到深圳、惠州、汕尾、東莞等地進行調研,為提交兩會建議積累了素材。

  “這一年,我履職最大的感受是,調研要聚焦在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上,下足‘實’字功夫,為高質量發展提出實實在在的建議。”黃西勤說。

  作為一名資深評估師,黃西勤還立足專業開展調研,到廣州、深圳數據交易所以及香港、澳門多家專業行業協會開展了3次調研活動,完成了《關於進一步深入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釋放數據資產價值的調研報告》和《聚焦專業服務、聚集專業人士——關於港澳專業人士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調研報告》兩份報告。在發現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過程中仍然存在數據確權相關法規制度尚不健全,統一的數據資產登記制度有待完善等問題時,黃西勤及時梳理問題形成建議,為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專業人士發展建言獻策。

  從小處著手,從大處著眼,黃西勤心心念念的還有民營經濟的發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等一系列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陸續出台,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黨中央對民營企業的關愛,身為民營企業家,我們充滿信心。”黃西勤在評估行業工作了30多年,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后,也常常思考如何進一步解決民營企業家的急難愁盼問題。

  今年兩會,黃西勤為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帶來了一份關於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建議。黃西勤說:“希望加快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在平等准入、融資促進、服務保障、權益保護等方面給予民營經濟保障,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民企同心拼經濟,打拼出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

  李孝軒委員:

  就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建言獻策

  2月18日,春節假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雲南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孝軒就來到黑龍江哈爾濱華德學院,跟大學生座談交流,調研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情況。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我最關心的話題。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人。保障高校畢業生就業,依然是我今年提案重點關注的內容。”李孝軒說。

  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以來,李孝軒繼續從更多角度關注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經常深入一線調研,梳理分析問題。就拿過去這一年來說,江蘇蘇州,雲南昆明、昭通、曲靖,貴州貴陽,湖北恩施,河南洛陽、三門峽、新鄉等地,都留下了他調研的足跡。

  李孝軒圍繞就業創業話題的建言獻策,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回應。李孝軒說:“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受諸多因素影響,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載體的需求預測機制,激發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的內生動力,加快補齊人才供需匹配短板。保障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為何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如此“情有獨鐘”?“作為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從業者,我理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不單純是高校畢業生找份工作、創辦個企業的問題,而是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李孝軒說,“隻有保障好高校畢業生的充分就業、創業,實現教育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才能讓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美好願景轉化為生動實踐。”

  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上,李孝軒聚焦教育、民生、未成年人保護等領域,提交了8份提案,並且全部得到了高質量辦結。李孝軒表示,今年除了持續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外,仍將聚焦社會熱點和公眾關切,有針對性地開展調研,提供高質量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

  魏巧代表: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立足中國國情,更需要在強人才上下功夫。”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鎮江市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巧在筆記裡寫下這樣一段話。在她看來,要想實現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就要培養大量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這一內容也被魏巧寫入了今年准備提交全國兩會的建議中。

  魏巧曾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一名助理研究員,2017年,她和丈夫分別辭去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的工作,返鄉創業以實現自己的“農業夢”。7年來,魏巧以農田為紙、科技作筆,在田間播撒智慧與汗水,成為數字化農田種植的探索者,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

  從科研人員到“新農人”,不變的是她對土地的熱愛。魏巧忙碌的身影出現在各個地方,或是在鄰裡之間,向周邊農戶傳授新技術知識﹔或是在廣闊的田野之中,一點點地調試著數字農業管理系統﹔或是帶著大學生們,在田間地頭上一堂生動形象的實踐課……做起與農業相關的事情,魏巧總是充滿干勁。

  令魏巧滿意的是,實現數字農業后,建立起耕、種、管、收、烘干、倉儲、加工和銷售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勞動強度減少50%,肥料利用率提高15%,農藥使用量減少20%,畝產提升9%,畝均效益增加28%,帶動1萬多農戶通過技術升級實現增收。

  如此豐碩的成果,離不開魏巧的走訪調研與出謀劃策。在過去的一年裡,魏巧調研的足跡遍布江蘇,她收集整理了不同地方種糧遇到的困難:一些地方對如何提高種糧收益缺少辦法,一些地方缺少基層農技人員……這些問題,她一一記錄下來並想辦法解決。

  “從事農業工作不容易,投入大、見效慢、工作苦,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魏巧說。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魏巧提出了“關於實施‘新農人’支持計劃支撐農業強國的建議”。“農業農村部針對我提的建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構建起多方聯動農業農村人才的發展機制,為知識型‘新農人’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創造了機會和條件。”代表建議的辦理落實讓魏巧深刻體會到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為民的意義,也更加堅定了她的信心,今年,魏巧將繼續關注農業問題,並在兩會上為支持“新農人”農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建設、優化“三農”領域信貸政策等建言獻策。

  提及對未來的規劃,魏巧表示將繼續深耕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新模式新技術應用推廣。“希望通過我的積極探索,帶動更多立志投身‘三農’事業的‘新農人’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將青春和智慧奉獻在祖國大地上。”

  楊洪明委員:

  聚焦能源強國建設

  “我們要圍繞著熱點難點問題,結合自身學科特色有所思考、有所創新﹔注重本職研究,結合黨派調研,讓政協提案更精准扎實,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近期,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湖南省委會副主委、長沙理工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楊洪明在一個講座上這樣分享提升參政議政能力的經驗。

  擔任政協委員以來,楊洪明充分運用調研成果,打磨完善提案。在她看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盡責,容不得半點馬虎,更不能流於形式、浮於表面。唯有深入一線、扎實走訪、潛心研究,才能了解實情、找准問題、剖析原因,提出有針對性、有可行性的建議。

  作為能源領域的專家,楊洪明持續圍繞能源低碳轉型、新能源產業發展、終端用戶電能替代、電力市場化改革、碳衛星監測等領域建言獻策。

  “和去年同期相比,企業用電量有什麼新趨勢?”“咱們企業未來的生產計劃和用電需求是什麼樣的?”……直面經濟發展主戰場,深入調研、科學分析,多年來,楊洪明總是奔波在第一線,或是同電網企業、發電企業、園區企業等相關負責人交談,或是向群眾了解詳細情況,以此來找准問題、剖析原因,進而完善自己的提案,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結合調研情況,楊洪明對水電等能源領域的發展現狀和面臨的情況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今年全國兩會,她將帶來三個提案,涉及支持湖南打造電力交換樞紐構建區域電力市場,加快推進我國產業低碳轉型,推進農村小水電老舊設備增效改造等話題。

  立足本職,助力發展。展望未來,楊洪明將繼續聚焦“建設能源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積極在相關領域建言獻策,貢獻專業力量。

(責編:牛鏞、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