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十年治理,“看見”美麗宜居京津冀——京津冀推進全面綠色轉型調查

2024年02月29日21:08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新華社石家庄2月29日電 題:十年治理,“看見”美麗宜居京津冀——京津冀推進全面綠色轉型調查

新華社記者鞏志宏、黃江林、杜一方

霧霾少了,藍天成為“常客”﹔水變清了,干涸的河道“活”了起來﹔綠色多了,珍稀動物頻頻亮相……經過十年環境治理和綠色轉型,曾飽受污染之痛的京津冀地區正在經歷生態蛻變。

天藍了,呼吸更暢快

10余列火車穿梭在物流港內,電動牽引車、氫能車往來奔忙,密布廠區的監測站將數據實時傳送到環保智能中樞、實現“一屏觀全廠”……走進河北鑫達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環境干淨整潔,現代化氣息扑面而來。

“十年前的鋼廠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河北鑫達集團生產運營中心副總經理賈佔軍說,當時到處是黑色粉末,周邊建筑物和車輛灰頭土臉,霧霾嚴重時廠區上空仿佛罩了一個“黑鍋蓋”。

2月4日,一列火車緩緩駛入河北鑫達集團天道倉儲物流港。(受訪單位供圖)

2月4日,一列火車緩緩駛入河北鑫達集團天道倉儲物流港。(受訪單位供圖)

從2013年起,京津冀逐步探索大氣治理聯防聯控機制,在重點領域攻堅、規劃法規制定、環境執法檢查等方面協同推進。

壓減重點行業過剩產能、實施農村清潔取暖、推動貨物運輸“公轉鐵”……聚焦產業、能源、交通等“硬骨頭”,京津冀協同破解制約環境改善的結構性問題。河北煉鋼產能峰值曾達3.2億噸,約佔全國四分之一,目前已減至2億噸以內。天津平原地區散煤基本清零,天津港全面停止接收柴油貨車運輸煤炭。

“減量發展”的同時,京津冀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河北啟動七個重點行業創A行動,2023年新增環保績效A級企業45家,總數達81家。天津在全國首創“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科技賦能12條重點產業鏈綠色發展。

十年不懈治理,京津冀“氣質”蝶變。2023年,北京全年PM2.5優良天數佔比達九成,PM2.5最長連續優良天數為192天﹔天津2023年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57.3%﹔河北重污染天數由2013年的73天降至2023年的11天。

水清了,河流更健康

飛鳥掠過水面,殘雪覆蓋山坡……在燕山腳下的於橋水庫,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環境監測研究室主任梅鵬蔚和同事一邊提取水樣,一邊欣賞著春日美景。

作為天津人的“大水缸”,於橋水庫是梅鵬蔚多年來關注的重點,“七八年前,水庫曾發生藻類水華,水面仿佛覆著一層綠漆,威脅到天津飲用水安全。”

位於天津市薊州區的於橋水庫入庫河口濕地一景(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李然 攝

位於天津市薊州區的於橋水庫入庫河口濕地一景(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李然 攝

2016年,天津、河北實施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中央及津冀兩地共同安排資金解決水環境問題。河北啟動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網箱養魚清理﹔天津實施“南遷北管”,於橋水庫南岸44個村集體搬遷,北岸農村實施污水治理……在上下游共同努力下,於橋水庫水質由IV類恢復到III類。

這是京津冀協同治水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三地加快建立重點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在資金撥付、聯防聯控、流域保護等領域持續發力,目前已實現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態補償全覆蓋。

三地共同實施生態補水,連續第三年實現永定河和大運河全線通水,7個重點河湖生態水位全部達標。目前,河北國考劣Ⅴ類水體斷面全部消除,天津12條入海河流消除劣Ⅴ類,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大幅提升。

地綠了,生物更多樣

2017年以來,規模空前的“871”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在津沽大地推進——875平方公裡濕地自然保護區升級保護、736平方公裡綠色屏障規劃建設、153公裡海岸線嚴格保護。

其中,位於天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的736平方公裡生態屏障,起著貫通天津南北生態廊道並接入區域生態涵養區的作用,去年開展各項生態工程73項,藍綠空間佔比達65.6%,逐步顯現“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生態場景。

在河北,多年來持續實施燕山太行山綠化等重點生態工程,全省確定各類自然保護地278處、總面積達142.22萬公頃,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棲息地。北京通過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等方式,持續夯實綠色底蘊。截至去年年底,北京森林覆蓋率達44.9%,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9.8%。

2月4日,在河北省黃金海岸保護區拍攝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受訪單位供圖)

2月4日,在河北省黃金海岸保護區拍攝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受訪單位供圖)

生態環境的蝶變,吸引眾多珍稀動物到京津冀“打卡”,多年不見的動植物頻頻亮相。

青頭潛鴨是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極危物種。2018年,白洋澱首次觀測到青頭潛鴨蹤跡,2022年7月,首次觀測到青頭潛鴨育雛,証實這裡已成為青頭潛鴨繁殖地。

記者從雄安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目前,白洋澱已觀測到野生鳥類276種,較雄安新區設立之前增加了70種。野生魚類恢復至48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21種,澱區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近幾年,天津市鳥類觀測記錄種類從416種增加到452種,每年有超百萬隻候鳥遷徙過境。東方白鸛單日單次最大觀測量從2018年前的1300多隻增加到2021年的5000多隻。

(責編:袁勃、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