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海歸、企業家…10年間1220萬人返鄉當了新農人

數十年都在與泥土打交道,全國人大代表沈昌健注意到,近幾年農村年輕人多了起來,一些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選擇返鄉創業,各地也都相繼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新政策。
“從農村的需求來看,原先分散的耕地正逐步向種田大戶集中,農業產業化水平越來越高,迫切需要懂管理、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人才。”沈昌健說。
改革開放4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農業發展空間很大,現代農村成為希望的田野。除返鄉農民外,選擇逐夢鄉野的新農人隊伍中不乏海歸、城市青年、返鄉大學生、企業家等。
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優質勞動力。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一項重要內容。文件提出,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提高培訓實效。
新生力量加入
“近年來已有不少大學生從新農人成為‘興農人’,帶領鄉親共同致富。”麥可思研究院副院長馬妍說。
長期從事大學生就業研究,馬妍發現,大學生新農人已成為鄉村振興的一支新興力量。
通過梳理相關調研數據,她發現本科畢業生學農從農的意願在不斷增強。《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近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在“農、林、牧、漁”行業類就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2021屆本科畢業生在相關行業的就業比例(1.0%)較2017屆(0.7%)增長了43%。
除大學生外,返鄉創業人員也越來越多。據農業農村部數據,從2012年到2022年底,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到1220萬人﹔據《“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到2025年,這一數據將超過1500萬人。
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等新生力量加入高素質農民隊伍,農民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日前,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組織編寫的《2023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發布。
報告顯示,我國高素質農民平均年齡為45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60.6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21.95%,隊伍結構持續改善﹔2022年獲得農民技術人員職稱、國家職業資格証書的比例分別比2021年提高6.64個百分點、3.46個百分點。
農人之“新”
廣袤鄉土,大有可為。新農人逐夢鄉野的故事,時常見諸網絡。
2017年,30歲的黃銳在參與四川省農科院植保研究所有關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科研項目時發現,無人機在農業領域有著廣闊的空間,於是和兩位前同事一起成立了一家飛防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以他所在的重慶丘陵地區的水稻田為例,無人機噴洒農藥的效率是人工的25倍以上,施肥是15倍左右,播種是20倍以上。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70后”的農民夫婦蔣清偉和蔣順連用3年時間實現了從傳統農民到“新農人”的華麗轉型。從搞大米加工到種糧、從用人力到用機器、從靠經驗到靠科學、從一人干到全家人一起干。
……
隨著科技進步,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不斷向現代化轉型,也涌現出生態農業、合作農業、智慧農業、農村物流、農村電商等一批新興業態。
看到農業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多的新農人選擇積極投身農業,將農田當作實現自我理想的奮斗場。
不在於年齡和資歷,“新農人”之“新”更多在於新視野、新格局、新面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肖德榮撰文談及新農人的“新”體現在組織方式、經營理念、服務手段、農村“新細胞”四個方面。
與傳統農民單打獨斗的模式相比,新農人更注重法人化經營,多數注冊有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等法人組織。雖以農為業,但他們並不是延續傳統做法,而是採用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和傳統農民相比,新農人有更寬廣的知識面、更開闊的視野,學習能力強,善於將其他行業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技術手段、商業模式靈活運用到農業領域,從而有效促進農業生產的改革創新、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按照肖德榮的分析,雖然這個群體的原點在農村,但他們作為農村“新細胞”,生產生活活動的范圍早已經突破了地域局限,成為聯通城鄉的紐帶,是產業振興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
農村經濟生態重構
在沈昌健看來,雖然農村年輕人開始增多,但真正的農業高素質人才目前仍比較缺乏。
以他所在的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來看,100畝以上的種田大戶有300多戶,最大的大戶達10000多畝。
“這些大戶的平均文化隻有初中,水稻、油菜種植專業化技術水平較低,種田基本上靠苦干、蠻干,效益不高,需要引進高素質的農業專家指導培訓。”沈昌健感慨地說。
在城市化進程中,有技術、有精力的青年人口不斷流失,“誰來種田、如何種田”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批轉移,留下的都是“6038部隊”(指老人、婦女—記者注)。“21世紀誰來種田”一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新技術顛覆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新應用重構農村經濟生態:當前,“靠人力”轉向“靠算力”,“體力活”轉向“技術活”……
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民早已不再是“靠天吃飯”的“老把式”。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著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將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証。作為強農興農的根本,“新農人”培養構成了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內容。
破解鄉村振興中的人才難題,除了培養外,還要引進人才。2021年,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健全人才引進政策體系”,引導各類人才返鄉入鄉興鄉。
有吸引力的職業
雖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新農人的成長和發展仍然面臨很多挑戰。
沈昌健建議,國家要制定和出台相關優惠政策,鼓勵、扶持熱愛農村、熱愛農業科研事業的農村青年回鄉創業,成為“新農人”。
如何為逐夢鄉野的新農人提供支持?沈昌健認為,除了要給予他們以社會認可外,還要在經濟上給予支持。例如,要出台針對職業農民在工商登記、項目審批、技能培訓、土地、稅費、融資等方面的專項扶持政策,為他們提供堅實的發展平台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此外,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新農人”生產力。其中,省級職業技術學院和市、縣職業教育中心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沈昌健建議,要探索將職業技術學院與農民培訓結合起來,大力培養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返鄉務農的打工人員、投資農業的城市企業高管、村(組)干部,以及農機、水利、植保、農業科研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促進職業院校走出一條服務“三農”且“接地氣”的新路子。
關於新農人的培育,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建議,以服務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為導向,以滿足農民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培育質量效能為重點。
“既要培育包括合作社社長等農業經營管理者,也要培育種養能手,還要培育包括農機手、植保員、防疫員等生產經營和技能服務人才。”他解釋說。
按照他的思路,通過發展壯大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帶動鄉村人口綜合素質、生產技能和經營能力進一步提升,從而“讓農民真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於2023年第26期《民生周刊》雜志
原標題:《新農人,逐夢新農村》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鄭智維
編輯:姜玉函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