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記者手記:一枝一葉總關情

本報記者 周詠南 毛傳來 王世琪
2023年09月28日13:29 | 來源:浙江日報
小字號

  “我曾在浙江工作了6個年頭,熟悉這裡的山水草木、風土人情,參與和見証了這裡的發展”“到中央工作后,也多次回來,每次來都要走上一兩個地方”“今天來到這裡,我的心情格外高興”……

  9月20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金華、紹興等地,深入農村、商貿市場、陳列館、文化園區進行調研,看望慰問基層黨員、干部和群眾。

  這是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第六次赴浙江。其間一步一履,凝聚著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的殷切希望、飽含著對浙江人民的深厚感情、也指引著我國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

  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第一站來到義烏市后宅街道李祖村。

  近年來,李祖村人居環境大為改善,各類創業主體紛紛進駐,鄉村旅游十分紅火,被評為全國文明村。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共富市集”、扎染商鋪等場所了解李祖村發展變化情況。與村干部交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得知李祖村年人均收入達到5.2萬元,十分高興。

  從臟亂差的貧窮村到共同富裕的帶頭村,李祖村的蝶變是浙江“千萬工程”取得顯著成效的生動案例。

  2003年6月5日,習近平同志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啟動:花5年時間,從全省近4萬個村庄中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設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年間,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浙江一以貫之,不斷豐富著“千萬工程”的內涵,1萬個村也已經推廣到所有行政村。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千萬工程”作出重要批示,浙江貫徹落實“千萬工程”也進入新階段。

  李祖村恰似一扇窗,折射出浙江鄉村的脫胎換骨。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再到美麗生活,“千萬工程”實施20年來,浙江鄉村收獲了千千萬萬個蛻變——

  通達的道路、優美的環境、健康的食物、蓬勃的新業態,鄉村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中國網店第一村”“中國生態第一村”“中國第一農民畫村”……浙江鄉村一刻不停地朝著鄉村振興努力,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變成真實的場景﹔

  鄉村潛力得到激發,年輕人回來了。李祖村有50多家創業主體,從業人員200多名,有原鄉人,有返鄉人,還有新農人,一半以上是大學生。年輕人投身於這片田野,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的新動能。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的李祖村調研之行,再次讓記者深刻地感受到“鄉村”在他心中的分量。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常常走進百姓屋內拉家常、站在田間地頭問農事,彰顯著心系農業、農村、農民的情懷。

  “千萬工程”正是在這樣的感情和實踐中不斷向縱深推進。在時代大命題裡,浙江農村用20年的努力,標注下“千萬工程”對浙江“三農”發展乃至中國“三農”發展的歷史貢獻。

  “鄉親們好!今天來到這裡,我的心情格外高興。”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說,“鄉村振興潛力無限、大有可為,鄉親們要努力奮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李祖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對浙江意義非凡。2021年,中央賦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光榮使命。出台《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系統建構示范區建設“四梁八柱”,成立省委社建委……自此,浙江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

  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了要求、強化了信心。未來浙江必將繼續用千千萬萬個日夜,圍繞鄉村發展,不懈探索,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

  每個人都是義烏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

  浙江90個縣(市、區)中,被稱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義烏是不平凡的存在。

  離開李祖村,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義烏國際商貿城二區考察調研。

  走進商貿城,商鋪林立、商品繁多。

  “總書記好!”“歡迎總書記來義烏!”總書記所到之處,人們紛紛從商鋪中走出來,匯聚到一條條通道上,掌聲、問候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面對市場的商戶、小企業主代表,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義烏作出了貢獻,還要再作新貢獻。你們每個人都是義烏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還要繼續努力、再造輝煌。”

  2006年6月8日,習近平同志赴義烏調研,在橫塘村會議室,就學習義烏發展經驗與金華、義烏市有關負責人和基層干部進行座談時指出:“我對義烏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績留下了深刻印象。我還感嘆,義烏的發展簡直是‘莫名其妙’的發展、‘無中生有’的發展、‘點石成金’的發展。”

  彼時的義烏,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崛起,在習近平同志親切指導下蒸蒸日上﹔如今的義烏,牢記囑托,一張藍圖繪到底,在“八八戰略”指引下蹚出新的路。今年上半年,全市GDP達到912.35億元,增速9.1%,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義烏的發展離不開四個字: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推改革。義烏經驗經過實踐的檢驗,如今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上熠熠生輝——

  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習近平同志留給義烏乃至浙江的寶貴經驗。

  仿佛就在眼前。2005年,義烏的國際貿易額首次超過國內貿易額。這種轉變也引發了諸如融資問題、通關問題等一系列矛盾,義烏遭遇“成長的煩惱”,光靠某方面的局部改革,已經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了。在此發展的關鍵時刻,義烏再次迎來習近平同志。記者回想起那次調研,對這些體制機制上的不適應,習近平同志生動形象地打了個比方:小孩子成長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給成長快的孩子換上一件大衣服”。

  改革的齒輪開始轉動。在習近平同志親自推動下,浙江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開展擴大義烏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改革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對義烏實行史無前例的擴權。如今,義烏堅持以“興商”改革為龍頭帶動全面改革,先后承接了30多項國家級改革、40多項省級改革任務。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爬坡過坎、穩中求進,離不開改革創新、體制破冰。

  開放是義烏的屬性。

  買全球、賣全球。“義烏造”的商品從義烏國際商貿城出發,涌向全國、全球各地。

  走進一家售傘的商鋪,總書記仔細察看:“店開了多久?”

  “27年了。”店主張吉英告訴總書記,“我們堅持時尚優雅的設計理念,走個性化、品質化的發展路線,生產的傘已經賣到了全世界100多個國家。”

  “祝你們越做越好!”總書記笑著說。

  一家制傘企業的發展,是新時代義烏制造業和貿易模式轉型升級的縮影。去年,義烏進出口總額達4788.0億元,首次突破4000億元﹔今年1月至7月,義烏實現進出口額3211.0億元,同比增長19.7%。

  義烏國際商貿城入口的大屏幕向總書記展示著兩張圖表:一張是義烏市場採購貿易出口的實時情況,另一張便是“義新歐”班列運行的動態數據。

  2014年11月18日首發的“義新歐”班列,從義烏出發,橫跨亞歐大陸,直抵西班牙,成為“一帶一路”上亮麗的風景線。截至目前,“義新歐”班列累計往返運行突破6100列,發運規模位居全國前列、長三角第一。

  如今,以義烏國際商貿城為核,以“義新歐”為軸,一個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已然浮現……

  賦予“楓橋經驗”新的時代內涵

  早秋的楓橋古鎮,山明水秀,靜謐祥和,楓溪靜靜流淌,正是詩畫江南的模樣。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上世紀60年代由諸暨楓橋干部群眾創造的“楓橋經驗”,歷經全國各地堅持和發展,煥發出旺盛生機與活力。

  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楓橋經驗”發源地諸暨市楓橋鎮,參觀楓橋經驗陳列館,了解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

  回到楓橋,可謂是一次久別重逢。

  20年前——2003年5月30日,習近平同志著眼應對和解決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大轉型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就帶著思考來過楓橋。

  2003年11月25日,習近平同志再次來到這裡,出席了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40周年暨創新“楓橋經驗”大會,強調“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必須著眼工作大局,在統籌發展中豐富新鮮內涵”。

  自此,建設“法治浙江”、建設“平安浙江”等一系列事關全局、著眼長遠的決策部署接續出台。在習近平同志的親自推動和謀劃下,“楓橋經驗”在推動浙江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中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賦予“楓橋經驗”新的時代內涵和歷史使命,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10年前——2013年10月9日,在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50周年大會召開前,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

  這些年來,浙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系列重要論述,持續擦亮“金名片”、傳承“傳家寶”、用好“活教材”,不斷深化“楓橋經驗”實踐創新,推動“楓橋經驗”從鄉村拓展到城市、海上、網上,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楓橋經驗”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已經寫入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和黨的二十大報告。

  重溫“楓橋經驗”誕生、演進、發展的歷程,總書記深刻指出:“這裡面有我們黨處理問題、化解矛盾的政策策略,就是要走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60年,變的是不同時代面對不同矛盾糾紛,需要設計不同的解決思路和對策,不變的是黨的群眾路線,是堅持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永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從浙江到全國,從“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國”,如今,“楓橋經驗”已經成為“中國之治”的一張重要名片。

  把大運河這篇文章做好

  離開楓橋,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東運河文化園,詳細了解浙東運河發展演變史和當地合理利用水資源、推進大運河保護等情況。

  悠悠運河,生生不息。如果說萬裡長城是中華民族挺立的脊梁,大運河就是流動的血脈,是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大運河浙江段包括京杭大運河浙江段和浙東運河,哺育了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等燦爛文化,同時具備生態、航運功能,在浙江的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浙東水鄉田園牧歌的美麗畫卷,沿著運河徐徐展開。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延伸段,以及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聯通的通道,浙東運河西起杭州西興,貫穿寧紹地區,滋養著“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紹興、“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寧波,再向東流入大海。

  拾級登上園內高拱石橋,習近平總書記舉目四望。眼前,古運河流水綿延﹔不遠處,高架橋上客貨車輛疾馳而過,給人以穿越古今之感。總書記感嘆道:“在這裡可以暢想一下古今滄桑。”

  在浙東運河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詢問起浙東引水工程的情況。

  當時,浙東運河沿線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但水資源供需矛盾和水環境問題突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推動建設浙東引水工程,為解決浙東地區的缺水問題開出良方。記者不會忘記,2003年,習近平同志還親赴浙東地區考察浙東引水工程規劃路線,並實地踏勘曹娥江大閘閘址。

  2005年12月30日下午,在地處曹娥江河口的錢塘江畔,記者目睹了這一歷史時刻:隨著習近平同志宣布“曹娥江大閘樞紐工程開工”,並啟動開工按鈕,建設工地上一字兒排開的施工機械發出“隆隆”轟鳴,五彩繽紛的禮花、氣球騰空而起,鼓樂聲、歡呼聲響徹雲霄。錢江兩岸人民盼望已久的曹娥江大閘樞紐工程正式拉開序幕,浙東引水工程由此啟動。

  2021年6月,總投資超117億元、干線總長323公裡的浙東引水工程正式全線貫通,實現了一江碧水向東流的美好願景。

  飲水思源。這些年來,浙東運河沿線實現精彩蝶變,生態景更美、文化韻更濃、共富路更寬。水潤浙東惠民生、精神傳承筑新夢,一幅幅幸福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如何做好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如何從流淌著的寶貴遺產中挖掘更多文化價值?這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就一直思考的命題。

  2006年12月31日,習近平同志踏上杭州水上巴士“西湖”號,一路從拱宸橋行船到艮山門碼頭。

  在考察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工程時,習近平同志認真察看和詳細了解有關情況,對杭州市改善運河自然人文生態環境和兩岸居民的生活環境所作出的努力給予肯定。習近平同志說,運河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工程突出了還河於民、造福於民的要求,希望杭州用好運河這張“金名片”,把運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時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真正成為“人民的運河”“游客的運河”。

  2012年,運河杭州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2014年,大運河成功申遺。2017年,國內首個保護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性法規《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出台。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等運河沿線五市積極謀劃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生態治理、環境保護、通航蓄水、遺產保護、民俗發掘等領域持續發力,共同擦亮中國大運河這張世界文化遺產金名片。

  這些年來,浙江的大運河文化帶已經串點成線,新時代的運河正傳唱東方活力,續寫創新傳奇。

  “把大運河這篇文章做好。”走出博物館,臨別前,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叮囑當地負責同志,要好好挖掘大運河文化,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治水關乎治國,水脈連著文脈。在總書記心中,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

  “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民的運河”的論述,振聾發聵。

  隻有一條“人民的運河”,才會流向更遠方。貫通南北、哺育人民的大運河從歷史深處流淌而來,如今,這條承載著人民安居樂業、社會蓬勃發展、文化源遠流長的幸福河,繼續奔騰澎湃向未來。

  心裡惦記的始終是人民群眾

  無論是在李祖村的“共富市集”裡,還是在義烏國際商貿城裡的攤位前,無論是對傳承新時代“楓橋經驗”、讓群眾安居樂業的諄諄囑托,還是對運河文化的殷殷關切,習近平總書記心裡惦記的,始終是人民群眾。

  這樣的情懷,對於浙江人民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

  那是他履新浙江第一天時“我在黃土地上生根、發芽,在紅土地上成長、發展”的深情傾訴,是馬不停蹄奔波在全省各地的腳步聲聲,是酷暑天來到工地民工宿舍裡走訪慰問的殷殷關切,是一心為民謀劃宏圖大略的如椽巨筆……

  浦江山區的百姓記得,那次習近平同志下訪時當場拍板要修的“小康之路”,還有通路之后,那封蓋著97個村委會印章的感謝信﹔

  慶元屏都中心敬老院的人們記得,習近平同志親自掌勺的那一鍋飯菜香﹔

  長興縣長廣煤礦的工人們記得,那位一起在千米深井之下合影的“工友”,還有一起吃的那頓熱乎乎的餃子﹔

  杭州市西湖區翠苑一區社區群眾記得,那一番“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的貼心話語、三次來訪的滿滿誠意﹔

  台州大陳島上的老墾荒隊員及其后代們記得,那年夏天不顧舟車勞頓的登島看望慰問,還有兩次情深意重的回信﹔

  余杭小古城村村民記得,大樟樹下那一次無話不談的座談會,以及對“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肯定與鼓勵﹔

  永嘉老百姓記得,沿著九曲十八彎的山路到大山裡看望“為民好書記”鄭九萬的那次來訪,還有那一句“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

  西湖邊的居民和游客記得,那一份對西湖綜合保護工程事事挂心的責任感,甚至親自過問湖邊座椅如何調整、公廁24小時免費開放的無微不至的關心與呵護﹔

  舟山偏遠海島“東海前哨模范營”的戰士們記得,那一首輕聲合唱的《戰士第二故鄉》的優美旋律﹔

  淳安下姜村“思源亭”裡的村民們記得,村裡第一個沼氣池、第一個科技特派員、第一封回信……

  青山不言,河流不語。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人民領袖的人民情懷和那些鏗鏘有力而又飽含深情的告白: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

(責編:袁勃、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