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跨越一甲子,“楓橋經驗”歷久彌新

2023年09月22日16:23 |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聞
小字號

位於會稽山脈西麓的楓橋鎮,是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下轄的千年古鎮,更因發源於這裡的“楓橋經驗”為全國人民所熟知。20日下午,正在浙江省紹興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楓橋經驗陳列館,重溫“楓橋經驗”誕生演進歷程,了解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發展情況。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和你一起探尋“楓橋經驗”60年來歷久彌新的時代密碼。

一面旗幟,從小鎮走向全國

“一部諸暨史,半部在楓橋。”早在隋唐時期,楓溪江上的楓溪渡口就曾建橋、設驛站,“楓橋”由此得名。幾千年來,這裡不僅涌現出讓當地人引以為傲的“楓橋三賢”——王冕、楊維楨、陳洪綬,還開創了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面旗幟——“楓橋經驗”。

△楓橋經驗陳列館位於紹興市諸暨市楓橋鎮,於2018年10月建成啟用,成為宣傳推廣“楓橋經驗”的重要陣地。(總台央廣記者馬喆拍攝)

時針撥回到60年前。1963年初,中共中央決定在全國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同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派出工作隊到當時的諸暨縣楓橋區,在7個公社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試點。

參與試點的干部依靠群眾,說理攻心,就地教育改造“四類分子”,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

得知楓橋區的做法后,毛澤東同志專門作出批示,向全國推廣“楓橋經驗”。自此,“楓橋經驗”這面旗幟從小鎮走向全國,在神州大地高高飄揚。

從“平安楓橋”到“平安浙江”

幾十年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楓橋干部群眾總結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原則,為新時期維護社會穩定積累了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楓橋經驗”不斷豐富和拓展。圖為楓橋經驗陳列館裡的相關內容展示。(總台央廣記者馬喆拍攝)

2003年1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40周年暨創新“楓橋經驗”大會上指出,要根據新形勢下維護社會穩定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把學習推廣“楓橋經驗”作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總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數十次提及創新和發展“楓橋經驗”,強調要把“楓橋經驗”貫穿於“平安浙江”建設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治本抓源,進一步強化基層基礎工作,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努力減少、化解矛盾糾紛。

從“平安楓橋”到“平安浙江”,再到黨的十八大上提出的建設“平安中國”,“楓橋經驗”煥發勃勃生機。

新時代“楓橋經驗”再放光芒

黨的十八大以來,“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繼續豐富和發展。從鄉村到城市,從社會治安領域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楓橋經驗陳列館裡新時代“楓橋經驗”相關展示。(總台央視記者郁振一拍攝)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3月,總書記在浙江安吉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考察時強調,基層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要“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

如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已經寫入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和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一鎮之計”上升到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國之策”,“楓橋經驗”成為 “中國之治”的一張重要名片。

△楓橋經驗陳列館裡展示的群眾心目中的“楓橋經驗”。(總台央廣記者馬喆拍攝)

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新時代“楓橋經驗”必將熠熠生輝、再放光芒。

監制丨申勇 趙雪花 龔雪輝

主筆丨劉會民

記者丨馬喆 郁振一

播講丨黎春

音頻制作丨李晨雨

視覺丨陳括

(責編:衛嘉、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