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

記者手記:臨澤觀綠

人民網記者 柳曉莉
2023年08月25日08:0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立秋已過、暑氣未消。我們從炎熱的敦煌大漠,來到位於河西走廊張掖盆地中的臨澤縣,輕快的風帶著幾分濕潤。

清澈的流沙河穿城而過匯入黑河流向鄉野,潤澤著幾十萬畝綠油油的玉米田、向日葵田和高原夏菜田,道路兩旁白楊亭亭、柳樹彎彎滿目蔥蘢。

好一派綠色!記者感嘆。

“這得益於我們實施的‘山水林田沙冰’生態建設。臨澤有綠洲也有戈壁荒漠,防沙治沙任務很艱巨。縣裡建設了14萬畝生態公益林供水綠化等生態工程,才有了來之不易的綠色”,縣裡的小張說。

綠油油的玉米制種田。 人民網張力洋攝

圖為臨澤縣玉米制種田。人民網記者 張力洋攝

固沙淨水,臨澤的綠色生態農業生機勃勃。這裡是我國重要玉米制種基地,全國生產的每100粒玉米種子當中,有13粒產自臨澤。臨澤小棗、葡萄、甜瓜和中草藥材同樣馳名。

臨澤多鹼性土壤,境內蘊藏著豐富凹凸棒石礦產,凹凸棒石是土壤的改良劑,運用在制種玉米生產等農業領域,是臨澤綠色生態農業的一大特色。

在鴨暖鎮古寨村玉米制種“五化”示范基地,玉米制種田裡每隔幾十米豎立著一台測試儀器,風速風向、空氣濕度等生產數據被實時收集。鎮黨委副書記李永儒介紹,按照“水肥一體化+灌溉渠”模式,加快推進“一戶(村社)一塊田”改革和高標准農田建設,以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為重點,集中應用測土配方、精准滴灌、飛防作業、北斗導航、物聯網雲平台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智能化管理、無人駕駛作業、種子生產質量追溯和田間環境觀測等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制種基地建設水平。

時下,平川鎮玉米制種田進入成熟尾期。鎮黨委副書記梁興江介紹,引入“土地托管”“入股分紅”“田保姆”等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技術應用推廣,有效降低農民勞作工作強度。

他說,“ ‘菜單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以大幅減輕農民的壓力,制種玉米一畝地收入4000元—4500元,農民增收了,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蓼泉、平川、鴨暖、板橋4鎮土地相鄰,河川相通,共同組建的臨澤縣玉米制種產業片區有高標准農田15.4萬畝,實施水肥一體化10萬畝,與企業合作落實玉米制種基地17.15萬畝,形成“一鎮一塊田”“一企一塊田”。

縣裡的干部說,堅持農業優先的定位,建設綠色農業強縣,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建設以“一屏一帶一廊一城”為支撐的生態功能區,是臨澤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力爭玉米種子供應量佔到全國15%以上,成為國內一流的良種繁育基地。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糧田變良田”。憑借悠久的灌耕農業條件和不斷提升的技術優勢,玉米制種成為臨澤帶動農業產值增效的一劑良方。

黃家堡村,筑夢新居。張文博攝

黃家堡村“筑夢新居”。張文博攝

走進平川鎮黃家堡村,仍是滿目的綠。村民張海軍帶著記者參觀了他的新居,前后兩個院子,三間臥室,有獨立的廚房、浴室和衛生間。他說,“逐夢新居”建設讓他家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在村裡的養殖場他家養了600隻羊,還有6台車跑運輸,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我們吃著剛採摘的瓜果,甜在了心裡。

在板橋鎮古城村紅橋酒庄,綠色的葡萄園一眼望不到邊。“以前,這裡是寸草不生的荒漠。”紅橋庄園葡萄酒有限公司董事長賈進告訴記者,“我生長在這兒,早年外出搞建筑有了積累,20多年前回到村裡把掙的錢全部投入到荒漠治理。堅持了20年,辟出1萬多畝葡萄園。我們生產釀酒的梅樂、赤霞珠等品種,釀造的葡萄酒多次獲得國內外金獎,行銷全國各地。”賈進自豪地說。

記者一路走訪了四個鄉鎮,聽到最多的是,臨澤是農業大縣,堅持綠色發展,不僅要成為良種繁育基地,也要成為供應港澳、東盟和中東歐的菜籃子基地,中藥材等產品的出口基地。

的確,如何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將優勢產業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通過高質量綠色發展,實現增收富民,是臨澤縣要解決的大課題。

臨澤、鴨暖、平川、蓼泉、板橋,多有詩意的地名。遠眺祁連雪峰雲霧繚繞,眼前綠樹掩映沃野,清水環繞農家,真有錯把臨澤認江南的感覺。

(責編:岳弘彬、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