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新疆畫卷徐徐展開
6月25日,固原巷社區兒童中心的國學課堂上,各族孩子正在朗誦古詩詞。 |
6月25日,固原巷社區為慶祝古爾邦節舉辦百家宴。 |
7月2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的鞏乃斯國家森林公園。 |
六月二十六日,吐魯番的葡萄架上已結出串串碩果。 |
六月二十六日,游客在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的葡萄溝景區觀看歌舞演出。 |
143團農1連棉花種植基地。 |
多民族聚居的社區裡,百家宴聚齊百家風味﹔火焰山下的葡萄溝裡,晶瑩葡萄串起富民產業﹔拔地而起的美麗新城裡,農業正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6月下旬,本報記者跟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班暑期實踐團走進新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石河子等地,進社區、訪村庄、看農田……一路調研採訪中,真切感受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
榴花開了
民族團結一家親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6月25日下午,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二道橋街道固原巷社區兒童中心的國學課堂上,各族孩子正在老師的帶領下朗誦古詩詞。見到遠道而來的客人,孩子們更是拿出看家本領,將《三字經》《千字文》《二十四節氣歌》裡的段落一一背來,引得教室裡掌聲陣陣。
固原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耀文介紹,這些都是社區裡3—6歲的孩子,除了國學班,社區還開設有京劇、書法、剪紙等興趣班。在另一間教室裡,記者看到,孩子正在志願者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毛筆字,面前的宣紙上,已寫滿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京劇班當天沒開課,但教室裡練功用的把杆、鏡子等設施以及頭飾、舞鞋、戲服等裝飾一應俱全。
固原巷社區位於烏魯木齊市有名的二道橋國際大巴扎商圈,轄區現有1750戶4635人,其中少數民族居民佔95%以上,包含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塔塔爾族等9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針對轄區少數民族居民多、流動人口多、商業網點多等特點,固原巷社區依托新時代文明服務站陣地,打造“一老一小”服務品牌。
張耀文介紹說,以“小”為例,社區針對轄區流動人口子女多的特點,依托“陽光巴郎”青少年之家項目(注:這是一個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專業社工機構進駐社區、服務各族青少年群體健康成長的項目)搭建了“六點半課堂”,開設足球班、書畫班、舞蹈班、京劇班等。此外,在寒、暑假期間,社區根據孩子的特點和需求開辦舞蹈、模特、詩歌朗誦、書畫、足球等7個“快樂假期”少兒特色藝術班。
“活動豐富了孩子們的課后、假期生活”“孩子在社區讀書、運動,我們也能安心地去工作”“各民族孩子們學在一起、玩在一起,接受傳統文化熏陶,還能增強民族團結意識”……不少青少年兒童家長為社區的做法點贊。據統計,自從2010年開辦以來,活動受益者已超7500人次。
針對老年人,固原巷社區依托轄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為轄區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康養保健、文化娛樂、配餐助餐等服務功能。社區還以“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為目標,採取社區搭台、居民唱戲的辦法,吸納各族文藝愛好者創建“星光”老年合唱團和“老巴郎”文藝宣講隊,每周一至周五在社區文體活動室開展器樂、合唱活動。
阿孜古麗·阿布力孜就是社區老年合唱團的一員。退休后,她閑著沒事,曾到社區參觀老年合唱團。團長馮燕香注意到在門口觀看的阿孜古麗,主動上前和她聊天。得知她想加入合唱團后,馮燕香十分高興:“我們合唱團就需要你這樣的維吾爾族妹妹,平日裡我們光唱歌,你加入后還能教我們跳舞。”就這樣,阿孜古麗加入老年合唱團並成為團裡的舞蹈老師。在練歌之余,她給大家進行維吾爾語和維吾爾族舞蹈培訓,合唱團的活動越來越豐富。
傍晚時分,走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大樓,院子裡已擺起30余張圓桌,還搭起一個小舞台。這是為了慶祝古爾邦節舉辦的百家宴活動。“你這盤清燉羊肉做得真好吃”“快來嘗嘗我包的餃子”……社區各家各戶帶來精心准備的菜肴,既有家常小炒,也有民族特色小吃,大家一起分享美食。
經營一家烤肉店的亞森·馬力克,早早就在社區院子裡架爐子、串肉串,准備在百家宴上露一手。他說:“民族團結一家親。今天請大家吃烤肉,光簽子我就帶了600根,管夠!”
68歲的漢族大姐李麗敏也深愛這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我們社區鄰裡之間關系一直特別好,各民族鄰居就住樓上樓下,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她說,“這次我專門做了油炸糕,讓大家嘗嘗我的手藝。”
除了美食,活動上還有豐富多彩的歌舞表演。《愛我中華》《天山青鬆根連根》《新疆亞克西》等精彩節目一一上演,居民們品美食、聊家常、看表演,興起時還上台一塊舞動。6月,正是石榴花開的季節。固原巷社區不時傳出陣陣歡聲笑語。
葡萄熟了
文旅產業迎機遇
葡萄架上,陽光透過層層疊疊的藤蔓洒下來,照在串串葡萄上,晶瑩碩果令人垂涎欲滴﹔葡萄架下,姑娘和小伙兒身著絢麗的維吾爾族服飾,跳起歡快的舞蹈,熱鬧的氛圍帶動游客紛紛加入其中。6月27日,記者到達吐魯番市葡萄溝,一場葡萄架下的葡萄宴正在進行。
吐魯番美麗富饒、瓜果飄香,葡萄溝的葡萄更是美名遠揚。這裡位於火焰山西側,溝內布依魯克河水質純淨,依山傍水的獨特環境,培育出香甜可口的葡萄。入夏以來,素有“火洲”之稱的吐魯番市迎來旅游旺季,較為涼爽的葡萄溝更是游人如織。
“葡萄溝的美不僅在於優越的生態環境,還在於深厚的文化積澱。”新疆文旅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吐魯番事業部副總經理、葡萄溝景區負責人張明明告訴記者,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打造富民產業,去年以來,吐魯番示范區管委會對葡萄溝進行一系列改造升級,取得了顯著效果。
以前,葡萄溝的葡萄品種以無核白葡萄為主。今年,當地政府引導各族群眾優化種植品種,增加了藍寶石、玫瑰香、綠香妃等多個市場熱銷品種的種植面積。以往,各家各戶的葡萄架有的是水泥柱,有的是木柱,都比較低矮,導致葡萄採摘過程中無法使用機械設備,通風條件不好也易造成爛果、臭果。去年以來,當地政府進行架式改造,已改造完成380畝,使得良果率大大提升。在新建的38個葡萄採摘園裡,游客可以游覽拍照,也可以直接在葡萄架下品嘗葡萄、哈密瓜、西瓜等水果。“現在,僅景區內,我們每天的葡萄鮮果銷售量可達3噸,葡萄干銷量也在2噸左右。”張明明說。
在葡萄溝景區,不僅有舌尖上的美味,還有文化上的熏陶。
非遺集市裡,部分游客正在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傳承人帕麗旦·買買提的指點下,挑選喜歡的印花模戳,蘸上調制好的顏料,印在一塊塊方形布上。體驗完這項,還有柳編、剪紙、克然木烙畫、桑皮紙制作等非遺項目,等待游客一一了解。
新疆非遺資源豐富,“非遺+旅游”已成為當地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葡萄溝景區的非遺集市裡,有2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其中8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景區升級打造了集旅拍、展示、銷售、電商直播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展示廳。每到節假日,非遺傳承人都會到展示廳現場展演,游客在這裡不僅可以親自體驗、選購,還能學到不少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
“第一次見到土印花布,沒想到游覽景區的同時還能了解很多非遺技藝。”來自湖北的游客張先生說,他和家人自駕來新疆游玩,除了非遺項目,景區增設從晚上9時持續到凌晨1時的夜游活動,炫彩燈光秀、歌舞美食季、大型水幕電影等的體驗都非常好。
數據顯示,今年1—6月,葡萄溝景區接待游客69.94萬人次,同比增長716%。“進入7月后,真正迎來旅游高峰,這段日子,葡萄溝景區每天接待的游客量達2萬人次呢。”張明明說。
游客多了,生活在葡萄溝的各族群眾參與文旅項目的熱情也日益高漲,他們有的裝修了民宿、有的開起農家樂、有的在景區銷售農副產品……增收路子越來越多。
“就拿民宿、餐飲等業態來說,一年時間裡,溝裡的民宿總數從12家增長到32家,床位數也翻了1倍﹔農家樂有37家,可容納近3000人同時進餐。”張明明說,各族居民拿出自家院子發展庭院經濟,利用家裡原有的葡萄架、果樹等,裝修個性化的民宿、端出擅長的特色菜,這種原汁原味的風格受到游客青睞。“旅游+農業”助力鄉村振興,呈現出勃勃生機。
葡萄溝景區管委會主任呂彥陽表示,葡萄溝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富饒之地孕育著甜蜜的事業。現在,葡萄溝一半以上居民都吃上了“旅游飯”。葡萄溝將借葡萄品牌之力,抓文旅融合之實,有效推動葡萄種植業、傳統旅游業轉型升級。
“葡萄溝越來越漂亮了!今年游客多,生意很好。”吐魯番市高昌區葡萄溝街道葡萄社區居民謝依旦·沙塔爾在景區銷售干果,“我正在學習怎麼在網上賣干果,要讓今后的收入更多。”
棉田綠了
農業發展優勢多
新疆不僅盛產最甜的葡萄,也出產最優質的棉花。
6月29日,記者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綠,是人們對石河子城市建設的最深印象。看著眼前這個“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半城綠樹半城樓”的國家森林城市,很難想象這裡曾是千裡戈壁、滿目荒涼。
“每年這個季節,是石河子最漂亮的時候。”第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宣傳部的楊濤濤介紹,7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軍墾人堅持植綠、護綠、擴綠,目前,石河子城市綠地面積有2680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08平方米,已成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四季綠洲。
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143團農1連棉花種植基地,同樣是滿眼的綠意。遠遠望去,棉田是一望無際的綠色,一直延伸到后面的將軍山﹔走近觀察,棉稈已長到小腿肚高,不少都結出了花蕾。
“八師是全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早在1950年,兵團第一塊棉田就誕生在這裡。我們的棉花種植面積佔全國的1/12,總產量佔全國的1/10。”楊濤濤自豪地向記者介紹,2022年,師市棉花種植面積349萬畝,皮棉總產60萬噸,居兵團前列。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中國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團,兵團棉花看八師。
如此優質的棉花,背后有啥高招?
站在棉田邊,就能看出一些不同:這裡的棉花比以往見到的更矮,種植密度也很高。第八師石河子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和農藥管理科科長翟雍同解釋說,這便是“矮密早”栽培模式。“矮”是指棉花種植高度一般控制在60—80厘米,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密”是指棉花種植密度高,八師棉花栽培密度由9萬—12萬株/公頃逐漸演變提高至18萬—21萬株/公頃。此外,八師選用的早熟棉花品種,生長周期僅為120—130天。
視線隨著棉稈一路向下看到地面,一行行田壟裡,一條條黑色管帶十分顯眼,上面還覆蓋了一層透明的薄膜,這就是膜下節水滴灌技術。它將棉田的灌溉方式由原來的大漫灌改為節水滴管,上面的薄膜則用來防止澆灌的水被大量蒸發。這樣下來,每畝地可節省150立方米的水。目前,八師所有棉田都已應用這種膜下滴灌精量點播技術。
翟雍同說,八師棉花種植的提質增效離不開六大技術集成:一是選用優質高產品種﹔二是採用“矮密早”栽培模式﹔三是運用節水滴灌技術﹔四是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五是全程機械化作業﹔六是建立精准防災減災系統。
“我們從犁地、播種,到灌溉、施肥、植保,再到棉花打頂、收獲,全部是通過機械化、自動化來實現,目前兵團棉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6.5%,棉花機採率達98%,居全國領先水平。”翟雍同告訴記者,現在棉花正處於花鈴期,看起來綠油油,等到9月收獲時,將變成一片白色,“到時候你再來看機採棉花,可壯觀了!”
看過棉花,再來看看這裡的另一特產——蟠桃。
從農1連棉花種植基地沿著機場高速行駛大約10分鐘的車程,就到了143團9連蟠桃園。園子裡,一株株桃樹整齊排列,或紅或綠的蟠桃挂滿枝頭﹔園門口,桃農們正忙著給剛剛採摘下來的桃子稱重、裝箱、發貨。
143團被命名為“中國蟠桃之鄉”。143團黨委書記、政委王勇介紹,目前143團的蟠桃栽種面積達4000畝,年產蟠桃5000多噸。當地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管理模式,培育出早、中、晚不同成熟期的3個系列品種,每年6月下旬到9月中旬,都有蟠桃成熟上市。當地開通了蟠桃季航空貨運專機,借助完善的農產品流通網絡,143團的鮮桃已實現“當日採摘,當日送出”。143團打造賞桃花、品蟠桃、蟠桃產品深加工全產業鏈,大力發展生態觀光旅游產業,每年接待游客達80萬人次。
見到大家,桃農倪澤寒很開心,他一面給自家桃子打廣告“又大又甜、肉質細、營養多”,一面亮出二維碼:“加個微信,現在可以線上下單,當天採摘,全國直送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