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一線建功立業
——“組織振興引領保障鄉村振興”調研報道之二
鄉村振興,關鍵靠人。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必須吸引各類人才在廣袤的農村建功立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調研中發現,各地都有不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經驗做法,通過用活鄉土人才這一杠杆,在“引、育、用”上持續發力,通過盤活存量、擴大增量、激發能量,努力以人才振興撬動鄉村振興。
下沉:在政策引領下,各類人才資源下沉到鄉村振興一線
鄉村振興是人的振興,引導各類人才資源下沉到鄉村振興一線成為骨干力量,就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派駐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形成的重要經驗。優秀的干部下沉一線,帶來了新理念、新方法、新變化,也在一線鍛煉成長,接地氣、轉作風、增感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中,要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意見》。
走進江西寧都縣肖田鄉帶源村,休閑廣場寬敞美麗,青山、綠樹、村庄相互映襯,一派現代田園風貌。
“以前說起帶源就是遠、破、窮,村子大變樣,要感謝黃書記。”村民對駐村第一書記黃同錦贊不絕口。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駐村第一書記大多來自上級單位和部門,能力強、視野寬,還可以調動資源,他們的到來,為村子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沒有產業,再漂亮的村也是花架子。”黃同錦經過調研,從耕地少山地多的村情出發,帶領村民種植黃桃。走出去學習取經,請進來專家把脈問診,調動各方資源,呵護產業發展。
根據部署,各地和中央有關單位持續向脫貧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村(社區)、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全覆蓋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截至2022年底,全國在崗駐村第一書記21.09萬人、工作隊員56.3萬人。
建強戰斗堡壘、發展富民產業、深化鄉村治理、解決群眾難題……廣大駐村干部忙碌在田間地頭、服務在群眾身邊,奮斗在希望的田野上,讓一個個村落實現蝶變。
進入新時代,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指引下,一大批優秀干部人才選擇了下沉一線,選調生、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他們政治強、素質高、懂技術,有的還是某一領域的專家能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撬動農村產業發展。
拿科技特派團來說,中組部會同農業農村部、科技部等多部門,以“一縣一團”方式,向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選派1500多名專家型科技支撐人才,精准開展科技服務和人才培養傳幫帶。
這些人才到縣裡的工作標准是:技術指導覆蓋所有主導產業,駐點服務覆蓋所有鄉鎮,帶動當地科技服務覆蓋所有行政村。數據顯示,160個團全部與幫扶縣簽訂服務承諾書,累計有1.7萬人次下鄉幫扶,解決技術問題3361個,培訓10.9萬人次,為當地發展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撐。
如何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怎樣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任務落地見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和難度一點都不亞於脫貧攻堅。
從調研情況來看,人才下沉工作力度還要繼續加大,應進一步健全干部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拓寬人才服務鄉村的領域,創新工作載體,吸引各類人才源源不斷下沉鄉村,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人才支撐。
另一方面,縣鄉村黨組織應加強長遠規劃,拓寬選人視野,“下深水”挖掘人才,加大培養人才力度,搭建干事創業平台,圍繞人才配置各類資源和力量,讓各類人才充分迸發創新創造活力。
外引:營造良好創業環境,引來“金鳳凰”盤活存量
每個村都有些不同的資源,怎樣引來“金鳳凰”盤活存量?
對於創業者來說,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強不強,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難以想象吧?一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廢墟,安全問題和衛生問題突出。”浙江安吉縣梅溪鎮紅廟村黨委書記沈永甜指著眼前的咖啡館說。
一個大學生創業團隊將原礦場的廢舊用房,改造成了咖啡館,不到一年時間已累計接待游客35萬人次,“廢墟變風景”為紅廟村帶來600余萬元經濟收益。
創業團隊的負責人程鑠欽說,團隊從開始的7人發展到如今的20多人,大家各有所長,一起為鄉村旅游提供想法和解決方案。
“好的創業環境,關鍵是解決問題要高效。”安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新勇說,他們來到村裡創業,不需要跟眾多部門打交道,隻需要面對一個人,就是沈永甜。
“干部好不好打交道?遇到事了找誰解決?”來之前,程鑠欽也曾心裡犯嘀咕,“沒想到,我遇到的所有問題,沈書記來搞定。”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如何吸引有活力、有想法的大學生,要靠精准、簡單、高效的創業服務。安吉縣為此建立起鄉村產業人才精准配對的長效機制,一村一策制定需求目錄,摸清鄉村急需人才專業學歷、招引方向和招引數量,然后有針對性地吸引外來人才進駐。截至目前,全縣15個鄉鎮(街道)“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實現全覆蓋,先后吸引入駐大學生創業項目284個、吸納大學生2038人。
鄉情是剪不斷的紐帶。調研中,我們發現,各地都把在外鄉賢作為外引人才的重要來源。得益於搶抓一線城市產業調整、人才回流的機遇,各地打好“鄉情牌”,通過政策支持、環境優化、主動服務等措施,吸引外出務工能人、在外企業家、產業帶頭人、高校畢業生等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反哺鄉村,不少人實現了從“外出謀發展”到“返鄉當老板”的轉變。
在江西吉安縣,我們見到了返鄉的青年創客曾珣。大學畢業后他一直在一線城市從事互聯網行業,家鄉來的招商引資工作隊找到他,希望他可以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產業發展。
一輛9米多長的大貨車拉上所有家當,曾珣回到了吉安,也想清楚了要做的事:不是自己做一家企業,而是做創業孵化器,利用自己電商直播帶貨的經驗和渠道,帶動家鄉年輕人一起創業。
圍繞曾珣孵化的項目,一個創業基地已見雛形。直播、文創、電商等多種產業形式,讓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實現有效整合,帶動民宿、種植採摘、農產品加工等多種業態發展。
“互聯網創業,回農村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農村本身不受地域限制,又有豐富的生態文化產品,尤其是政策扶持力度大,可以做很多單靠企業自身難以做到的事。”曾珣坦言,正是因為看到了機會,他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歸。
“靠產業吸引人才,靠人才帶起產業”,各地正在努力構建這樣的正向循環。隨著生產生活條件的大幅改善,廣袤的農村正在成為創新創業創造的熱土,吸引著有識之士、有志之士的目光。
四川成都市郫都區德源街道東林村的“拳頭”產品是大蒜,種植歷史可追溯到300年前,村民世代稻蒜輪作。但面對新的市場環境,村黨委書記王德一感到力不從心。引才,成為他心中一件大事:“要真正在市場上形成優勢,必須有懂農村、懂技術、懂市場的人才。”
陳果出現了。這位浙江大學畢業的小伙子出身農村,曾從事咨詢行業。第一次來東林村,他就看到了巨大的發展潛力——生態好、區位好、產業基礎好,當地對產業發展又重視。
王德一見陳果,就知道他是自己要找的人,兩人一拍即合。陳果組建合作社,帶來了新技術、新理念,小田改大田,打破田埂,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生產成本大大降低,稻蒜品質明顯提高,合作社越滾越大。
這樣的故事越來越多,但要讓高層次人才放棄城市工作與生活,回歸鄉村,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河南省為了支持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多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推進稅費減免、場地安排、一次性創業補貼等政策“打包辦”“提速辦”,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培育、孵化、加速等創業扶持﹔同時推進“人人持証、技能河南”建設,以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
“地方黨委政府要全面落實黨管人才原則,進一步增強人才意識,摸清本鄉本土人才資源,建立健全鄉村干部結對聯系在外優秀人才制度,同時從薪酬待遇、基本住房、醫療保障等方面為人才干事創業提供更為優厚的條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洪向華說。
不少基層干部也給出了建議,一位基層干部說:“最關鍵的還是讓人才專心做事,努力成事,而不是操心辦事,要營造與城市一樣高效聚集資源的創業環境。”
另一位基層干部說:“事業留人永遠最有效,更高級的吸引一定是構建產業鏈條,該強鏈的強鏈,該補鏈的補鏈,人才自然就會向產業鏈集聚。”
內育: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光靠引才不夠,立足本土培養人才是長久之策。”這是基層干部群眾的共性認識。
鄉村人才振興,就是要構建一個金字塔形的人才結構,“塔尖尖、塔身壯、塔基實”,內育鄉土人才就是壯實的塔基。
“插秧后,要注意儲水護苗,促進秧苗返青,防止冷傷和凍害。”在江西上猶縣東山鎮中稍村的水稻制種基地,農技顧問盧山正在開設田間課堂,重點講解當前水稻種植的注意事項。周圍十幾名村民和種糧大戶,正在全神貫注地聽課。
針對農村懂經營、懂法律、會管理等方面人才稀缺問題,東山鎮探索建立了“一組長三顧問”工作專班機制,向每村選派一名駐村組長、一名法律顧問、一名農技顧問和一名經濟發展顧問,實現村村全覆蓋。
培育一批“土專家”、“鄉創客”和職業農民,關鍵要有人教、有人帶。“我們原來都是土辦法,不太講科學。”受訪的農戶們說,有專家帶著科學種植,學到的本領終身受用。
“雨后要進行清溝排水,減少受淹時間,及時進行洗苗扶苗,清除雜物,做好補栽改種……”5月10日,連續幾日降雨后,江西寧都縣青塘鎮九明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戶孫九明正在設施大棚基地內逐個查看棚內蔬菜情況,仔細囑咐各棚種植戶。
原來的“門外漢”變成了現在的“土專家”。4年前,孫九明是一個零基礎的蔬菜種植戶,短短幾年時間,他成立了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成了當地有名的果蔬種植能手。
在寧都,孫九明的轉變不是個例。2021年,27名來自清華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的第九十三批中國博士后科技服務團成員,圍繞寧都縣農業特色產業等項目方面的技術需求,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實地調查、座談交流、技術指導和現場科技幫扶,為寧都縣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院士帶出“土專家”,澆開了產業興旺花。寧都縣設施蔬菜產業有了院士工作站之后,選種育種更加科學,防范病虫害更加精准,富硒品牌更加響亮。同時,寧都老表在山東蔬菜種植師傅的手把手傳授下,充分結合當地天氣、土壤、水分等特點,自主改變蔬菜大棚,成功應對連續多月的極寒天氣,實現了高產高收入。
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農民也獲得了更多被賦能的機會。成都市郫都區的東林村,近年來已經培育出20多名農業職業經理人,他們通過學習和運用新型農業技術,提升了生產效率,成為帶領農戶富起來的“新農人”。
在河南林州市,職業技術學校、勞動就業服務中心等單位加強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的致富技能和帶富能力,重點打造東姚小米、茶店菊花、橫水紅薯、桂林辣椒等八大農業產業基地。同時,林州市建立以市職教中心為龍頭、民辦培訓機構為補充的覆蓋城鄉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重點圍繞一二三產所需的種植養殖、家庭服務業、建筑施工、旅游餐飲服務業、電子商務、手工編織、電工電焊進行培訓,讓一批鄉土人才冒出來、成長起來。
“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村創新創業的主角,是托舉鄉村振興的“重量級選手”。來自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農村實用人才2200多萬人,其中高素質農民超過1700萬人。
如何讓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壯大?調研中不少基層干部群眾提出了建議——
鄉鎮站所是一支重要工作力量,職能與基層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干部職工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背景,要進一步推動體制改革、統籌使用,支持他們通過在崗培訓、繼續教育、外出學習等途徑提升工作能力,立足崗位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有計劃有重點加強村干部、年輕黨員、致富帶頭人培育,組織他們參加各類培訓,有針對性地培育一批林果種植、家禽養殖、民俗文化、鄉村旅游方面的骨干人才。
摸清楚“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底數,支持他們充分發揮技能優勢和帶動作用,挖掘特色和優勢,以本地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缺口為導向,推動“農業+”多業態融合發展,敢於“吃螃蟹”,聯農帶農開創農業發展的“好錢景”。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4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