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大會發言摘編
多措並舉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全國政協常委 寧吉喆
近年來,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序推進,經濟發展總體穩定,基本民生得到保障,外貿外資持續增長,但也面臨一些瓶頸。建議:
瞄准科技自立自強,融合創新、產業、資金、人才“四個鏈條”。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打造國際化開放創新生態,對創新成果、產業需求、資金要素、人才資源實行鏈式連接,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
立足就業創業增收,擴大居民消費生存、享受、發展“三大需求”。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大力鼓勵創業創新創造,通過增加農民、中西部地區居民和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加全體居民收入,擴大居民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
面向消費結構升級,調整產業、投資、要素“三大結構”。隨著人均收入提高,居民消費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全不全”轉化升級。應以消費需求變化為信號,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和服務結構,更多投資於消費環境改善、消費場景創設和產業轉型發展,相應優化配置要素資源。
圍繞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實體經濟、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三個融合”。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掌握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主動權。
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國內國際“兩個循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環境以吸引全球資源要素,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國際環境以促進各國互利共贏。同時,切實維護經濟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服務新發展格局
全國政協常委 鄭永飛
近年來,我國大力加強產業體系建設,產業體系日益健全,產業鏈日趨完整,但還存在工藝和材料等產業基礎不牢、工程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存在風險隱患等問題。為此建議:
提升工程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平台高級化。做好頂層設計,加強工程技術創新戰略謀劃,堅持系統觀念,全產業鏈條整體部署,加強部門間政策協同。做強科技研發的“硬條件”,優化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等的定位和布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形成優勢互補的有機整體。
在工程技術上刻苦攻關,推動產業鏈現代化。搭建重點產業鏈暢通協調平台,建立與相關企業對接聯系和服務保障機制,推動信息共享和上下游企業銜接。建立完善的產業鏈預警機制,及時掌握產業鏈運行情況和苗頭性風險,有針對性地協調解決。
優化國內產業鏈布局,推進跨區域產業體系協調發展。大力支持東部和南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中低端環節向中部和西部地區轉移,全面提升產業承接園區的建設規格和承載能力。在中西部地區建設東部配套產業集聚區,優化產業鏈區域布局,形成與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優勢互補、分工有序的合理布局。
堅持對外開放與自主研發有機結合,推動國內產業體系提質升級。繼續打造最優營商環境,促進產業投資便利化,構筑全國“一盤棋”的海外大招商格局,吸引更多高端外資產業項目落地國內。加強產業支撐體系建設,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 ,整合利用國際市場,幫助國內產業鏈、供應鏈補短板強弱項。
以科技創新引領流程制造業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 錢 鋒(代表九三學社中央)
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醫藥等流程制造業在國計民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建議以科技創新引領流程制造,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夯實基礎研究,推動流程制造高水平創新、高端化發展。做優做強計算化學研發平台,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整合現有各類材料基因數據庫,匯聚各方材料研發、小試、中試等數據,加快打造“國家材料基因工程數據共享與服務平台”,以海量數據要素為高端材料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加強創新應用,以工業軟件賦能流程制造智能化發展。發揮國家創新平台作用,開展數字孿生、智能控制、優化決策、安環管控等領域關鍵技術及“卡脖子”工業軟件攻關和應用。流程制造企業與數字化服務商合作建立“數據+平台+應用”的架構體系,形成制造過程全生命周期的精准調控與監控溯源。
強化科技創新,促進流程制造數字化綠色化融合發展。制定數字技術賦能低碳轉型規劃,明確重點領域數字技術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措施與路徑。支持大型園區建立公共算力服務平台,推動動態仿真和優化調控類工業軟件試驗場等集中管理。推進流程制造企業向高校、科研機構開放應用場景,打造綠色低碳創新共同體。
完善政策支持,推進流程制造業產業鏈持續創新升級。對於依托計算化學研發平台開展產品研發創新和使用國產流程制造工業軟件的相關企業,以及將非財政資金支持的新材料、生物醫藥研發數據匯集至平台的企業,政府給予一定鼓勵政策。除涉及保密項目外的各類創新資源和政府國產化採購項目,均應向包括民企在內的各類企業平等開放。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互惠互利合作機制,推動我國流程制造及工業軟件企業“走出去”。
引導民營企業增強信心 輕裝上陣發展壯大
全國政協常委 南存輝
鼓勵民營經濟繼續發展壯大、做出貢獻,需要進一步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可預期性。建議:
積極營造“國民攜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輿論氛圍,立足國有企業規模大、信用等級高、資金成本低等優勢和民營企業機制活、決策響應速度快、創新動力足等特點,促進國有資本力量與市場化機制活力結合,催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進一步探索混合所有制有效實現途徑,比如明確國有企業主攻長期性、戰略性、服務國計民生的領域,鼓勵吸納有意願、有能力的民營企業參股,依法合規開展創新合作。
研究建立政府與民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鼓勵各級政府官員主動走近民營企業,放心與民營企業家交朋友,大膽支持民營企業發展。進一步細化優化營商環境配套措施,借助數字化管理手段,探索政策與企業“雙向匹配”,推動惠企政策原則上“免申即享”,讓好政策及時有效地直達市場主體,實現惠企政策“應享盡享”。在重大規劃、重大項目、重大工程中積極吸納民營企業參與,加快推進科技資源和應用場景向民營企業開放,吸引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新興產業培育。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要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將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形成有利於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法治環境,降低企業合規成本,讓企業家放心投資、安心經營。鼓勵開展包容審慎監管,建立透明可追溯的試錯、容錯創新機制,為擔當者擔當。
學習好運用好“千萬工程”經驗
全國政協常委 劉 雷
今年5月,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調研組到浙江調研,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給浙江帶來的巨大變化。“千萬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可感、可及、可觸,建議各地結合實踐,堅持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原則,在發展中把共同富裕和城鄉融合結合起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強化規劃引領,破解城鄉發展規劃分割、不落地的難題。建議結合自身歷史文化和鄉村實際,鼓勵有意願有條件的村庄,建立“村庄布點規劃+村庄規劃+村庄設計+農房設計”聯動機制,出台細化標准,讓農民看得懂、能對照、可操作。
強化興業富民,破解產業鏈條短、龍頭企業數量少的難題。建議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形成耕、種、管、收、烘和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推動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同規同網,破解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最后一公裡”問題。建議結合實際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同規同網,改善提升農村物流體系,深入實施“郵政在鄉”和“快遞進村”工程,助力解決農產品買賣兩頭難的問題。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同質同標,解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准不統一、覆蓋面窄的問題。建議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布局,全面推廣城鄉教育共同體、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廣數字化線上教育、遠程醫療,推動教育培訓、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服務進一步向鄉村延伸,努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同質目標。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牢牢守住安全底線
全國政協常委 解 冬
近年來,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和各地方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相關要求,積極探索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防控體系。為守牢金融安全底線,建議:
大力強化風險形勢預研預判,打好防控風險“主動仗”。持續完善全面風險監測體系,有效提升防控金融風險能力。密切關注國內宏觀經濟修復情況,及時跟蹤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切實提升監管的前瞻性、准確性和有效性。持續強化重點領域風險防控,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化解頭部房企風險。及時梳理摸清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情況,壓實地方政府降低債務率的責任。緊盯大額授信風險和外部沖擊風險,切實提高對金融風險的警覺性,筑牢風險防火牆,採取有效措施將潛在風險隱患消滅在萌芽階段。
進一步明晰責任分工、加強央地協同,下好金融監管一盤棋。以推動金融穩定法出台為契機,進一步明確各方責任,持續健全央地之間金融風險早期通報以及跨區域、跨市場、跨行業交叉性風險研判等工作機制。
穩妥推進存量風險化解處置工作,打好風險處置組合拳。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准拆彈的基本方針,推進存量高風險機構壓降工作落地落細。深化風險防控相關單位之間的信息共享和監管協作,加大對重點風險的處置力度。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加大處罰力度,形成有效震懾。優化工作機制,聯動化解重大涉群體性金融糾紛和風險,為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以制度型開放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全國政協常委 賴明勇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這對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優勢,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建議:
加強公平競爭審查、破除行政性壟斷,加快推動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出台,研究制定重點領域公平競爭審查規則和行政性壟斷執法指引,創新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優化外資企業市場准入,推動外資企業登記注冊業務全流程網上辦理。加快建設更加成熟定型的全國統一市場主體登記管理制度,深入推進企業注銷便利化。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減少行政審批手續﹔增強政務服務意識,利用數字技術推行“一站式”業務辦理模式,強化部門間“多証合一”。探索提升自貿試驗區的“經貿+貨幣”能級,健全壓力測試,限額內推進數字貨幣、離岸金融、跨境資本流動等政策試點,推動人民幣自由兌換業務試點。探索提升自貿試驗區的“迭代創新”能級,在現有制度創新基礎上沿“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突破,形成制度集成創新。
統籌推進國際標准“引進來”和國內標准“走出去”,推進體系兼容,以國內標准的國際化發展推動建設更加開放透明的標准體系。激活釋放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紅利,推進投資自由便利化,積極參與區域內外資安全審查標准的建立。為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做好准備,在政府採購、商業援助、公平競爭等領域加強與CPTPP條款的對接。
積極開展電子簽名、無紙化交易、電子貿易等領域的規則談判,爭取數字貿易規則的國際主動權。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數字經濟合作,構建審慎包容的數字監管機制,加強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數字普惠金融等領域的合作。
發揮香港獨特優勢服務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 譚錦球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香港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優勢,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需要在國家指導下與國家部署同向而行,做好國際創科中心建設,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加快推進再工業化,努力補短板強弱項。建議有關方面加強頂層指導,促進香港聯合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合力做好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弱項補齊補強工作。鼓勵香港企業積極投身高端醫療器械、芯片、精密制造等國家急需的領域。在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生命健康科技、金融科技、先進制造和新能源科技領域,對接國家產業集群發展,吸引國際企業進駐。促進香港與內地省份合建研發轉化平台,高效建立香港新興產業。
力拓海外市場,服務自主創新。建議支持利用香港在東盟等地區的市場優勢,動員各大商會及專業服務界的力量拓展東盟市場,讓內地企業可以通過香港基地並船出海,加大內地與東盟的貿易及產業投資,搭建“一帶一路”專業服務平台,服務內地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投資和市場開拓工作。支持在香港建立內地省份向海外推廣產品的專業展館,讓香港成為內地海外推廣的進出口商品貿易基地。香港做好與內地省份的全面對接,將有效推進創新,服務內地產品拓展全球大市場。
吸納國際高端創科人才、加快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建議支持鼓勵香港創造性地全面對接國家部署,加快推進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法律及爭議解決中心建設,支持香港成為生物科技等創新型公司的上市首選地,加強港深協同發展,推進北部都會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建設,加快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更好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
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全國政協常委 黃 震(代表民進中央)
碳預算制度是在特定時期內,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主體設定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一種總量控制方法。隨著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建立碳預算制度已經具備良好的工作基礎。建議夯實基礎工作,著手開展碳預算制度試點。
進一步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夯實碳預算制度的數據基礎。系統梳理需要統計的基礎數據類型、口徑、統計頻率等,著力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健全省、市、縣三級的基礎數據統計制度,提升數據的可追溯性和精細化水平,確保數據規范統一。完善企業層面的碳排放核算、報告與核查體系,發揮獨立第三方核查機構作用,積極探索推廣碳成本核算的方法和路徑,幫助企業控制碳成本。探索基於物聯網的精准計量監測體系,實現生產過程中基礎數據的高頻採集和碳排放的實時計量,與現有統計核算體系形成協同互補。
完善制度設計。碳預算總額的確定應充分借鑒現有能源、環境約束性指標的制定經驗和實施辦法,將經濟環境發展目標、GDP增長、能耗強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等條件因素納入考量。探索碳預算指標的區域間流轉和補償模式,實現碳資源優化配置,增強碳預算執行的高效性、靈活性。
選擇具備條件的市縣盡快開展碳預算制度建設試點。根據地區“雙碳”目標,設定年度碳預算總量,結合碳預算做好各類產業的規劃,在有限排放空間內優先支持有助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項目。開展項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將實施前的碳排放概算、建設運行過程中的碳排放計量、項目退出前的碳排放結算納入碳預算管理,強化過程管控。協同推進碳預算制度試點與碳績效考核,為全國建設碳預算制度提供有益探索,積累經驗,進一步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百年變局加速演進背景下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建議
全國政協常委 馬建堂
能源安全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我國要牢牢把握油氣供應和能源安全的戰略主動權,建議:
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在促進常態發展的同時,兜住極限狀態下的能源安全底線。深入研究國內能源供需總量變化,全力滿足不同階段的能源需求。從供需兩方面、國內國際兩個維度,做好極端情況下保障能源安全的預案,保障關鍵產業和重要民生的基本需求。
統籌國內與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關系,把新時代能源安全真正落到實處。增加油氣供給能力。在穩住東部基礎上,“向西”和“進海”挖潛並舉。提升油氣儲備能力。到“十四五”末將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和天然氣調峰儲備能力提升至能應付較大沖擊的水平﹔提高“國油國運”比例,盡快形成一定規模的“流動儲備”。用好煤炭兜底能力。提升煤制油、煤制烯烴等新型煤化工技術和能力,積極推廣煤炭清潔利用工藝,降低煤化工的碳排放﹔發揮好煤電調峰和兜底作用,為新能源“保駕護航”,加快推動電能替代,提升電氣化率,實現安全與低碳的協同﹔推動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試驗示范,為以煤為主的重點減排行業深度脫碳提供技術方案。
提升國際合作能力。加緊推進與相關國家的能源及經貿合作。在穩定和擴大石油及天然氣進口的同時,還可發揮我國在新能源和電力領域的綜合優勢,對外投資電網及新能源項目。鼓勵外商獨資或合資“帶油”在國內投資建廠,建設高水平的全球煉化基地,加深產業合作和市場利益的融合。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囑托 走好新疆高質量發展之路
全國政協常委 吉爾拉·衣沙木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新疆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在新疆不能簡單就發展談發展,而是要深刻認識發展和穩定、發展和民生、發展和人心的緊密聯系。”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囑托,推動新疆高質量發展闖出新路子、邁上新台階,切實把握好黨中央賦予新疆的戰略定位,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疆篇章。
發揮新疆的區位優勢,切實用好國家各項特殊支持政策,走出一條具有沿邊開放特色、區別於沿海開放模式的新路子。高質量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領域合作。加快中吉烏鐵路等交通走廊建設,推動進疆通道與邊境口岸城市快捷直通。聚焦在全國經濟大局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優勢產業,在補鏈延鏈強鏈上下功夫,把新疆豐富的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優勢。
多渠道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深化拓展跨區域勞務協作,促進各族群眾穩定就業、增收致富。堅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運行和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推動脫貧地區發展,提升脫貧群眾收入水平。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提升基層干部、青壯年農牧民、外出務工就業群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水平。促進城鄉醫療衛生、公共文化、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加大文物挖掘保護和傳播展示力度,推動中華文化元素和符號進公共文化機構、基層文化陣地,更好鑄牢中國心、中華魂。加強互嵌式社區、鄉村建設,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進一步用好對口援疆政策,確保援疆資金項目向民生、向基層、向重點地區傾斜,推動“旅游援疆”“游客互送”,讓疆內外群眾在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美術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全國政協常委 吳為山(代表民盟中央)
為推動新時代美術事業高質量發展,以美術助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出3點建議:
以高質量收藏凝聚文脈傳承,厚積發展底蘊。要聚寶首先要識寶,先賢創造的經典、老藝術家的代表作、活躍當下的實力派藝術家和青年美術家的優秀作品,以及散落海外的華人美術精品、國外藝術大師的佳作,其中所體現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所表現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所呈現出的創新精神,是我們關注和收藏的對象。對於精品,要將分類分級與修復保護相結合,為國家積聚文化財富。
以高水平利用展現中國精神,推動創新發展。通過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合作,讓博物館的歷史經典和美術館的現代作品構成文脈清晰的序列,形成動態化的展覽,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使藏品“活起來”。加強對美術經典的思想性、藝術性、創新性,以及歷史價值、時代精神、審美特征的研究、闡釋、傳播。
以高品質服務化育大眾,推動全民美育。全民素養的提升是新文化滋生發展、創新創造的基礎。高品質服務要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標准,強品牌、重創新、抓細節,持續優化提升,拓寬覆蓋面,推動全民美育。要使規模巨大的人口成為實現現代化的資源,通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提升人口素質。要深刻理解美育時代價值,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全國政協常委 張伯軍
今年4月,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圍繞“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展調研,調研組感受到有關地方堅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決策部署,對外開放取得積極成效,同時也發現了一些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的方面。為此建議:
在中共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統籌好加強頂層設計與發揮地方積極性的關系。探索“國家提要求、部委領任務、地方抓落實做探索”的先行先試模式。由有關部門牽頭,系統清理與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等重大開放舉措不適應、不一致、不協調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確保中央政策更好落地見效。
深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標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完善市場准入、政府採購、知識產權、監管執法等領域的政策措施,及時推動法律法規、經營資質、質量標准、檢驗檢疫、認証認可等有效銜接,營造良好國內國際環境。大力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標准制定,更大力度開展多雙邊規則、標准等交流合作,促進國內外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有效銜接。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充實涉外法律工具箱,堅決反對“長臂管轄”,支持地方政府和受影響企業更好運用法治手段維護合法權益。
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正確認識產業鏈、供應鏈轉移,從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高度辯証看待,實施分級分類的應對策略,防止“一刀切”。對傳統產業,要在研發、銷售等高端環節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對優勢產業,要著力疏通國內外市場堵點,繼續保持優勢。對短板產業,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創新投入,帶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中掌握主動權。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29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