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馳騁雲嶺 暢通山海

——交通巨變助力雲南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2023年06月26日14:3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雲南保(山)瀘(水)高速怒江大橋,該高速是怒江州的首條高速公路。新華社發

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旁正在修建的都香高速營盤大橋。本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位於雲南省香格裡拉市金沙江虎跳峽一帶的虎香公路。本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交通,素來被認為是“現代化的開路先鋒”。

盛夏6月,站在山梁上看山下的以勒鎮,一個現代化的交通網一覽無余,成貴高鐵上修長的動車正在緩緩停靠高鐵站﹔不遠處,敘畢鐵路、鎮七高速路正在緊張施工﹔宜畢高速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車正在奔向川、渝、黔……

雲南昭通鎮雄縣以勒鎮,位於烏蒙山東麓、毗連川黔。“今年9月,客貨兩用的敘畢鐵路一通,我們就真正融入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長江經濟帶。”以勒鎮鎮長涂雲萬說。

以勒鎮的發展是滇東北烏蒙山區的縮影,也是雲南昔日深度貧困地區昭通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擺脫貧困奔向更好明天的縮影。2000多年前,馬蹄在雲嶺高原蹚出了南方絲綢之路。今天,一條條巨龍般的高鐵、高速路,穿梭在天塹峽谷中,盤旋在高山江河上,助力雲嶺高原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行穩致遠。

大江橋飛渡 天塹變通途

“高山、峽谷、邊疆、貧困”,曾經是怒江州的代名詞。作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怒江州曾處於“無機場、無鐵路、無高速公路”的“三無”狀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怒江州新增高等級公路323公裡,高速公路、通用機場建設實現“零”的突破。勐古怒江大橋、通達橋、連心橋等,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上的150座各類跨江橋梁不僅使“天塹變通途”,更成為當地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美風景線。

昭通市地處烏蒙山腹地,一度是雲南的交通“死角”。2008年7月,水麻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昭通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成為雲南連接四川、重慶和其他省區市的黃金大通道。

昭通市鹽津縣豆沙關自秦開五尺道以來,便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要沖。順著豆沙關五尺道拾階而下,一抬頭見古今之道在此“邂逅”。古有秦古道、朱提水道,今有內昆鐵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公路,形成“五道並行”之奇觀。

“十三五”以來,昭通市走出一條“窮市辦大交通”的路子,高速公路建設規模、裡程和投資連續幾年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成貴高鐵建成,高鐵實現“零”的突破,敘畢鐵路、渝昆高鐵等項目相繼啟動建設,鐵路正加速成網。隨著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三個梯級電站開發,昭通市形成了465公裡深水航道,3000噸級船舶可沿長江黃金水道直達上海。

2023年5月28日,都香高速公路翠屏隧道左洞貫通。都香高速公路是連通滇川黔三省的重要大通道。“這是昭通目前貫通的首座萬米特長隧道,另外還有兩條萬米隧道在建。”中交一公局廈門工程有限公司都香高速公路A4標段項目經理謝藝偉說。

6月7日,記者站在翠屏隧道洞口,隻見隧道右洞在緊張施工。等6月底翠屏隧道貫通后,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到縣城的車程將由40分鐘縮短為10分鐘。

渝昆高鐵雲貴段彝良隧道2號斜井建設現場熱火朝天。“從山上到山下這條路是著名的‘13拐’,約660米高差。為打通作業點,我們用了40多天拉通毛路。”中國鐵建大橋局渝昆高鐵一標二分部黨支部書記張琛魁說。彝良隧道全長24784.87米,為渝昆高鐵第一長隧。渝昆高鐵建成后,將結束彝良縣、鹽津縣等烏蒙山地區不通高鐵的歷史,昆明至重慶的高鐵時間將不足3小時。

在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間,洶涌澎湃的金沙江上,有兩條並行的彩虹雙橋——香麗高速金沙江大橋和麗香鐵路金沙江大橋。據了解,滇藏鐵路麗江至香格裡拉段自2014年底開工建設,有望今年年底開通,將使滇西北物流運輸駛入“快車道”。

修通產業路 打開致富門

G219怒江美麗公路貫穿怒江州貢山、福貢、瀘水3縣市17個鄉鎮,惠及沿途30多萬各族群眾,是怒江州的脫貧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這在施底村體現得淋漓盡致。”福貢縣上帕鎮黨委書記李尚文感慨,“以前,施底村是個相對孤立的小島,跨江要靠溜索。修路以后,從村裡去福貢縣縣城隻需20分鐘。”

便利的交通給村子帶來人氣兒,有村民開始經營起農家樂,草果作為施底村主要支柱產業,產業路的修建將草果二次運輸成本大大降低。“草果要從林子裡運出來,以前路不通隻能靠人背馬馱,現在運輸很方便。”李尚文說。施底村1.86萬畝草果借助旅游“東風”和便利交通,2022年產值近2300余萬元。全村從2018年人均收入僅為7100元,發展為2022年人均純收入1.4萬元。

在昭通市昭陽區洒漁鎮大橋村,8萬畝蘋果園郁郁蔥蔥,一眼望不到邊,一條條水泥路貫穿其中,四通八達。“這是我們的產業路、致富路。近幾年全鎮修了151公裡蘋果產業路。”洒漁鎮副鎮長朱世曠告訴記者。

有了產業路,小車可以開進蘋果園,農戶採摘、運輸等都省力不少。大橋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嚴志玖算了筆賬:“過去泥巴路顛顛簸簸,採摘、運輸蘋果要損耗30%﹔現在運輸方便,沒有損耗,運輸成本也降了下來。”

幾年前,雲南人口第一大縣鎮雄縣還是國家級貧困縣,以勒鎮更是邊遠閉塞之地,如今以勒鎮即將成為擁有兩條高速公路、兩條高鐵的交通樞紐,為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物流條件,服飾加工產業園、小五金產業園、糧油加工基地等正在以勒鎮如火如荼地建設。滇東北特色陸港產業圈、特色現代物流樞紐港逐漸成型……

“交通便利帶來的節支也是一種增收。”魯甸縣龍頭山鎮副鎮長譚德軍說,“我算了一筆賬,龍頭山鎮通高速公路以來,運輸成本明顯下降,勞動力每人節約200元,牲畜每頭節約150元,花椒每噸節約50元,一年交通運輸預計能節省近2500萬元,給我們鎮畜牧業、花椒產業的發展帶動太大了!”

龍頭山鎮沙壩村養殖大戶李忠文享受到了高速路帶來的紅利。“高速路貫通后,拉苞谷運費每年可節省近1萬元。”他說。

在迪慶高原,同樣上演著產業路帶來的致富奇跡。在當地黨委、政府支持下,藏族小伙斯那定珠用整整10年時間,在壁立千仞的峽谷絕壁上筑路,為家鄉巴拉村建成唯一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水、電、網絡也隨之連通,峽谷裡的巴格拉宗雪山景區吸引了各地游客,帶動30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巴拉村村民從戶均年收入兩三千元飛躍至十多萬元。

一條條鄉村產業路,串起了一個個山區村寨增收致富的夢想﹔一條條高鐵高速路,加快了雲南昔日深度貧困地區跨越騰飛的步伐。

生死時速路 教育振興時

要鞏固脫貧成果,不僅要讓脫貧群眾持續增收,還要讓脫貧群眾看病不再難,上學不再難,這些都離不開道路的暢通便捷。

烏蒙山交通的提速,為挽救生命爭取了黃金時間。

對於心梗、腦梗等疾病,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中心衛生院目前隻能初篩后轉送患者。“高速路一通,從鎮衛生院到昭通市醫院的時間縮短了20分鐘,到縣醫院縮短了10分鐘。”魯甸縣龍頭山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肖克說,“哪怕提前一兩分鐘搶救,都會給患者帶來更多的生還機會。”

“今年3月,昭通市威信縣城的一名兩歲半小朋友魚刺卡喉,馬上從威信走高速路到我們醫院。醫院立刻組織醫生救治了患者。”鎮雄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顏鵬說。

近年來,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幫扶下,鎮雄縣人民醫院於2023年進入全國縣級醫院300強。顏鵬說:“便捷的交通網絡,既方便我們醫生去華西醫院學習進修,也方便華西醫生來鎮雄坐診指導。我們的醫療資源如今可以服務鄰近縣區約250萬人。”

鎮雄縣過去交通不便,教育也落后。2016年之前,每年全縣外流學生上萬名。為讓本地老百姓的孩子不再跨縣求學,2014年,鎮雄縣與雲南師范大學聯合創辦雲南師范大學附屬鎮雄中學。

“從畢節機場到學校有67公裡,辦學那年花了3個小時50分鐘才到達,坐車就像搖旱船,一搖一晃。請專家來學校指導不容易。”鎮雄中學校長胡克州回憶辦學經歷,深有感觸,“現在坐高鐵不到兩個小時就到成都,一個小時到貴陽。我們還與國內頂尖研究機構保持密切聯系交流,我們把人才‘送出去’方便,‘請進來’也方便。”

便利的交通,促進了人才的流通和先進教育理念的傳播,辦學這幾年來,鎮雄中學闖出了一條具有雲南特色的縣中振興新路徑。僅2022年,該校就有13人考入清華、北大,504人考入“雙一流”高校,創造了“窮縣辦名校”的奇跡。

交通促開放 邊陲變前沿

雲南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夏俊鬆打開一張張交通地圖,告訴記者:“‘十三五’以來,雲南把事關民生的交通建設放在優先位置,並在政策上優先傾斜貧困地區。2018年至2021年,雲南公路投資連續4年居全國第一﹔截至2021年底,雲南高速公路、農村公路裡程居全國第二,民用運輸機場總數達15個,居全國第四。交通巨變大大增強了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

昭通市水富市向家壩水電站下方,碧藍的金沙江畔,便是壯觀的水富港碼頭,高大的裝載機和龍門吊、寬敞的集裝箱貨船,剛開通的內昆鐵路到港口碼頭的鐵路連接線……無不展現萬裡長江第一港的現代化風採。

“以前隻有個體貨船來水富港,通過近幾年的改擴建工程,國內大型船舶企業的9700噸集裝箱貨船來到了水富港,2022年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1000萬噸。”水富港商務主管何麗萍說,“目前水富港是雲南最大的內陸港口,通過水鐵公聯運,融入了長江經濟帶。”

“雲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大通道。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以來,跨境貨運已突破400萬噸,暢通了中老兩國民眾的交往,雲南從全國鐵路網的邊陲末梢走向開放前沿。全省開通至南亞、東南亞客貨運航線最多時達75條、通航城市43個,居全國第一。交通的跨越發展,推動著雲南加快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夏俊鬆說。

一代代雲南人的求索,一批批交通建設者的付出,使雲南交通實現了從“基本緩解”到“基本適應”的重大轉變,為雲南昔日深度貧困地區鞏固脫貧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雲南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保障。(記者 張勇 徐鑫雨 見習記者 阮紫嫣)

(責編:梁秋坪、薄晨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