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無邊光景時時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引數字社會建設述評

2023年06月19日12:50 | 來源:中國網信雜志
小字號

無邊光景時時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引數字社會建設述評

縱觀世界文明史,人類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當前,信息革命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有力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演進,人類正加速邁向數字社會這一全新的社會形態。

一分鐘,復興號高鐵行駛5833米﹔一分鐘,超20萬個快遞穿梭在中國大地﹔一分鐘,移動支付新增28.77萬筆﹔一分鐘,41件案件通過互聯網立案······這是今日活力涌動的中國,這是新時代處處可見的數字生活。從互聯網的后來者到大踏步趕上信息時代潮流,我國建成了全球最為龐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信息化條件下社會建設特點和規律,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數字化助力更高水平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推動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鞏固和發展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2023年5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雄安新區考察,並主持召開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座談會。會議指出,把智能、綠色、創新打造成為雄安新區的亮麗名片。圖/新華社記者 殷博古 攝

全面部署數字社會建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作出庄嚴宣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同時,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人民,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繼續加強社會建設,切實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社會建設是同人民群眾生活聯系最緊密、利益關切最直接的關鍵領域。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化浪潮勢不可擋,向著現代化邁進的中國,應該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數字社會?應該如何回應人民對數字化發展的新期待?

“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016年4月,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時間來到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寧波舟山港考察復工復產。“我感覺到,現在的形勢已經很不一樣了,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回京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鮮明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線上經濟全球領先,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線上辦公、線上購物、線上教育、線上醫療蓬勃發展並同線下經濟深度交融。我們要乘勢而上,加快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推動各領域數字化優化升級。”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致賀信時指出:“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擔起為人類謀進步的歷史責任,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增強數字政府效能,優化數字社會環境,構建數字合作格局,筑牢數字安全屏障,讓數字文明造福各國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1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決議強調,“補齊民生保障短板、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社會建設的緊迫任務”“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當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日新月異,為推進互聯網便民利民惠民提供了廣闊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揮信息化、數字化在助力民生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強調“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用好網絡信息技術,發展遠程教育,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要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方便群眾辦事,做到心中有數”······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數字社會建設鮮明的民生底色,是以數字社會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科學指引。

一個個標志性節點、一項項關鍵成果,書寫著我國數字社會建設的不凡歷程。建立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資源中心,形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十億用戶接入互聯網,網民規模世界第一﹔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性能優越的數字基礎設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數字社會建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人民群眾美好數字生活的新圖景徐徐鋪展。

不斷激發數字發展活力,扎實推進數字社會各領域建設

政貴有恆,治須有常。

在遼寧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塊遠程醫療顯示屏前感慨地說,“用信息化系統提高醫療水平,叫如虎添翼”﹔在山東考察,總書記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北京南鑼鼓巷,總書記詳細詢問如何通過信息化手段疏通大客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從國家層面部署推動建設數字社會,取得顯著成效。2012年至2022年,我國網民規模從5.64億增長至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從42.1%增長至75.6%,互聯網發展水平居全球第二﹔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和光纖寬帶,全國所有地級市全面建成光網城市﹔分享經濟、智慧出行、移動支付等互聯網新產品新業態競相涌現,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正在惠及更多百姓。在信息化驅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國數字社會建設正闊步向前。

——全面促進數字公共服務普惠化

“光是解決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還有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問題,哪一項解決起來都不容易,哪一項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數字。”在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

惟其艱難,更顯勇毅。

“更好的教育”,改變無數命運——

向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致賀信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強調可以發揮互聯網優勢,實施“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主持召開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互聯網+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數字化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引領我國教育數字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全部接入互聯網﹔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上線,訪客量超過11億人次﹔慕課數量和學習人數均居世界第一,“慕課西部行計劃”基本實現西部高校全覆蓋······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以數字化賦能教育公共服務普惠化、均等化、優質化,建設以數字化為支撐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數字教學環境全面提檔升級,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擴容,我國教育發展實現更加公平更高質量。

“更穩定的工作”,繪就精彩人生——

有這樣一群身份特殊、數量龐大的勞動者,讓習近平總書記分外牽挂:在北京前門,看望胡同服務點的快遞小哥問冷暖﹔在湖南長沙,與基層代表座談時請來貨車司機代表聽疾苦﹔在陝西柞水,走進直播間給鄉村電商鼓干勁······

他們是8400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他們更是總書記心中“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

新就業形態具有雇佣關系靈活化、工作內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彈性化、創業機會互聯網化等特點,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給從業者的權益保障帶來了新問題。

“部分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等人群沒有納入社會保障,存在‘漏保’、‘脫保’、‘斷保’的情況”,類似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時常談起。

各地區各部門切實把總書記的關心關切轉化為自覺行動,相繼出台扶持政策,推出暖心舉措,加強勞動法律制度建設,補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短板。

在上海,快遞員、外賣員可以按規定參加社保﹔在山東濟南,面向新就業群體的暖心驛站還能提供法律援助、政策咨詢、職業技能培訓等服務﹔在湖北武漢,網約車司機有了流動黨支部······今日中國,新就業群體有尊嚴、有保障,更有發展。

“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兜牢穩穩幸福——

“要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創新服務模式,深入推進社保經辦數字化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集體學習時強調。

當前,我國已建立世界最大規模的社會保障體系,面對龐大的參保繳費和待遇領取人群,推進社保經辦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

江蘇省社保待遇領取資格認証構建以信息比對為主、人臉識別自助認証與銀發服務為輔的模式,基本實現“寓認証於無形”﹔山東省建成工傷保險智能一體化服務平台,大幅提升工傷認定效率﹔河南省設立統一經辦服務平台,制定了一套全省通用的操作規程······各地積極推進社保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社保治理效能。截至2023年3月,全國電子社保卡領用人數超7.4億人,全國人社政務服務平台、國家社保公共服務平台、電子社保卡等掌上社保便民服務渠道持續完善。

“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護佑全民健康——

“手術進展順利,基本沒有延時!”患者在新疆,醫生在杭州。2023年2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完成國內首例5G超遠程機器人肝膽手術。跨越5000公裡,讓偏遠地區醫療實現“觸屏可及”的背后,是一次讓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生動寫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設置“推動健康科技創新”“建設健康信息化服務體系”專門章節﹔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就促進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發展作出部署﹔2021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將“提供普惠數字醫療”作為“十四五”時期信息化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項項新政策新舉措,正在進一步織密14億多人民的健康保障網。當前,國家遠程醫療服務平台覆蓋率地市級達100%﹔全國有超1700家互聯網醫院,初步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

2021年5月7日,上海瑞金醫院,醫生通過遠程控制5G機械臂為南翔醫院的病人做B超。

民生無小事,樁樁件件都映照著中國共產黨人“一切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近年來,我國聚焦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重點領域,積極提升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著力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讓廣大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更多數字化發展新成果。

——加快推進數字社會治理精細化

“百米級、分鐘級”氣象預報、世界跨度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面的速滑館、所有場館5G信號覆蓋、8K比賽畫面實時傳輸······2022年2月4日晚8點,北京再次進入“奧運時間”。一系列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讓冬奧不僅成為一場冰雪盛會,更成為一場世界級的科技秀、一座智慧之城的華麗亮相。

當前,各地城市規模日益發展,社會結構日趨多元,群眾利益訴求復雜多樣,治理難度不斷增大。積極應用數字技術,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成為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2020年,在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京畿大地,宏圖再起。雄安新區——這是在我國城市建設史上首次全域實現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建設的一座城市,現實城市中每一棟建筑、每一杆路燈都在數字城市中一一對應。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要廣泛運用先進科學技術,著力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把智能、綠色、創新打造成為雄安新區的亮麗名片。

著眼打造妙不可言、心之向往的未來之城,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理念,近年來,雄安新區建設穩扎穩打、全面推進,如期實現了從“一張白紙”到“顯雛形、出形象”的階段性目標,在華北平原上鋪展出一幅蓬勃生長的動人畫卷。2022年底,新區“城市大腦”雄安城市計算中心投入運營,為整個數字孿生城市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提供網絡、計算和存儲服務,為打造“雲上雄安”提供基礎支撐。城市計算中心與塊數據平台、物聯網平台、視頻一張網平台以及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共同構成雄安智慧城市中樞的“一中心四平台”。其中,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是踐行“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數字雄安,努力打造智能新區”的重點工程,通過建立二三維一體化的城市空間統一信息模型,構建起新區物理城市與數字城市精准映射、虛實交融的城市新格局。

“城,所以盛民也。”近年來,各地積極打造智慧城市,有效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廣東深圳實現“一圖全面感知、一號走遍深圳、一鍵可知全局、一體運行聯動、一站創新創業、一屏智享生活”,數據的有效連接與智能交互打破了不同部門、領域之間的壁壘,破解了治理碎片化難題﹔上海徐匯推動“一雲匯數據、一屏觀徐匯、一網治全城、一人通全崗”,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城市運營管理推動數據聯通、服務聯結、治理聯動······智慧城市建設加速推進,數字化為城市治理持續賦能,讓城市治理變“智”理,讓城市更加宜居、更具韌性、更有智慧,不斷滿足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

2023年4月29日,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西裴小鎮,旅客在一輛無人駕駛售賣車前掃碼購物。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地方探索在村庄建立網上服務站點,實現網上辦、馬上辦、全程幫辦、少跑快辦,受到農民廣泛歡迎。要加快健全鄉村便民服務體系。”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首次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明確指出“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將“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數字鄉村建設的十項重點任務之一﹔2020年,中央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開展數字鄉村整體規劃設計”“完善鄉村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等七項重點內容。

當前,我國行政村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提升﹔2021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05萬億元,全國農村網商、網店達1632.5萬家,鄉村數字經濟蓬勃興起﹔農村基層黨建信息平台加快建設,“互聯網+黨建”向農村延伸﹔浙江、北京、江蘇等地區建立縣鄉村三級全域網格化服務管理平台,打通社會治理“最后一公裡”﹔鄉村信息服務站、網絡文化服務站等推動農村居民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信息系統覆蓋全國48.9萬個村委會······隨著數字鄉村建設的深入推進,大量貼近農民現實需要和基層治理需求的數字化應用場景持續涌現,不斷激活鄉村治理新動能。

——廣泛推動數字生活智能化

在電商平台上選購衣物,通過線上試衣功能,可以直觀感受衣服搭配是否合適﹔走進家門,隻要簡單傳達語音指令,機器人管家就能打開空調、調節溫度﹔打開導航軟件,出行路線一目了然,軟件實時分析路況、預估抵達時間······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購物消費、居家生活、旅游休閑、交通出行等各類場景數字化,積極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社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門禁系統自動識別身份、供水系統實時監測水質﹔打開社區App,“一鍵呼叫”確保獨居老人安全﹔智能水電表實現遠程抄收管理、智能垃圾桶自動識別分揀桶內垃圾······智慧社區充分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整合社區各類服務資源,打造基於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與服務的社區治理新形態,正在構建“無處不智慧”的生活場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依托社區數字化平台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2022年5月,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網信辦等九部門印發《關於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明確了智慧社區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河北廣泛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大力推進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內蒙古通過開展“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試點建設全國基層治理數據庫,推動基層治理數據資源按需共享、有序開放······近年來,我國智慧社區建設正在進入“快車道”,31個省(區、市)積極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步伐,集約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讓社區更加和諧有序、服務更有溫度。

2023年5月24日,山東省膠州市新立街小區內一位居民使用電動汽車充電樁掃碼充電。該小區加裝各類智慧設備,打造“智慧社區”,為居民生活帶來便利。

2021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察看信息化平台、適老化改造等項目,詳細詢問服務范圍、救助方式等事項。總書記強調:“滿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讓老年人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責任。”

當前,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據民政部預測,“十四五”時期,全國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如何讓老年人跟上數字時代的步伐、共享智慧社會生活,既考驗著社會治理的精度,也反映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關愛。近年來,我國一系列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行動持續推進,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共享美好數字生活。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推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更加普遍,傳統服務方式更加完善。2021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互聯網網站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和《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明確了互聯網網站和應用程序適老化設計、改造的技術要求。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等上線“老年人辦事”專區,匯聚超20項高頻服務﹔各地全面實施公共服務“適老化”改造與互聯網無障礙改造行動,優化重點場景,培育規范智慧養老服務﹔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全國648家網站和App完成適老化改造。

加快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當前,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不斷加速,數字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活、生產、學習方式,推動世界政治格局、經濟格局、科技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深度變革,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日益成為國際競爭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關鍵指標。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提高全民全社會數字素養和技能,夯實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社會基礎。”隨著數字化深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強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教育成為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戰略任務,是實現我國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數字中國、數字社會的重要課題。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抓好網絡空間道德建設作為重點任務,明確提出要“推進網民網絡素養教育”。2021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對實施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行動作出部署和總體安排,提出“要把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作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工作”。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全民數字化適應力、勝任力、創造力得到持續提升,越來越多普通人的生活被數字文明之光點亮。“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月”活動在全國范圍內成功舉辦﹔各地紛紛出台行動方案,舉辦各種形式的交流研討、宣講培訓等活動,積極探索提升全民數字素養和技能的有效路徑﹔“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平台”建設上線,匯聚重點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多方資源,推動優質數字資源開放利用,促進全民共建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

起筆繪夢想,歷史續新篇。

“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就要不斷制定新的階段性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沿著正確的道路往前走。”“要在新起點上接續奮斗,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飽含深情、擲地有聲。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專門設置“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章節,提出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新,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和未來5年的戰略任務作了全面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社會保持長期穩定,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了新時代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戰略。規劃將“數字社會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顯著成效”作為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的主要目標,明確提出“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

進入新時代,我國數字社會建設深入推進,民生福祉持續增進。數字經濟領域提供就業崗位近2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不斷加強,就業質量顯著提升﹔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全面實施,數字化教學條件全面提檔升級,助力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城鄉基本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

進入新時代,我國數字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加快形成。信息化手段廣泛應用,公共服務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依托信息技術構筑的城市“網格”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已成為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支點﹔智慧社區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便民服務破解“最后一公裡”難題﹔涉農信息普惠服務機制效能充分釋放,鄉村治理服務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

“民富國強,眾安道泰。”站在信息革命的時代潮頭,這個擁有全世界最為龐大數字社會的東方國度,正日益彰顯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創新活力。面向新時代新征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們一定能夠牢牢掌握數字化變革歷史主動,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加快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中國網信》2023年第5期

(責編:衛嘉、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