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治沙這股勁傳下去(一線行走)

綠了章古台,白了少年頭。幾十年來,治沙護林人在風沙中堅守,在傳承中創新,一代又一代接續奮斗,終於筑起了造福於民的綠色屏障
早上5點半,天剛蒙蒙亮。遼寧省彰武縣章古台林場,呼嘯的北風裹挾著沙粒,吹得人臉上生疼。護林員李東魁背上一天的干糧,灌上一壺熱水,牽出陪伴自己10余年的老馬,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進了8500余畝的林海。
李東魁小時候,這裡還是一望無際的沙丘,處在科爾沁沙地南緣﹔通過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這裡現在變成了綿延的鬆林,讓號稱“八百裡瀚海”的科爾沁沙地停下了擴張的“腳步”。
“我知道一代代治沙護林人的付出,我能做的就是把這片林子看好。”李東魁望著鬆林,很早就有了這樣的信念。1987年,他剛退伍,就來到這裡護林。累了,就在沙坨子下打個盹﹔悶了,就在馬上吼兩嗓子軍歌。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種菜長不出幾棵苗,物資要靠家人送。密林深處的兩間小屋,就成了李東魁的家。36年來,這裡一直保持著無森林火災和無重大涉林案件。
在幽靜的鬆林深處,長眠著李東魁的榜樣、這裡的第一代治沙人——當地治沙所的第一任所長劉斌。墓碑的周圍,環繞著他親手種下的第一片樟子鬆林。
1953年,劉斌把全家從義縣縣城搬到了“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彰武最北部小鎮章古台,開始了幾十年的固沙造林生活。以3間土房為住處,他摸索出“以灌木固沙為主,人工沙障為輔,順風推進,前擋后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治沙護林方法。1990年,劉斌臨終前說:“把我埋在章古台的林子裡,永遠當個護林員。”受父輩感召,劉斌的兒子劉秀森退伍后,也毅然來到這裡,成為一名護林員。再后來,劉秀森的兒子劉樹春、劉樹新也相繼接過了治沙護林的接力棒。現如今,劉斌的重孫女劉瑩大學畢業了,成為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學校的一名教師,緊緊追隨先輩治沙護林的腳步。
為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治沙護林的積極性,彰武縣堅持一級帶著一級干,一屆接著一屆干,實施黨政領導造林綠化任期目標責任制、離任生態考核制度和林業部門包鄉制度,堅持不懈,一抓到底。當地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林業發展的17條優惠政策,每年重獎治沙造林有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造林大戶。
綠了章古台,白了少年頭。幾十年來,治沙護林人在風沙中堅守,在傳承中創新,全力以赴把治沙護林這股勁傳下去。他們不怕千辛萬苦,與沙抗爭、與林為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斗,終於筑起了造福於民的綠色屏障。
(作者為本報遼寧分社記者)
欄目投稿郵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7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