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從習近平用典,理解情系香港的三重深意

詩以言志,詞以詠懷,古代典籍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嵌入炎黃子孫的文化基因,涵養華夏兒女的文化自信。
2017年7月1日,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習近平主席以“男子二十謂之弱冠”寄語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年禮”,並引用《詩經》中的“如竹苞矣,如鬆茂矣”,形容香港回歸祖國后的成長歷程。
時隔5年,習近平主席又一次在香港發表重要講話,引經據典的論述,飽含囑托與深情。
同向同行的為民情懷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這句古文,出自宋代蘇軾的《賜新除中大夫守尚書右丞王存辭免恩命不允詔》。7月1日,在香港會展中心,習近平主席以此勉勵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切實排解民生憂難。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時間回到2008年7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九龍深入社區了解香港市民生活。從孩子教育到工作情況,從退休保障到住房負擔……談到物價問題,習近平強調:“對於價格的上漲,一是要設法控制,再一個是要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對於低收入群體給予幫助。”
從要求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著力解決市民關注的經濟民生方面的突出問題”到希望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始終與人民同向同行,一枝一葉總關情。
同心同德的家國情懷
“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2018年11月,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習近平主席以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古語,肯定守望相助、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
在那次會見講話中,習近平主席講述每一次內地遇到重大自然災害時,“港澳同胞都是感同身受,最先伸出援手”。
時間回到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不到10小時,香港便組建醫療隊趕往災區﹔不到24小時,特區政府搜救隊和香港飛行服務隊出動……
同年6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四川省都江堰市會見了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四川災區考察團。不久后,在香港,他會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派往四川參加抗震救災工作的飛行服務隊、救援隊、防疫隊和醫療隊成員,稱贊他們是從抗震救災第一線歸來的英雄群體。
情同手足,義重如山。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以《周易》中的古典名句寄語港澳同胞團結協作、共創美好未來。
從“中央援港、同心抗疫”到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香港力量”……肝膽相照、心手相牽,香港同胞始終與祖國風雨同舟。
同根同脈的歷史情懷
7月3日,維港之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900余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向香港市民展現傳統文化的厚重底蘊。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記載著華夏先民在嶺南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作。鴉片戰爭以后的中國近代史,記載著香港被迫割讓的屈辱,更記載著中華兒女救亡圖存的抗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波瀾壯闊的百年奮斗史,記載著香港同胞作出的獨特而重要的貢獻。”
從歷史硝煙中走來,香港雖經歷了被迫割讓的屈辱,卻從未割裂與祖國相連的根脈。游子歸鄉四分之一個世紀,獅子山下正在續寫新的香江名句。
14年前,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來到香港金融管理局資訊中心,在記錄香港貨幣和銀行發展史的巨型“歷史長廊”前,回顧香港金融業百年發展史。
5年前的香港之行,習近平主席指出,要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的信心,以“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恆心,推動“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更大成就。
溫故知新,鑒往知來。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更是香港發展的底氣所在。
“願將黃鶴翅,一借飛雲空。”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習近平主席引用唐代詩人孟郊《上包祭酒》中的詩句,寄望香港胸懷壯志、鵬程萬裡。
當前,香港正處在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香港必將作出重大貢獻。”
統籌:王方杰
撰文:鄺西曦
策劃:杜尚澤
編輯:景灝
圖片來源:新華社(攝影:姚大偉、謝環馳﹔視覺:賴向東、畢曉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