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一見

一見·“菜籃子、米袋子的責任”,怎麼扛?

2022年03月09日19:42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該有的責任還必須扛起來。”“別光顧著掙錢,把菜籃子、米袋子的責任完全推到市場上。”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下團組”時明確告誡。

  “菜籃子、米袋子的責任”,怎麼扛?上世紀90年代,習近平同志主持福州工作期間,曾經作出示范。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回憶,“我在福州當市領導的時候,搞好‘菜籃子’是第一要務。福州人叫‘三天不見青兩眼冒金星’,要吃鮮菜、青菜。你不能沒有菜、更不能菜價飛揚。現在的市長仍然要有這個意識。”

  當年,習近平同志規定市委、市政府每年至少要給福州市民做20件大實事,每年雷打不動、排在第一位的事,就是“菜籃子工程”的持續建設。

  福州市民吃菜難問題由來已久:福建山多地少,蔬菜糧食自給率低,經常有台風洪水,蔬菜供應鏈說斷就斷,市民意見很大。

  習近平同志下定決心通過“菜籃子工程”解決吃菜難問題,到任后密集考察福州的菜市場、農場、食品廠等,推動了一系列具體務實的舉措:在土地平整肥沃的區域建成福州的菜籃子基地,打通供銷渠道對接市場需求,全面建立嚴格的食品安全制度,支持探索創辦第一家連鎖超市……

  由此,福州市實現了以“當地生產為主,外地供應為輔”的格局,市場供應充足。當時一家媒體評選市民“最滿意的市委市政府為民所辦實事”,其中,“菜籃子”豐盛、價格平穩,被評為頭一件。

  “菜籃子”“米袋子”,都是事關民生的大事。黨的十八大之后首次在春節前夕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就特地來到蘭州五泉菜市場,關心“菜價漲了沒有”“本地菜多不多”﹔在疫情最緊張的時候,總書記細心叮囑“武漢人喜歡吃活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組織供應”﹔在貴陽一家生鮮超市,總書記專門詢問“貴州山多地少,以前蔬菜種植困難,大多要從外省調。現在是怎麼解決的?”……

  對“菜籃子”“米袋子”的牽挂,背后是深厚的人民情懷,是真正的“國之大者”。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當年他餓著肚子問陝北黃土地上的老百姓,什麼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老百姓第一個目標是不再要飯,能吃飽肚子,半年糠菜半年糧也好。第二個目標是吃“淨顆子”,就是能吃上純高粱米、玉米面。“第三個目標,他們認為那就高不可攀了,‘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說是‘下輩子的願望’。”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今年兩會期間,總書記詳細闡述了他心中的“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從“高不可攀”的“想吃細糧就吃細糧”,到肉禽魚蛋奶菜果“缺了哪樣也不行”,老百姓的需求在變化,糧食安全的概念也在拓展,“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保障一家一戶的“菜籃子”“米袋子”,不僅關系著民生幸福,更關系著糧食安全,關系著“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我國之所以能夠實現社會穩定、人心安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統籌:趙嘉鳴、崔士鑫

  撰文:許晴

  策劃:杜尚澤

  圖片來源:新華社(攝影:黃敬文)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