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從新年賀詞,讀懂“中國信心”
新年賀詞,國之盤點,記錄國家的步履、發展的影像,也牽挂著民生的溫度、你我的憧憬。一些詞語,尤覺熟悉而溫暖。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中,“信心”,便是其一。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和互聯網,發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隻要篤定信心、穩中求進,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
“每當辭舊迎新,總會念及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浩然之氣,倍增前行信心。”
2022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信心”,同樣多次被提及。
“什麼時候沒有困難?一個一個過,年年過、年年好,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都是這樣。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
“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關鍵環節,綱舉目張做好工作。”
信心,緣何重要?
“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隻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闡釋信心的重要性。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信之彌堅,行則愈遠。
信心的背后,是中國力量的涌流。
點點星火,匯聚成炬。“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就沒有干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人民永遠是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是力量的源泉。
信心的背后,是文明傳承的稟賦。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在武夷山深處的朱熹園,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茂林掩映的三蘇祠,總書記強調“要善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
“小康”二字,出自《禮記》。2000多年前的詞語,沿著時間長河,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是古與今的交匯,是“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輝映、有機融合的生動案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源頭活水,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這份獨特的精神標識,成為中國信心的穩固基石。
信心的背后,是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
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在中國近現代歷史舞台上,數以百計的黨派走馬燈式地過場、謝幕,中國共產黨的出現,決定性地開啟了中華民族從最悲慘的境遇轉向最光明前途的歷程,令中國改變積貧積弱的面貌、向著現代化目標邁進,讓民族從沉淪中奮起、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使人民擺脫受剝削被壓迫的慘況、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以歷史維度看,1921年至1949年,歷經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終至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世界上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奮起遭遇如此多的艱難險阻,付出如此多的壯烈犧牲,始終紅旗不倒,敢於斗爭、敢於勝利。
從實踐邏輯看,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堅持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引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從現實邏輯看,新時代十年,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新思想指引新航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繼續高舉旗幟、創造奇跡。
品讀十年新年賀詞,信心綿亙其間、越發堅韌。十年兩端,兩個場景、兩句話語,更加印証這份信心的堅定與深厚:
2012年,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習近平總書記宣告:“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2022年,黨的二十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2023年已至,追夢不曾止步。越過山丘,前方可期榮光守候﹔篤定信心,征途雖遠必會抵臨。
統籌:崔士鑫、徐立京
撰文:楊昕宸
策劃:杜尚澤
編輯:鄺西曦
校檢:朱利
圖片:新華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